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用7天时间,突破了一个过去十几年的短板:如何直面自己“不擅长”的事?

 小猫倩倩 2020-05-14

经常会有喵粉们来问我“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我该怎么办呀?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关于“个人优势”的观念转变。

- 1 -

大概两三年以前,我在听一门网课的时候,老师说“人才的发展是长板理论,不是木桶理论”。意思就是发展优点就行啦,短板没关系的。

这个说法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因为我是一个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的人,长板特别长,短板就好像负分一样。

比如我擅长写作,这种擅长是不分场景的、全品类的,从高考作文到大学实验报告到工作汇报材料到新媒体都写得不错,某个阶段甚至还写过小说。

我不擅长说话,刚毕业的时候连和别人打个电话都瑟瑟发抖,甚至在打电话的时候时常会大脑“短路”,反应不过来对方的意图是什么;公众演讲更是连观众的眼睛都不敢直视,全程“背课文”状态;面对面沟通除非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否则3人以上我就会紧张得说不出话。

我不擅长人际交往,不对,准确来说应该是社恐,和陌生人共处一个空间都会觉得上不来气,但是工作要求我不得不去社交,每次社交之后回到家都累的瘫在床上啥都不想做。

我听到“人才发展的长板理论”之后觉得,哇,我终于可以给自己不想做的事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了那接下来我就一直发展我的长板,至于短板,就先让它一边儿去吧。

这个心态是不是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不会,所以我不做”。

- 2 -

于是我从2017年到现在,一直在“发展长板”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先是把自己的号做了起来,然后又借助以此带来的个人影响力结识了一些客户,开始做整合营销,做策划、内容、运营集成的供应链。

与此同时,我还是会社恐,还是会躲在屏幕后面。钉钉和微信回复有足够的时间差,我可以认真思考以后再回复,不用担心说错话;我的团队大多是线上办公,这样我就可以不用承担面对面的压力。我还是不想去主动拉客户,全靠一个甲方介绍给另一个甲方,我觉得“是金子总会发光”,反正一般对方试用过一次之后大概率会续单。

最近让我不得不重新面对短板的契机是我在申请MBA,其一是梳理整个职业发展经历的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很大程度上有被短板制约,不然规模可以做的更大一些;其二是如果我想去读书,面试是无法绕过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不管我有多不擅长、多不会,除非我放弃去读这个学位的想法,除非我不想要更高的收入和公司更好的发展,我必须要硬着头皮上。

光是想一想“要对着几个陌生人讲话”的场景,我眼泪都要下来了。


- 3 -

我有多害怕这件事呢?接连好几天,晚上睡觉梦到的都是我在面试,老师问了一个我毫无思绪的问题,着急得在会场中哭了起来,醒来发现是一场梦,而自己真的在哭。

刘丞安慰我说“没关系啊大不了明年再读,别人不都是工作8-9年才去申的,你才工作4年”,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并且也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说服自己“即使失败也没啥大不了的”,但是它好像触发了我潜意识里最深层的那种焦虑,并且焦虑程度甚至超过了高考,超过了“兜里只剩10块钱却要过一个月”,超过了辞职从稳定变成不确定。

简直是“史上我焦虑的事之最”了。

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这种深层恐惧的源头,可能是因为我在很久以前给自己种下了一个心锚叫“我不擅长说话,我一定做不好”。高考我是自信而笃定的;辞职虽然失去了稳定工资,但是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很快赚到足够生活的钱。我相信自己是能做好的。

现在我要去做一件对我很重要、我非常想去做的事,我却不相信自己能做好。

可我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没有啊,只能强迫自己去做。

- 4 -


“直面短板”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平常我写一篇文章或者连续工作,坐在桌子前3、4个小时都可以保持高度专注,现在很多次打开准备面试题的word文档,写上不超过半小时就头皮发麻,不得不关掉。

明知自己时间已经很紧张了,还是和橘长打电话聊了5个小时,围观刘丞玩动森,试图转移紧张的情绪。

面对镜子练习自我介绍和讲商业模式,说着说着语速就越来越快,甚至舌头打结,只好停下来重新再来一次。

练习到某一次的时候,我好像突然“通了”,突然就没那么紧张了。觉得这不再是“考试”或者“表演”,而是“聊天”,只不过会限定时间。那一瞬间之后,我讲话的语气、语速和神态都变得自然而流畅了。

从我开始准备面试,到放下恐惧的心情,总共是7天。而在此之前,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我都认定自己是一个“不会讲话”“面对面沟通有障碍”的人。因为我在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大家对于我的短板都非常包容,我自己也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直躲在舒适区里迟迟不愿意走出去。

当我不得不直面短板的时候,经过并不算一个特别长的时间,居然就这么突破了?


- 5 -

我之前在总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我有3条建议要给你~中说,人的自信建立要经历他证、自证、无证三个阶段。

我们对自己“擅长或者不擅长做某事”的认知,往往建立在过去成功或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比如有一个人要是对我说“倩倩你写的文章真是太垃圾了”,我一定会给他个白眼然后拉黑,因为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是自信的,会自动认为对方是“黑子”;要是有人说“倩倩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是太糟糕了”,我可能以后会比之前更不愿意说话。

我们对自己某一方面不自信,可能是源于很久远的一次“被人认为是失败的”。比如某一次公众演讲被听众嘲笑,于是从此就很少再讲话;比如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说长得丑,于是就一直认为自己丑。

但真的有那么多“天生就做不好”吗?

你看,我觉得自己“从来都不擅长讲话”,但是当我下定决心去练习的时候,一周就突破了十几年的上限。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样的突破,我“选择”的范畴变得更大了。比如我一直不想主动拓展客户是因为我对自己表达能力不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情商低会把事情搞砸,觉得做好业务就行了,改变这个信念以后,我可以主动去拉更多单子;比如我主要依赖线上办公是因为觉得线下交流太痛苦了,当我意识到“这也没什么”,我可以把线下团队规模做更大一些、运转更高效。

- 6 -

这样来想,是不是觉得世界变宽广了呢?

以前我们可能会认为:

“因为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我不能找这个行业的工作”;

“因为我有一些性格缺陷,所以我不能从事这个领域”;

“我的家庭条件不好,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不能成为他的女朋友”;

“我做不了这个,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年轻人还能折腾折腾,我不行”。

这些都是限制性信念呀。

如果你知道了,“没有什么是注定做不好的,虽然我现在不擅长,但是我可以学”,是不是选择的范围就大了很多呢?

也许并不是每一项能力都是7天就可以突破的,但是你知道了有这样一种可能,你相信自己。

相信之后,你需要有一个“非得达成不可”的目标,不然就会像我一样一直搁置这件事,直到出现一个叫做“我要读MBA”的目标之后,搁置了几年的短板成了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一直温水煮青蛙地生活,是不会有改变的动力的。

相信,有目标,有行动,最终实现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愿大家都可以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呀~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帮喵点个“在看”,我会很开心的~

如果你想要在第一时间看到喵的文章,就快来把【小猫倩倩】公众号“设为星标” 吧~(已经设置过的同学就不用重复操作啦)~

赶快跟着动图设置一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