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大兰州两千年脉络,就在这七座古城中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七座兰州古城,
串联起,
大兰州两千年的发展脉络

这是一座黄河之城,这是一座丝路古城。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兰山之巅,远山近树,高楼矮屋,大道小径,皆走入我们的视野。眼前的大城就是——兰州。

兰州,地处中国西北内陆,这里也是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

这块土地,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连接青、宁、陕、新、川、内蒙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即为商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成为多个民族往来的通道,更是促进了多种文化之间交融的工具。

兰州,这块地域上汇集了黄河文化、青藏高原文化、丝路文化、黄土高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它久远的历史,通过七座古城的兴衰,就能读懂大兰州

1.蒙恬修筑榆中县,开创兰州的城建史

兰州境内最早设立行政建制单位是榆中县。它设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是蒙恬将军驱逐匈奴后,“因河为塞”设置44县的第一个县。

秦王朝建立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驱逐匈奴,修筑长城。榆中就是蒙恬当年设置的44个县之一。人们推测,蒙恬设置的榆中县城在今天兰州东岗附近的古城坪一带。

这似乎是比较简陋的防守报警性质的寨子,不过县境内的人口至少接近万人。可以肯定的是,外来的移民数量要远远多于本地居民,这也是兰州历史上第一次移民。大约十年后, 榆中县城就因秦王朝的垮台,而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公元前205年,汉骑都尉蕲歙等人,率军攻击秦将章平,夺取陇西郡后,恢复了榆中县。

从公元前214年算起,到今天兰州的城市建设史也有2200多年了。秦榆中县在今兰州东岗镇附近的古城坪,人们推测当时的榆中县人口稀少,县城或许就是一个简陋的城堡,起着警戒瞭望的作用。

今天,兰州成为一个面积达13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务院批复的兰州市最新规划兰州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不断壮大的兰州也越来越走向现代化,它所散发时尚气息,也使得许多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产生目不暇接的感觉。

2. 西汉李息修筑金城县,奠定了大兰州

西汉王朝建立后,除了收复陇西郡后,由于国力虚弱,一直处于养精蓄锐的状态。汉武帝登基以后,西汉王朝开始正式反击匈奴。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的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尤其在夏天大战中,迫使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率部投降。为安置降人,霍去病派大行(相当于礼兵官)李息在黄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修筑城堡(即汉金城县城)。汉政府随即设立金城县。

关于金城来历,大体有三种说法,其一,掘地得金之说。据说“筑城时掘地得金”;其二,地势险要之说,有固若金汤,金城汤池之意。其三,由于兰州在京城长安的西面,从五行方位来说,西方属金,所以命名金城。

以前,兰州西固有西固城。《兰州文物志》记载:此城位于西固平原西南部,南距南山1公里,北距黄河2公里,东西四百米,南北四百米,为正方形城堡。城墙基部宽3米——10米,夯土层厚0.2米。西汉到明清,人们在这里多次修筑城堡。李息修筑金城县城后,曾为金城郡治,西秦时为国都。宋代在此地修筑西关堡。明代重修后,为西古城。

汉代,兰州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西固城一带。既控制了黄河渡口,也扼守住西北交通十字路口。从金城县附近的青石津、金城渡等渡口过黄河,西北可走令居(今永登一带)翻越乌鞘岭抵达河西走廊的武威;西南溯湟水而上,就是河湟谷地;南面越南山,可达今临夏州和临洮;东面经榆中县可达关中。

最初的金城县非常简陋,其实就一个要塞,重要职责是保卫黄河渡口的安全。县政府所直接管辖的地方也就是县城周围数十里的而已,吃俸禄也不过有“尉丞命卿二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外地移民来到了这里,京城的流行时尚也影响到金城居民。西汉时,金城郡所辖的十三县,有三万八千多户,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人,这是金城人口达到的第一个高峰。

