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城百座老戏楼,演不尽悲欢离合事!今天的兰州人,你知道几座?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金城老戏楼,戏如人生演不尽悲欢离合事

       “邹兰谷扬言而后,开忠义先声人皆侧耳,韵何远情何深,廊庙为忧,万古河山留绝调;段柏轩唱道以来,发圣贤遗响谁不昂头,曲弥高和弥寡,林泉可乐,一天风雨问知音。”

  这是,兰州五泉山山门前原有戏楼的对联。可惜,它已经被人们忘记了N多时日了。

  如今行走在都市,戏楼难得一见。寥寥无几的戏楼,或隐身在各大剧院,或藏于为数不多古建筑中,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兰州是丝绸之路重镇,来来往往的商队,沟通了东西,也带火了戏剧。有戏剧就有戏台、戏楼。那些东来西去的中外客商,南来北往的仕宦名流,无疑是戏剧演出的主导者。早在隋唐时期,兰州就有了职业歌伶演出。金代邓千江在《望海潮》就隐隐约约地提到兰州的歌舞戏剧情形。只不过,现在人们已经不知道当时名伶们演出的具体情形了。

  戏楼曾经是人们熟视无睹的建筑。看戏、演戏就离不开戏楼。从元末到如今,兰州境内究竟有多少戏楼,谁也说不清了。岁月久远,一座座戏楼,承载的不仅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戏剧记忆,更是一段段难以割舍的戏剧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著名戏剧史专家李智讲述的金城老戏楼的故事。

百座戏楼,说不完秦韵京声,道不完悲欢离合

  兰州是戏剧的大码头。自明清以来,戏剧鼎盛一时。戏楼自然也是层出不穷。大体上说,兰州戏楼有神庙戏楼、会馆戏楼、商业戏楼、官宦戏楼、家族祠堂戏楼等形式。从明代至今,600余年间,金城戏楼的修建可以说从未休止。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花了不少精力,调查走访了兰州的不少戏楼。从人们的记忆和资料记载来看,在上世纪兰州境内戏楼最多时,曾达到了100多座。这些戏楼分布在兰州的城市乡镇。

  有些乡镇戏楼的名气还是非常大的。比如青城镇,可以视为兰州戏楼发展的一个样本。从地理位置上说,青城是在黄河水运的要道上,那里盛产水烟。历史上,物产丰富,商贸兴盛,也就促进了文化发展,青城出了不少的进士,这就为这个小镇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青城戏剧演出曾红极一时。青城的戏楼,多时达到了5座。这对于一个小镇来说,很不简单。不仅如此,这里还走出著名秦腔编剧大师李干臣。

  兰州市区内有两座比较早的戏楼,不能不说。一座是府城隍庙的戏楼。兰州的府城隍庙始建于金章宗七年(1197年),复修于元武宗十五年(1308年),重修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此后,人们多次进行了修整。隍庙的戏楼修建在山门顶上,坐北朝南,楼高15米。和我们如今在隍庙内看到的戏台是不一样的。可惜的是1985年失火烧毁了。金天观戏楼建在内山门西南侧,建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这座戏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比较大。每年农历的八月初一到初十,非常热闹。有人曾经记述说,台上锣鼓喧天,艺人粉墨登场,台下人头攒动,喝彩声不断。可惜这座明代戏楼,在1953年修铁路时被拆除了。

  这两座戏楼,可以说是兰州老戏楼的代表。戏剧在我们这座城市起起伏伏。兰州还有非常奇特的戏楼。陕西会馆的戏楼两面有台口令见者惊奇。陕西会馆坐落在贡元巷口,建于咸丰五年。整座戏楼,修建得秀丽玲珑,木雕彩绘精美异常。令人称奇的是,戏楼的中间却是化妆、服装室,而两面则是台口,一个对外,一个对内。观众可以从南、北两面看戏。最令人称奇的是,只要把场次错开,一本戏可以在两边演。1991年,《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审稿时,来兰国内戏剧专家,对此惊叹不已。时任中国剧协副主席刘厚生评价,此戏楼是全国见到的唯一一座前后两面开的戏楼。

  一座戏楼,三个戏台,对台戏是兰州名角的战场

  对台戏,人们听说过很多,可真正看过对台戏的人却不多。究其原因,解放后,戏剧逐渐进入了大剧院演出。戏剧班社之间的竞争逐渐淡化了。不过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戏台却保存了下来。

