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见的传形钱是钱局师傅喝醉铸的吗

 蔡叔刚 2020-05-14

本文根据网络材料整理改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传形,古钱币的常用名词,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态。简单点说,就是钱币铸造过程中左边和右边的文字弄反了,多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尖足布平周  传形  天眷堂限时拍1650元成交

四铢半两  正读 

四铢半两  传形  天眷堂限时拍860元成交

如“半两”钱,应是“半”居右,“两”居左,而传形钱则是“两”居右,“半”居左,照通常的读法则为“两半”。
古代铸造钱币,主要分为范铸和翻砂铸钱,范铸又分为泥范、石范、铜范、叠范等工艺,而泥范和石范多为人工现做,随意性较大,最容易出现传形钱币。

大布黄千陶范与大布黄千

历史上不管哪一个朝代都把铸造钱币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少会草率从事,致有讹误发生。但是事与愿为,历朝历代,常有各种传形钱币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起来,不外有下列两个方面。     
 产生传形钱币的原因之一,是来官方的私铸钱币,也称局私。在古代,凡国家铸钱,一般都极慎重,钱范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定,方能开炉铸钱。又如汉代的“半两”钱币,凡是官炉所铸造的,都很少发生过传形情况,但是当时除了官钱之外,像吴王刘濞、邓通等人都曾铸造过自己的钱币。

邓通在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并被赐蜀地严道铜山,许其铸钱,致使当时邓氏钱遍于天下。另外,汉文帝曾下诏,任百姓自铸钱币,出现了官民并铸钱币的现象。百姓铸造的钱币,文字不规则,且轻重不一,而且民间铸钱,只求迅速,不注意钱范、钱文的制作规律,因此,一些文字传形的钱币便不免出现了。到汉武帝以后,禁止郡国与百姓自铸钱币,而将铸钱权集中于三官。自官铸钱统一市场后,传形钱币便大大减少。

五铢传形(也有旋读一说) 天眷堂限时拍460元成交

大泉五十 传形  天眷堂限时拍860元成交

产生传形钱币的原因之二,是因为民间私铸、盗铸钱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中国历史上,凡一朝君主对民间百姓欺榨过甚时,民间的私铸、盗铸之风便日益漫延,劣钱、小钱层出不穷。如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钱,南北朝的“孝建”钱等,都曾出现过薄小粗劣的私铸、盗铸钱币。由于私铸、盗铸钱币者的文化水平、铸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范制草率,铸造出来的钱币字划怪异,不求精工,但求迅速,偷工减料,奇异百出。许许多多的传形钱币便应运而生了。 

太平百金  传形  天眷堂限时拍480元成交


 过去人们谈起传形钱,都以为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包含其中,各种流俗传说不一。因此,传形钱币被看作象是瓷器中的窑变那样,显得珍贵异常。但只要细究其来龙去脉,传形钱币也就显得平平常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