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河老店铺

 卫士 2020-05-14

黑河老店铺的兴衰(重新修改) 2011-9-12 16:53 阅读(176)

这些老店铺永远消失在黑河人的视线中了!

  现在黑河城的食杂店和各种商店,满街俯仰皆是,鳞次栉比。名字也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商品也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黑河,老街的店铺,屈指可数,少得可怜!就是这少得可怜的那几家大商店和小店铺,给我们这些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每天单调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回想那个难忘的年代老街的店铺,真的给我们这些走过那个年代的人带来了不尽的话题 。。。。。。

80年代前的商店,寥若辰星,黑河有名的就那么几家,不过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那些老店铺在老黑河人的心中印象太深了。

在黑河最早的商店,有日百、二百、三百、光明商店、老一副食、二副食、三副食、五金商店、医药商店(现在的中央街圈楼道南面)、海兰照相馆、艺新照相馆、。二百大楼是后来才有的。国营食杂小店铺有大概是五个,叫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食杂店,当时黑河人都叫小铺。还有向阳小铺、现在的大华食杂店原是向阳食杂分店;还有原铁木社东边向阳小铺分店(现在的孙师傅饺子馆西侧);还有1975年建的向阳小铺,在现在的第二人民医院西面(原来的三叉路口处)。回民小铺:一家在现在的圣彼得堡会馆处,另一家在新华书店对过,还有五街小铺。(现在三小西边)我家那的小铺在兴林街(现在的中国银行)。是第几食杂店我记不清了。还有个叫宫成号小铺的,在原来图书馆对过,就是现在官渡路与文化街交叉处西南角上拐弯处。

黑河现在的海兰街的东头,接近少年宫的道南侧,过去有一家商铺,就类似现在的食杂店。不记得店铺的字号。大家都叫卜乐亭小铺。按照东北人发音就发成 不老谭儿 的音来。当然我也去过,只是那时候小,记忆的发条多少有些锈迹。

农业学大寨小铺(当时叫大寨床子),在现在中央街圈楼拐弯处、门朝西南方,当时黑河有许多这样的房子,也就是角门)。

   以前黑河有好几家家酱菜园,一个是老酱菜厂门市部另两个是于家酱菜园子(于立盛家)在现在人民剧院处;另一个于家(于平)在现在二小东北角;还有源盛东酱园子(焦焕聚家)在今天的海飞丝发屋处。

   那时黑河的豆瓣酱和面酱味道非常好,酱菜厂就在现在的今天的中央街佳艺照片馆(原三粮店)对面。小时候我去过,我有个五爷名叫吴重运在那里当过书记(文革时期,工会干部下派到企业)。生产酱油的食醋,虽然时间常了就长毛,但那时的酱油醋可绝没有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只要用锅熬开晾凉了就不会长毛了,比现在这看似光鲜的酱油醋吃着放心多了。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可怜,吃的东西都放添加剂和防腐剂,谁都知道添加剂和防腐人吃多了肯定不会有好处的。啧!啧!那味道,再也尝不到了!但后来还是在同学家吃到一次,同学说酱是邻居家是酱菜厂的老职工家做的,真叫香啊!

老一粮店 

  饭店有:黑河饭店(1959年8月是瑷珲县成立的国营饭店)、大众饭店(今天的天一洗浴,1956年成立属合作制)、大众饭店二部(现在天一洗浴南侧)龙江饭店(原大众饭店东边,也就是原来的繁荣胡同,小兴隆街西段处),站前饭店(兴林街南与西兴路交叉口),三春园饭店。在现在龙江饭店东边。回民饭店在今天中医院道西拐角处。据大众饭店经理孙石庆讲:大众饭店前身北疆春饭店,1956年成立,后来将北疆春、三春园、龙江饭店合并为大众饭店,现在的天一洗浴处,文革期间大众饭店叫边疆饭店,后来改为红旗饭店,龙江饭店原来叫光明、文革饭店。80年代后来又有个北疆春饭店(在西兴路西与中央街北侧)。

