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县早胜塬: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生长的刚烈与浪漫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宁县早胜塬:

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生长的刚烈与浪漫

黄土高原,其土壤必定是黄色的。其实,黄土高原上还有一种黑垆土。宁县早胜塬就是黑垆土最多的地方,它的颜色是什么样子呢?

产自早胜塬的牛,被称为东牛,东方之牛。什么样的牛,能得到如此气派的名字呢?

1 穿沟上塬,经历两百米高差后,眼前就是空旷的大塬

暮秋时节,我们站在黄土高原上不起眼的一隅。脚下,深沟一眼望不到底;远方,灌木丛密密麻麻;面前,小路曲曲折折。我们为寻找黄土高原上黑垆土而来。

这里是宁县早胜镇百子阁后的一道深沟。沟壑割裂了大地,将我们阻隔在一边,眺望对面,红瓦白墙的民舍,依崖而建的窑洞,快掉光了叶子的树木,一切都显得萧瑟而阔大。

黑垆土是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土壤之一。这种土壤的剖面上部,有一层暗灰色的带有粘性化特征的腐殖质层。在我们的意识中,黄土高原上的土壤应该是黄色的,惟其如此,才能和黄土高原的黄色相符。黄土高原上为何会出现这种黑色的土壤,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的目光集中到了宁县早胜塬。资料显示,早胜塬是黑垆土最多的塬之一。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的宁县之行。

距离兰州500多公里的宁县,东依子午岭,西靠泾蒲河,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宁县境内的平原由数个大塬组成。早胜塬是宁县的第一大塬,也是黄土高原的第二大塬。

从兰州出发,走平凉,过长庆桥,在宁县和盛出口下了高速公路,再走二十多公里就是宁县县城了。在县城我们会合了宁县党史办公室主任兼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贺柏林,就匆匆上塬了。

早胜塬距离县城五公里。出县城,向东南,沿着马莲河而行,走不远,公路拐了个弯,从悬崖陡壁间裂开的口子,深入了黄土塬。这是一段爬坡的公路,路从马莲河畔分出的岔路指向塬上。和别处的上塬公路不同,通往早胜塬的路很宽阔,虽然是盘旋上升,但感觉不出从河谷到塬上的巨大落差。

汽车毫不费力地在公路上飞奔。曾经隔断了人们往来的黄土断崖,很快就被我们甩在了后面。从马莲河畔到早胜塬的百米的高差,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宁县塬多,这些塬面,高出河谷20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被流水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依着河流呈现出东北向西南走向的菱角形状,而塬面则向河川倾斜,越是接近河川的地方,塬面越低,塬的地貌就越是残破不堪。

贺柏林说,宁县主要的塬有董志塬南部的和盛塬、土地肥沃的早胜塬、长藤串瓜的九岘塬、气候温凉的盘客塬、地面欹侧的南义塬、锥形塬头瓦斜塬及面积最小的金村塬。

在这几个塬中,早胜塬以土地肥沃而闻名。早胜塬东面和米桥岘子与山河塬相连,东南则为无日天沟,北面为九龙川,西割马莲河,南靠泾水。塬面呈三角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26公里,塬面走势由东向西再转向南,形状如同一个大拇指。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早胜塬西部的早胜镇。

2 北新城,黄土塬上的小村,多少有点独立世外的感觉

从塬上走过,旷野里偶尔能看见乡亲们堆放着秸秆。正值雨后,公路有些泥泞。十几分钟后,在贺柏林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早胜塬镇边,绕过了泥泞大路,从一条不引人注意的小路进镇。

这天,恰好无集市,大街空旷,零零散散开着的商铺,鲜有人出入。早胜镇以商贸而闻名,这种情形和我们想象的有些差距。

早胜塬,“早”来自“枣”的谐音。古代这里称为定平塬,由于泾河、马莲河河谷中盛产大枣,许多外地的商贩蜂拥而来,在这里形成了枣市。于是,人们把村落叫枣社。隋大业十年,在定平川中设立枣社驿,后来移到了塬上,依旧叫作枣社。同治七年,清军将领雷正绾在此地设立了粮台。他嫌原有地名“枣社”与“早折”谐音,对征战不利,就将此地改名为早胜。

如今城镇新建,镇子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古城的范围了。那么,早胜镇上有没有古城呢?古城肯定有过,但现在,残存早已经无影了。

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穿过大街走小巷,来到镇子一隅的北新城。这个名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有新城自然也有古城,有北新城自然也有南新城。可见,这里或曾有数座古堡。