3.西秦:兰州两城为王都

西秦国一个人们比较陌生的王国。这是一个游牧民族所建的王国,不仅和秦人没有丝毫关系,从时间上说也远远晚于秦朝。它的建立者是鲜卑人。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肥水之战爆发,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前秦苻坚失败。强行捏合起来的前秦王国四分五裂,担任镇西将军的乞伏国仁乘机率军返回陇西。

此时,他们已经拥有人口十余万,具备了建国的基本条件。公元385年8月,苻坚死后,乞伏国仁便自称“大都督、大单于、大将军”改前秦年号建元为建义,封其弟乞伏乾归为上将军,筑勇士城,在辖境内改置十二郡,包含了甘肃东部和中部的许多地方,实际上是虚张声势。他们以“秦”为国号,史称西秦。

西秦都城勇士城在今天榆中苑川河中部。人们推测可能就是夏官营苑川河南岸古城。此古城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20米。城垣底部宽8米,顶部宽1米——2米,残高2米——10米。马面间距65米,宽13米,有东南西三门,各设有瓮城。

这里南靠山,北临河,东面是古丝绸之路。东行可达长安,西行则达兰州西固,从地理位置和气势上来看,有帝王气象。

对它是否就是西秦国都勇士城,人们还存在争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夏官营侧有废城,王家崖侧亦有古城,较大,俱已半毁,是否古苑川城,不可考矣。

388年9月,西秦人曾把都城迁到西固汉金城县城旧址。

4.始有兰州:隋唐的兰州城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设置了兰州总管府。“兰州”一词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算起来距今已有1434年了。为何叫兰州呢,人们说因皋兰山而得名,但近百年来,也有人说因为山上有兰花,故而叫兰州。

隋代的兰州,下辖金城郡,金城郡下辖子城县,实际上兰州只有一个县。三年后,隋王朝就取消了金城郡,直接由兰州管县。

兰州市城关区一带设立五泉县,显然这个县的得名和五泉山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当时兰州的五泉已经非常有名了。其时,兰州管辖子城县(在今榆中县一带)、五泉县(管辖今城关、七里河、西固一带)。而今永登、皋兰、红古三县则为广武县,后来广武县也划归兰州。隋文帝时期的兰州还管辖临洮。古代行政区划多有变化,各种情形相当复杂,这些只能是初期大体情况。

隋代的五泉县城大体在今天南城巷以北、庆阳路以南,酒泉路以西,上沟以东,东西长约600步,南北宽约300步。

到隋代中期,兰州地区在籍的,有户9744户,口50372人。

5.宋代兰州城,被称为石龟城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趁着西夏内乱,调集熙河、麟延、环庆、泾原等五路大军二十万攻夏。李宪任熙河经略使,率熙、秦两州军队为一路,由熙州(今临洮)往北,攻击西夏后背。

元丰四年八月,李宪统帅五万人马越过马衔山向西夏军进攻。宋军过马衔山后,有一个堡子叫龛谷寨(今兰州小康营),八月二十二日,宋军进占西使(市)新城(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宋军攻占兰州。

兰州的夺取使宋军的防线推进至黄河岸边。李宪把帅府移到兰州,留前军将领李浩守卫。宋军占据兰州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整修兰州城,加固防守,以应对西夏人的反扑。而此时,李宪看到的兰州城非常简陋,而且距离黄河比较远,容易为西夏人所包围。“兰州古城东西约六百步,南北约三百余步。”李宪这样给朝廷汇报。

1083年,李浩整修隋唐时修建的兰州城。人们把兰州城向北面进行了扩展,直接推进到黄河岸边。展筑兰州北城至黄河边砂板岩上,称石龟城。在北岸筑金城关,护卫黄河渡口,与西夏隔河对峙。在城内建文庙、城隍庙、东华观。同时,在兰州城的东西20里分别修建了东关堡和西关堡。作为守护兰州的屏障。在东关堡和兰州城之间还修筑了巩心堡大约在今拱星墩一带,这样,兰州城和东关堡就连成了一线。