  那时的粮店,都是国营的,有国营一粮店(中央街北、西兴路西拐弯处,角门)、国营二粮店(原站前饭店对过,角门)、国营三粮店(今天中央街道北、东兴路东侧)、国营四粮店(今天铁路售票处东拐弯即是),国营五粮店的位置在今天的五中道口20米处。买粮用粮证,现在已经不用粮证,今天的年轻人是不知道的。我家粮证、粮票、豆腐票至今还保存着,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历史了。

旅店有黑河宾馆,北方宾馆(现在的世纪酒楼处)海兰大旅店、大旅社(那时黑河人叫大车店,因为过去是乡下车老板进城住宿的地方)、爱辉县第一招待所(在今天人民剧院道北处)、第二招待所(凯歌宾馆处)、东风旅社、合作旅社、国营旅社、工农旅社(原来叫海兰大旅社,以后又改为海兰大旅社,在今天西兴路西、文化街西南拐角处,二层青砖楼,已拆毁),工农兵旅社(三小对面)等8家,还有个祁家店,现在的兴安街信誉饺子馆处。

一家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销部,黑河人叫土特产商店。(位置在现在的黑天鹅家电商店)。家里用的盆、碗,碟子、缸、坛子、锹、镐等日用品都在这里购买。

菜市场就一家,在今天的兴安街(今官渡路与邮政路之间约200米左右的地方),那是供应黑河城里所有人吃菜的地方。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在菜市场西头,今天的现代装潢商店处是运输社,当时也叫手推车社,是个拉脚的地方,实际上也有马车。

新华书店对过黑河电器修理部,我去找张师傅修过收音机 

还有马具社,即给马掌钉铁钉的地方。我印象中有两家:一家在今天的烟草公司对面;另一家大概在今天的黑马影楼处。应该还有,我记不清楚了。

薄铁社,是铁皮加工的地方,在现在的华富商城兴安街路南。是当时加工炉筒子、铁皮撮子等日用品等用,现在我们都用暖气了,这个基本用得很少了。

钟表修理部、美术社、刻字社、制镜社(玻璃店)都在一个地方,在今天的中央街与迎恩路口西北角。

印刷厂门市部在原印刷厂旁边,今天的王肃街报社北边偏西的位置。后来搬到了中央街。

80年左右为光明商店

服装店那时叫成衣铺、被服社。也就是即时加工衣服,由老师傅量身剪裁,工人加工而成。我记得有两家:一个是大众服装店,在现在黑天鹅家电商场迎恩路西,还有一家宏大服装厂,一开始在光明商店的位置,后来搬到了黑河饭店对面去了。

那时黑河就有两家国营照相馆,1983年前有黑河和海兰两个独立核算照相馆,后来还有个艺新照片馆。海兰照相馆原在今天的黑天鹅家电商场道北偏东位置,1978年搬到新建的中央街与迎恩路交叉路口(现在的交通银行对面)。艺新照相馆在文化街龙江浴池道北。发展到今天则有了佳艺、同人、超达、海兰摄影工作室等多家照相馆。只是已经全是数码的了。海兰(2010年被买断)和艺新两家照相馆则因为体制改革消亡了!

  浴池有龙江浴池,是1956年由会江泉私营转为公私合营的,1966年转为国营。1983年建成了8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后来的大众、天一、九龙湾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了。

  当时黑河有两家压面部,一个压面部位置在今天的黑河黑天鹅家电道西迎恩路旁。这个地方我是常去的,因为小时候邻居董家大奎舅家前屋,就是压面部,那大压面机有两米多高,大转送带上下转动轰轰直响,震耳欲聋。压面部旁边拐角处是自行车修理部。另一个是三小旁边,这个地方我印象不深了!

