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材编写特色与教学建议.doc
2020-05-14 | 阅:  转:  |  分享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特色与教学建议 作者:夏小兵????文章来源:作者原创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教版高中选修模块教材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特色,对教材的整体设计、内容选取以及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编写特色教学建议

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是在初中原子结构与高中必修分子结构、化学键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从化学整套教材看,本模块的实施对其它模块(如有机化学)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与铺垫作用,从教材编写上来说,本模块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具体内容的选取都做了大胆的创新,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这也必然给我们当前的教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它的设计特色与教学实施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教材体系建构思路

本模块与以前教材体系不同的是把涉及有关物质结构的部分专门放到一起来研究,克服了以前结构知识点的零散分布,凸显了物质结构理论在现代化学中的重要地位。教材设计紧贴课程标准,以必修为依托,内容编排力求符合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清晰,原子分子晶体。整个体系主次分明,主要线索线性化(结构与性质),这也是本模块教材的“魂”,次要枝节散点化(在正文适当位置以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等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使教材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体系构建注意了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避免了雷同和重复,如原子结构内容,初中课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必修课程:原子核的结构、原子中各微粒的关系、核外电子排布,选修课程: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核外电子的能级排布(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二、内容选取及呈现方式特色

1、部分大学内容下放

与以前相比,教材增添了部分新内容,有的是大学内容的下放,如增加了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理论,价层电子对与斥模型,配合物理论,手性分子,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等。这些内容的选取既丰富了中学结构化学的内容,又适应了时代性应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容有不少的添加,但教材还是切实把握了基础性和深广度,素材精选,不面面俱到,框架中的某些内容表面上跟原甲种本和大学普化似乎类似,但在具体表述上有很大区别,力求简单易懂、深度恰当,务求使学生和教师都感受到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原理性很强的模块并不难对付。

2、充分考虑到选材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示例选材丰富多彩

教材设计重视将核心知识线索与自然现象、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线索的紧密结合、融合统一,充分考虑到了时代性与实用性,如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中介绍了原子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激光等初步知识,焰火、质谱仪、壁虎细毛结构的仿生胶带、肥皂与洗涤剂的原理、手性分子、天然气水合物、火山岩浆等的介绍无不透出时代与实用气息,选材真可谓丰富多彩,整本书内容翔实,图片丰富,资料充足,这些都是老教材无法比拟的,另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如上网查资料,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分子立体模型等,可以想象,这样的一本教材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

3、多种功能的栏目设置

教材设置的学习活动栏目充分展现了新高中课程所倡导的积极主动的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知识之间、理论与事实之间、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意义联系。例如,教材对新知识的处理,大都从“学与问”开始,在这个栏目中,运用了实景性图片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出有意义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现象,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激发思考,明确学习方向。“活动探究”栏目以探究为目的,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除了进行“活动探究”之外,特别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引导学生建构起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重要环节。为了体现不同模块中教学内容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通过栏目(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英汉对照阅读)的设置,编写深度适当的、拓宽知识面的、供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介绍科学史实、科学方法和哲学、与化学相关的学科如物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宇宙学、生命科学等的知识等,恰当增加选择性。另外,本模块教材在每节之后设置了“归纳与整理”,其用意就在于要求学生及时根据需要进行概括整合,建构知识网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内容梳理。

三、?教学建议

1、??正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化学实验少,相对来说学生感觉比较枯燥,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紧扣课标要求,把准模块内容功能,不随意地拓展与延伸,把握好深广度。如对于构造原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应用上,构造原理给出了电子的排布次序,教学时要求学生会应用构造原理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不要求学生深究构造原理中能级次序的原因,不要介绍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我们有的老师习惯于“教教材”,不怕范围超,就怕没讲到,狠挖深挖,不自觉地加大教学难度,结果导致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自已感觉很苦很累,学生也叫苦不迭。

2、重视理论方法掌握,设计配套练习,远离题海训练

结构化学主要是理论模块,学的好坏,要着力于理论方法的掌握,而不是着眼于题海训练,理论若没有融化贯通,做再多的习题也是徒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主线,所有的问题都要围绕它展开,这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如氢键的教学,可以先设置教学情境,为什么冰的密度比液态的小?继而从研究冰的结构中提出了氢键概念,再指出氢键的存在使水的溶沸点升高,最后从H2O、H2S、H2Se、H2Te的沸点曲线图的异常中进一步加深对氢键的认识,这样就凸显了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学生也就学得易,学得牢,学得活了。同样是理论模块,结构化学题目不象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那么繁琐或复杂,做起来也比较方便快捷。当然,脱离题海,并不是说就不要习题训练,适当的练习还是必要的,现在许多的习题作业陈旧,不配套,教师要善于精选,甚至于要自已设计与改编配套的新习题来适应新教材要求。

3、给学生提供探究平台,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学习策略

结构化学的探究学习主要是揭示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课程标准提供了较多的可供探究的活动建议,可以说贯穿了教材的每一章节。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要善于将富含探究要素的问题设计成探究活动,以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学习策略。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就可设计成若干个学生探究活动,围绕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深层次地剖析元素周期律,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这样学生就通过切身活动体验而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自主的探究活动能为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提供很好的空间和发展条件,教师稍加细心引导,探究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可以是学习策略养成的过程。

4、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网络等教学方式

本模块的理论性强,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晶体的常识”教学中,晶胞概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与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这时就可通过展示各种晶体的晶胞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好地认识其空间结构特征,增强教学效果;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球棍或橡皮泥和牙签,制作各种晶体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晶体、非晶体的图片、用动画形式去演示一些晶胞、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各种晶体的晶胞;利用网络了解一些晶体的性质的相关数据,查找有关晶体结构模型的三维立体图片或动画等等。相信有如此丰富的教学手段,哪个学生不爱上结构化学这门课呢?大家又怎么会觉得难懂、难教、难学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献花(0)
+1
(本文系AiChem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