宋徽宗时(1104年),人们第三次增筑兰州北城,此次加固结束后。兰州城颇具规模,“城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周六里三分,三面土筑,面砖,下临黄河,建四门,上各建层楼戍铺”。基本上具备了军事重镇的一些功能。

宋元的兰州城,大体南至庆阳路,北至张掖路,东至酒泉路,西至下沟。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

北宋政府将兰州作为对抗西夏,收复河西走廊的前哨。同时,也将熙河路帅府也移到兰州,兰州逐渐在向西北的战略中心发展。

在修复兰州城的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其他的机构。兰州下设一寨四堡。一寨即龛谷寨(今榆中小康营);四堡即东关堡(今城关区东岗镇一带)、阿干堡(今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关堡(今七里河土门墩一带)等。

6.明清:兰州走向西北政治中心

明初,朱元璋派大军北伐西征。洪武三年,徐达率明军主力在定西沈儿峪击败蒙元残余势力。随后,逐渐掌控今甘宁青三省区。

       此时,宋人修筑的兰州城三面夯土,一面包砖。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及风雨侵蚀,已经残破不堪了。洪武十年(1377年),在宋、元兰州城的基础上,增筑兰县城,东西长一里二百八十步,南北宽一里八十二步,高三丈五尺,阔二丈六尺。开四座城门:东为承恩门,南为崇文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广源门。城门之上,均建城楼。

从这之后到解放前,兰州城经历了多次的维修和扩建。明宣德时(1426年——1435年),佥事卜谦、指挥戴旺修筑外廓,共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都指挥李进增筑承恩门外廓,自西北至东北,共九十九丈余,并辟城门九座:东关迎恩门,东北为广武门,再东北为天堑门,南为拱兰门,东南为通远门,西南为永康门,再往西南为靖安门,西为袖川门。

清乾隆三年,改临洮府为兰州府,兰州管辖两州四县。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迁兰州,裁撤甘肃巡抚。至此,兰州正式成为西北的政治中心。陕甘总督署有三个辕门,悬挂有节制三秦,怀柔西域的匾额,明确地出了陕甘总督管辖范围和任务。兰州的西北中心和枢纽地位正式确立。

清代人们多次修筑兰州城。光绪十六年(1890年)最后一次修葺兰州城,共计内城周长六里二百步,有十座敌台上建有敌楼,建有垛口一千九百二十九个;外廓周长十八里一百二十三步,有六座敌台上建敌楼,有垛口三千九百二十个。

兰州城的规模遂定型。

 

7.抗战建市:突破城墙限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批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源源不断运往兰州再转运至内陆各大战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大批爱国志士背井离乡,逃往大后方继续宣传抗战。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推动下,兰州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兰州成立了一大批抗日救亡团体,如"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抗战团"等,同时,涌现了"血花剧团""王氏兄妹剧团""新西北抗战剧团"等文艺宣传组织,汇集了白危、茅盾、王洛宾、萧军等文化人士,在这些人士的呼号下,兰州掀起了一个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高等教育方面,甘肃省先后开办了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等院校,迁移来了西北师范学院等院校。

由于日机不断轰炸兰州,为便于疏散市民,人们在兰州城墙上增开了城门。1939年,在小稍门东,开了东南门;在庆安门西增开东北门;永昌路南端并列两门,人称双城门。后在水北门东,增开中山门。

兰州内城,原有四门,唯南门最为雄伟壮观!南门城楼下有三个城门洞,中间最大,通行车马;两边较小,通过行人。城墙之上,建有城楼。宽阔大方,横空出世,三层重楼飞檐,一派古朴雄伟景象。最上一层正南,悬有“万里金汤”匾额。1952年l0月被毁。

兰州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设市再次提上甘肃省政府的议事日程。1941年7月1日正式成立兰州市,蔡孟坚任兰州市首任市长。

最初,兰州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快步迈入工业化时代。城墙的限制,也逐渐被人们打破了。

                               资料来源《兰州文物志》《兰州史话》《兰州历史文化丛书》等



王文元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