分享

星巴克连锁的信息化建设方法--2

 candyscu 2020-05-14

文:赵达

(前上海统一星巴克IT部内部管理系统负责人)

图:百度

节流

如果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在“开源”方面的贡献,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所研制出的新式武器的话。那帮助企业节流,则是从有信息化系统的第一天起,始终拥有的一款强大且依然效果明显的常规武器。单就这点来说,不得不承认,像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这类超头部连锁企业,至少在这方面,是行业的绝对标杆。是不是因为他们生意做成功了,所以怎么吹都可以呢?还真不是。就上海统一星巴克而言,这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在行业中,堪称教科书级别。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为你深入展开。

节流

无外乎两方面工作:

一为“降本”,二为“增效”;

前者作用直接,后者作用持久。

降本
01
PART

以供应链系统为例,其核心作用一般就两个

帐算清楚
控制损耗
帐算清楚

美团王兴说:“餐饮行业里能把帐算清的商家不超过1%”。对此,我深以为然。

以下图为例,每个环节都要有准确的数据收集和应对处理机制。如果有一个环节的数据收集缺失或不准确,那这个供应链的流程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闭环,这将最终导致企业产生额外的损耗成本,且企业还并不自知。或者是知道有损失,但却不知道是在哪个环节损失的,也不清楚损失的原因。因此,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改进。

就这点来讲,统一星巴克的系统化管理是我见过的最标准、最合理、且完善的,对此,在后文中还会专门提到。

结论:没有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和与之配套的管理理念和强大的执行力,企业将面临的是一本糊涂账。

控制损耗

针对“降本”的信息化建设的要旨,是在系统和流程的整体设计中,努力规避问题发生的可能,全局性降低企业损耗,努力建立拥有自我治愈能力的管理体系。有一些老板会问,

针对门店每月的盘点,我们的门店盘点都很马虎,他们不愿意认真做实盘,觉得很麻烦,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如果在暗盘的情况下,将盘点差异计入门店的月度盈利目标,而盈利目标会与月度、年度奖金挂钩呢?那是不是伙伴们就会把盘点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呢?

一旦实盘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所谓的损耗数据,就会越来越趋近于真实损耗量,长期真实的损耗量,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对商品配方及生产加工精度的提升。而更为精确的制作精度和长期稳定的损耗数据,加上销售量的辅助,又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智能化预测和指导门店日常订货量,降低门店的正常损耗量。同时,在有效控制门店库存的情况下,能进一步优化总仓积压的库存。而最小化的库存积压,将给企业带来的是流动资金的释放。虽然说真正的“零库存和零损耗管理”很难做到,也不现实,但一个对库存有精确规划的企业和一个库存管理精度不高的企业相比,其资金利用率的优势将是及其巨大的。

虽然说纯粹靠系统化建设是不足以做成 “降本”这件事情的,必须要靠企业从上至下的认知统一、流程合理和最终的高效执行。这是缺一不可的。但没有了信息化建设,那这一切都是空谈。因为管理精度要取决于大量的过程数据和信息挖掘,现今的数据规模,靠堆人,是完全不现实的。记得曾经所在的一家公司,有一位财务人员信誓旦旦的和我说,给他两个人,就可以做到在不需要供应链系统的情况下把账算准。对此,我也只能笑着对他说,你可以试一下。当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02
PART
增效

“增效”往往会被认为无法直接体现在财务收益上而被长期忽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重视“增效”这件事情,打个比方来讲,“增效”之于企业经营,就像是保养之于开车。周期性的持续保养,会让车持续高效,但如果日常不花成本保养,等到出问题的时候,那就得花大力气维修,而往往维修过的车,总体寿命与表现是无法与持续保养的车相比的。

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极力避免业务的扩张与管理人员规模成正相关的情况出现。就是管理人员数量随着门店数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假设在50家门店的时候,财务负责门店租金的伙伴人数是5人的话,在开到100家门店时,若管理人数增加到10人,那就是属于正相关。而信息化建设对“增效”的贡献,就是要力争做到帮助企业摆脱这种正相关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正相关的人员增长是一种最不用动脑的管理方式,只要不停复制即可。那可能你会问,既然可以用最简单的复制方式解决,且初级的人员成本也并不高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花成本和经历去改造现有管理方式,让效率提升呢?答案是显然的!

其一,人力成本在中短期来看总是增长的,企业经营规模增长如果能摆脱人力成本的同步增长,则是一大收益

其二,企业的发展速度不会是线性的,而基本是指数型的,拿华东区星巴克来说,用十年时间开出了 100 家门店,而只用7年时间,开到了 1000 家门店。指数级别的发展,如果配合以线性或指数级别的管理人员增长,显然是高成本,且从招聘和培训角度,也是不易或者根本不能实现的

其三,劳动密集型的人员数量增长,特别是管理人员的大量增长,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率的提升,反而会因此导致效率的下降和各项管理成本(沟通/协同成本)的大幅提升

增效

信息化建设在“增效”方面的贡献,除了使得人力成本增加与业务增长呈现对数而非指数关系之外,还在提升沟通效率效果、团队协同工作效能、解除各类经营管理隐患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而经过信息化系统“增效”的团队成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这个成长将会给员工带来极大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大大降低优秀员工的流失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上面的讲述和举例中,我所提到最多的一个词,不是系统,不是流程,也不是技术,而是数据。

Q:

信息化建设到底是在建设什么

A:

 是在进行数据建设

所有的应用之于数据,都是表象,而数据之于应用,那就是灵魂。只要灵魂是有趣的,那一个人大概不会乏味;而如果灵魂是凌乱的,那这个人也大致很难周全。

因此,一言以蔽之,信息化建设要做好,关键在于数据是否能做得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难的也就是数据建设。那关于数据建设,又会涉及到那几块工作内容呢?欲知详情,请待下回分解~



友情链接


1、书籍推荐:《精益餐饮》


2、公众号推荐:

   “精益企业”       “见素咨询”       “殷Sir说营建”


百星咨询

由中国市场规模最大、发展最成功的两家国际连锁餐饮企业胜餐饮集团和巴克的前管理团队资深成员发起的咨询机构。

汇聚了具有丰富连锁行业战略管理思想和实操经验的各个职能专业人士,如:运营、人事、财务、开发、设计、营建、市场、IT等;

云集,专业务实,致力于为中国连锁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