  山陕会馆的戏楼就是唱对台戏的好地方。山陕会馆在山字石,其戏楼建于康熙十七年,是兰州境内保存年代比较久远的戏楼之一。这座戏楼当时由山西、陕西商人联合集资而修建。戏楼修建了三连台。啥叫三连台?就是三个戏台连在一起,修建这类戏台有个讲究,中间的戏台要大,左右两边的戏台相对小,而且进深也比较小,这就形成了一主二副的格局。

  在这样的戏台上演戏,就有讲究了。一些老艺人说,大戏台是专门用来演大戏,为各种节日和活动而准备,比较隆重。小戏台则比较单薄,不仅进深比大戏台小两米,而且也比大戏台低一米,所以只能演出一些小型的还愿戏。

  这里就比较适合演出对台戏。从建成至今,究竟演出多少台戏,谁也说不清了。有几场对台戏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就曾演出过一场对台戏。

  这场对台戏后,其所带来的碰撞,影响到了今天。这就要从易俗社说起。易俗社是近代西北著名秦腔教育演出机构,成立于1912年,是由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人士所组成,对改良秦腔,宣传民主思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易俗社不仅培训了大批演员,而且也引起了西北各地的仿效。但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同各地的原有班社发生冲突。

  大约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兰州山陕会馆(今山字石)就上演了一场对台戏。当时,人们邀请兰州老戏班和来兰的一个陕西戏班来唱对台戏。既然唱对台戏,那么就有讲究,不能占中间的大戏台,以免给观众造成心理暗示。两个班社各据一小戏台上演,西面的戏台,陕西班社演出了《春闺考试》、《三回头》、《柜中缘》和《白先生看病》。这些都是新戏,讲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道具之类的也比较时尚。而兰州老戏班则在东戏台,上演拿手好戏《破渑池》,有点神怪性质的戏,兰州观众看过很多次了。自然,兰州的老班子输了,易俗社推出的新戏才日渐红火了。

  戏如人生,秦腔名角的台上台下

  在这里还曾经上演过另外一场对台戏。清末,兰州秦腔名角三元官有两个徒弟福庆子和十娃子。后来这两人各领着一个戏班,在兰州城内谋生。虽说是师兄弟,但师父教的东西,却各有所长。时间久了,难免要分个高下。

  一年,山陕会馆的三连台上,师兄弟唱起了对台戏,内容是大戏《碧游宫》。这部戏的主角是三教主。福庆子、十娃子演的三教主的确出手不凡。两人都暗自得意。谁知,没多久,观众都跑到福庆子那边。原来,福庆子在化妆上独出心裁,将师傅传下的紫脸,改成了金脸,这样一来在演出中大放异彩,吸引了观众。福庆子自然在对台戏中占了上风。可是,这样一来,师兄弟也彻底反目了。对台戏不好唱,搞不好就是生死之搏。有些艺人甚至于因此而自杀。真是戏如人生,演悲欢离合事。

  说起十娃子和福庆子的对台戏,就不能不说他们的师傅三元官。三元官是清末咸丰同治年间甘肃秦腔界名角。人们说,他是“咸同年间陇上伶界泰斗”。三元官是通渭人,三元是他的艺名,“官”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三元官举止文雅,无论文生、武生、花面、小旦样样精到,对历史故事、戏剧掌故更是了如指掌。他以《破宁国》《游西湖》《黄花山》等而闻名。有一年,兰州周边发生战乱,三元官流落到成都谋生,正好有一秦腔班社在此演出。三元官为求食及求安身之地,哀告箱主予以收留。于是,让他在班社中打杂为生。一天,班社中演出《黄河阵》,而演闻太师的演员却生病不能上场。箱主急得六神无主。想起以前,三元官毛遂自荐说会演戏。于是便问他,能唱什么行当。三元官说除了旦角外都能唱。箱主问,能唱闻太师否。三元官说,可以一试。时间紧迫,只能让他先上。

  谁知,三元官在台上一亮相,就引来观众的叫好,展现了不凡的实力,才华尽显。演出结束,箱主惊喜不已。于是,三元官得以重用。后来,他的演出名动成都,观众云集,虽广场而不能容。三元官也以此班社为家。兰州无战事后,他才返回兰州演出,再次以一本大戏而轰动金城。

  年老后,三元官不复登台演出。在省政府边上,开一茶社,效仿柳敬亭的事迹,给人说书、讲古谋生。但对于求艺者,均不回绝。大有柳敬亭之遗风。

  金城的一座座戏楼,见证戏剧的潮起潮落,也是演员人生起起伏伏的见证。



讲述人:李智著名秦腔史研究专家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您的赞赏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