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龙壁与九五之尊:为什么有九条龙?皇宫里为什么喜用龙的图案?

 人之意 2020-05-14

    在故宫的外东路,有一组为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使用的宫殿,称宁寿官。

    在古代众多的帝王中,生前传位的皇帝屈指可数,其中除意在摹古沽贤君之名外,绝大多数是被迫的。乾隆帝则是例外,他在位六十年,国富民殷,政绩显赫。八十五岁高龄之际,传位嘉庆皇帝,过起太上皇生活,四年后,寿终正寝。

    在宁寿宫最南端,有一座坐南向北的,用彩色琉璃砖瓦烧制成的照壁,由于其上雕塑着九条巨龙,俗称九龙壁。它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成于乾隆四十年(1776年)。

    九龙壁高3.5米,壁面宽294米,高2.6米,壁面共用270个烧成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壁面分成蛟龙、海水、流云、礁石四个层次,色彩、纹理复杂,凸凹不平,起伏大,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必须要有极富经验的熟练工匠,来掌握烧制工艺,以保证琉璃块画面拼接得天衣无缝。

    九条彩龙,飞跃于云、海、礁之上,腾空蜿蜒,姿态十分生动。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物,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代表我们民族的图案标志龙,说它代表夏民族,因为“鲧(夏族的祖先)死化黄龙,是用出禹”。《史记》曾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须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据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土德之瑞,因为土是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立四妃,共二十五子,得姓十四人,其子孙繁衍各地,因此说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这些话虽不可信,但作为传说,还是被史家记载下来了。因为此传说把黄帝和龙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将中华民族视为龙的传人,可能和这个传说有关。

    汉以后,关于龙的传说,记载益繁,甚至将龙与皇帝联系起来。这可能与司马迁《史记》中的一段记载有关:

    “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当然记的是传说,也可能刘媪在水边休息时,忽遇雷雨,以为曲折的闪电为龙,恰巧在此前后怀了孕。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因而被认为是龙的儿子皇帝为“真龙天子”之说,或许源此附会之说。

    由以上典故来看,皇宫的建筑、起居生活用品上多有龙的图案装饰,就不难理解了。古书上记载,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龙又与宝珠联系在一起,传说宝珠是从龙的口中吐出的,龙吐珠寓意吉祥幸福,这样古代匠师们就设计了“龙戏珠”的美妙图案。明清时代的龙,其形象可以说达到尽善尽美。

    明清时代封建统治者,崇尚“九五”之数,因为九为阳数(奇数)的最高位数,即阳数之极,故雕塑九条蛟龙。

    九条龙正中的那条龙是黄龙,黄色在五行中属土,居中央之位,是至尊之色,黄龙左右各有四条蓝、白、紫、黄相间的行龙,张口引颈追逐宝珠。九条龙以中间黄龙为中心,除此黄龙为正面外,其余的行龙都是侧面,上下跳跃翻腾,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匀称地布置于壁面上。突起的礁石形如峭壁,将九条龙区划为五组,九条巨龙既有中心又有区划,相互呼应联系不仅体现了九五之尊,又使画面在变化中增强了统和谐与完整。因为五为阳数居中之数,九为阳数之极,所以“九五”之数则代表天子之尊,九龙壁其他部位也是按照九五之数设计建造的。如九龙壁的歇山顶五条脊,正脊雕饰着九条龙,各攒斗拱之间的拱眼壁用“九五”四十五条龙进行装饰……

    九龙壁上,位于中间的那条正面黄龙,与皇极殿丹陛前百花图案中间的蟠龙御道相呼应,并同处于条南北中轴线上。站在皇极殿内向南展望,透过两道宫门,视线尽收的交点,正是九龙壁正中的这条正面黄龙。

    宁寿官前的九龙壁与我国现存的另外两处九龙壁——北海公园内的九龙壁(乾隆初年烧制),山西大同的九龙壁(明代洪武年间烧制),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巧的结晶,其中以故宫内宁寿宫前的九龙壁,雕制的最精细,色彩花饰也最华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