  当时不少商店可能都和革命二字有关系吧,除了用中性词地域命名外,多是革命口号命名的,如光明、向阳等,把属于封资修所谓的毒草铲除后,就剩下社会主义的苗了。因为当时属计划经济,商品的来源渠道特别少,商品极度的馈乏,市场的萧条便可想而知了。

不 人们生活每天离不开吃,穿得用的还在其次,孔子说:食色性也。西汉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即使以革命奉为天职的毛泽东也说:吃饱肚子才能闹革命。吃的事被例古今中外第一件大事,看来,吃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今天我们商店的商品只要有钱,大概什么都不愁买到。可那时的商品是有数的,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和副食品是国家供应的,要用各种票证才能买到,如粮证、布票、粮票、肉票、豆腐票、肥皂票、煤票等等,不胜枚举。猪肉8角钱一斤。大米每月每人只有半斤左右,豆油几两,没办法,家里就得弄浑油(猪肥肉烤的油)来添补豆油的空缺了。用坛子装起来,吃的时候挖一勺就行了。白面质量也不是很好,发黑发粘,还有小米和饱米面、大楂子等。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补。

  水果只见过苹果和梨,也是极少的,还有冻梨冻苹果、黑枣、柿饼子。因为那时交通只有汽车,南方水果用汽车要好多天才能运到黑河,连葡萄和香蕉都只是听说,多数人当时都没有吃过。花生只能是有关里家的人捎来,才能见到,市场上根本没有卖的。今天的市场水果品种繁多,应有尽有。说起这些。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要说五谷不分,细粮和粗粮也弄不清了,因为他们不再为吃的发愁了。他们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肯德鸡、汉堡包、麻辣烫之类的食品,很难想象他们的父母辈以前为了吃而面临的窘迫无奈了!但吃点苦,可以让人更聪明和坚强起来,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就缺少这一课!

商店里的面制食品,有蛋糕(槽子糕)、面包、饼干,还有卤果、核桃酥、和长白糕,后边这三样当时也挺贵,很少吃到的。这些食品当年买是要粮票的,在最馋的时候才把攒下的钱,拿来去买。以至于我那时最盼望着山火,因为着火时,大哥就要上山打火,能拿回来面包、饼干或者烧饼之类的食品,现在听像是笑话,但那时是真实的想法(因为吃的太贫乏了)!

 

至于大果子(油条),那都是家里生活好的人家才能偶尔吃上几回。

1978年12月28日,人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清早就拥堵到黑河市第三百货商店门前,等待购买凭票供应的每户两瓶玉泉二曲酒。

    酒类有玉泉大曲、二曲等,只有过年或者国庆节的时候凭票供应一家两瓶绵竹二曲或者洋河大曲酒、尖庄大曲之类的酒,和几盒好一点的香烟。还有地方酒,再就是小烧了。烟类以葡萄、迎春、握手、经济烟(最便宜的烟,9分钱一盒)。都是灰色杂纸包装的,锡纸的都很少。以后陆续有江帆、墨菊、等锡纸包装烟上市。中华、牡丹、凤凰、大前门市场上根本就看不到,多属领导和特殊人物或者走后门才能弄到的。改革开放以后才陆续在市场上见到的。地方酒是黑河粮食酒和后来的爱辉大曲。其实当时黑河酒厂烧的酒很好喝,我虽然不大会喝酒,但爱辉大曲我记忆非常深刻,可惜这酒没了。

  那时商店里最好的副食品就是罐头了,猪肉、牛肉、鱼罐头是最好的了,午餐肉罐头是后来才有的,还有苹果、梨、桃、海棠、黄太平、葡萄罐头等是当时最好吃的东西了,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吃到这些东西。

  糖果类以小人糖、大虾糖和粘糖(也叫膏粮糖)为最好,奶油糖根本没有,只是上海青年上山下乡来以后才见到的。硬糖有块糖、棍糖(一根彩纸包着,很好看的)、薄荷糖等,还有冰糖(大块的,买多少现砸碎)。白糖、肥皂也是供应的的,汽水是1角5分钱一瓶。买不起的时候,爷爷用自来水、面启子对白糖和醋,使劲晃,然后当汽水喝,当然不如汽水好喝了!

  至于冰棍,则是沿街叫卖的大妈,当然也有男的,推冰棍箱子,现在已经不见了,那冰棍厢子外面很像是考古出土的棺椁,两层可以隔热,外面罩个棉被,隔绝空气进入内层,可以使冰棍不化,本就没有奶,光是糖精。但我们小孩买不起5分的,就买3分的,抗吃,关健他能解渴降暑啊!黑河冰棍厂在现在的十道街与官渡路口东南拐角处,黑河的奶油冰棍和鸡蛋冰糕是很好吃的,可惜现在没有了。

  五金商店,除了自行车要票外,其它东西多数是随便买卖的,自行车以天津产的飞鸽、上海的永久、凤凰,哈尔滨产的孔雀为主,还有大金鹿、大国防。凤凰自行车的是昆车,女的骑的,很难买到的。那车子质量是没的说,抗造!孔雀是脚闸的,很适用!现在这些车子虽然还有人骑,但已经很少了,成了文物了!

  手表则是上海牌的最时兴的,多是在二百、三百卖的,120元钱一块,要票才能买到,和收音机、缝纫机并称四大件。是当时人们追求的奢侈品。那个时代上海货是大家最认可的。

  老一副食最早在现在的黑天鹅家电北边,青砖二层楼,门朝西南,L形格局,往北走是卖肉的床子,往东拐是卖糖果烟茶的。小时候,常到那里去玩,道西则是医药商店二部(原玉明西药房)了,在那里买过塔糖(一种治蛔虫的药)当糖吃。老日百则在现在的海兰照相馆拐角,都是西式青砖房,人来人往的,很热闹,小时候最喜欢这样的地方了!

黑河理发店,这是70年以后建的,以前在王肃电影院西边拐角

黑河理发店最早在电影院旁边,解放前称小兴隆街,位于电影院门前,西由大东路开始,东至官渡路。全长250米宽6米,路北侧有电影院、大众饭店、三春园、龙江饭店,其他为住户20户约90余人。此处伪满时处于中心地带,两侧多为小商贩小饭馆、赌场、妓院,黑河唯一的新乐舞台也在此处,是繁华热闹段,得名小兴隆街。解放以后称为繁荣胡同。1990年因拆迁建广场。还有个理发店在中央街原五金商店东侧。

这是这种椅子。我小的时候,得在扶手上掂块板,才能剃头>

小时候爷爷每月带我去那里剃一次头,那大转椅子大,我当时是小孩子,得掂一块木板,才能够着。现在的黑河理发店是黑河唯一一家老字号理发店,现在一直坚守着老店的孙农和王玉春说,她们现在所使用的理发座椅都是30年代的椅子,称得上是古董了,就是我曾经坐过的。后来才搬到了官渡路西边与中央街南面交汇处。

黑河的老茶馆,在电影斜对过,多是一帮老头子在里面喝茶

黑河老茶馆则在老理发店南边的电影院斜对面,80年代还有,我曾经进去过,都是一些老人、闲散人在那闲聊喝茶。小屋不大,墙上贴着莫谈国事。现在这些地方不少都随着时代的脚步消亡了!让人感慨!

  老新华书店就是现在的地方,原来是平房,现在的新华书店只不过是比原来大了,变成楼房了!是那个时代人们经常去的地方,那时人们文化生活馈乏,新华书店就成了吸取精神食粮的好地方!

今天,那些我所接触的老售货员大都近古稀之年了,有很多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他们对那个时代的黑河老店铺才最留恋,最有发言权。

  欸乃一声,沧海桑田;往事如昨,物去人非。记忆中过去的黑河小城的老店铺,伴随着我们这些过来的人,匆匆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春夏秋冬。那些朝夕与我们相伴的老店铺,所剩无几。与我们生命同在的,唯有小城的故事和传说了,这些故事都化作无声的文字和些许照片,记录下小城生活过的人和事。所有的黑河人都不会忘记对小城那个年代风物的思恋和怀念!借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没有历史,哪有文化 。我想,文化的传承是不能割断历史的!没有黑河的昨天,就没有黑河的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