北新城如今只是个普通的村落。它紧挨着镇子,一条长长的小巷,院落沿着小巷依次分布,小巷一头是入口,另一头则是一座百子阁,很小,只有一座大殿,一间厢房,不过,周围,却长着几株高大的树木,看上去很有点年头。大殿的墙角处,草丛里则散落着残缺不全的古旧石雕。大殿内有孔子塑像,也有观音像,人们将自己很多愿望寄托给这些神灵。而这些神灵们则高居在小巷一头,俯视着村民的出出进进,生老病死。

早胜镇上比较早的城池是明万历三年修建的老城。当时,宁州知州马彦卿亲自在枣社主持修建了老城。老城三面临沟,南面临街,在城的东北处设有吊桥,和北面深沟相连,城南人们利用黄土高原上腰岘多的地形,设置关隘进行防守。故而老城防守十分严密,躲过了一次次的战乱。有城池自然有神灵,老城内人们修建了玉皇阁、城隍庙、百子阁等建筑。这样就成了一座带有宗教祭祀中心的军事要塞。后来,人们还依附着老城修建了南、北两座新城和东城。

这些城池也就有不同的功能划分。贺柏林说:“北新城是早胜的政治中心,以前镇政府就设在这里,东城区则是文化中心,民国三十一年曾在这里设立了甘肃省立中山中学。南新城以南的街道则是早胜商业区,南街上曾经修建有观音庙、戏楼等建筑。”

这四座城堡之间,或者隔沟相望,或者以小路相通,或者利用腰岘地形,设置吊桥关口。这样就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呼应的城堡群。显示了黄土高原上城池修建的独特魅力。看管百子阁的老人们说,每年的正月十五,大殿前,诸多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或焚香祷告,或给神像披红,一时间,鞭炮震天,鼓乐喧嚣。 百子阁自然主管着生育、繁衍的大事,这也是古代生殖崇拜留下的古老印记。

北新城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小村。土地肥沃,百姓勤快。我们走了几家院落,小院收拾得整整齐齐,院子大体分为前后两进,前院主人多种柿子树,象征事事如意。后院则存放杂物,虽然不大,却也尽最大可能开辟成田地,或种植果树,或拓展成菜园。小院内不时有令人惊喜的发现,或是一把旧椅子,或是一块块精美的砖雕,或是一个古老的风箱。器物上或画着二十四孝图,或画着八仙过海,或为蝙蝠兰草,农人们的期望、渴盼也就通过一幅幅图案展现了出来。他们希望长辈长寿,孩子能读书成才,幸福如同蝙蝠一样福从天降。

小巷的门楼也非常有特色,写着读与耕,展现着耕读传家的家风;写着谦受益,则教育子孙谦虚处事;写着和为贵,则以谦和做人为准则。小巷内行人寥寥,有点鸡犬之声相闻的感觉。

这个黄土塬的小村,却自有它的独特之处。

3 黑垆土,东方之牛,它们是从公刘,就开始农耕了吗

早胜镇是闻名甘、宁、青、陕四省区的商贸集镇。解放前这里有近百家商号,其中有银楼8家,10家中药铺、5家西药铺,可见其商贸的兴盛程度。在十年前,早胜镇上逢年过节时,客流量就达3万人,全年交易额在1.4亿元。

每逢集市这里异常热闹。以前,陕西宁夏的商人们都纷纷来此贸易。这座不大的小镇上,就如同在春睡中醒来的孩子,奔跑跳跃。

在农耕社会里,要形成商贸集镇,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要位于交通枢纽,这一点古今相同。早胜镇地处泥阳古道上,这是条唐代就有的古道。沿着泥阳古道北上,经过罗川、宁县,通往马岭(在今环县和庆阳之间)。在唐代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枢纽,从这东可抵达关中,西可走宁夏,北通塞外。此外,还要丰富的物产,不仅当地要有特产,而且要盛产粮食。惟其如此,才能支撑住众多的非农业人口的存在。

这里有着非常古老的耕种历史,是周人的早期发源地之一。贺柏林说,宁县属雍州,史书中记载,公刘迁豳,豳就是宁县一带。人们曾经从宁县城西,一个叫庙嘴坪的地方发现了商周文化遗存,周人的先祖公刘曾经在此地发展农耕。所谓的“筑公刘邑,建古豳国,大展农耕,扩疆辟域,周道之兴肇始于此”周人在这里开始兴盛了。

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农耕区之一。发展农业,要种植粮食,离不开土壤。早胜塬是黄土高原上黑垆土最为集中的塬之一,黑垆土上层疏松,下层粘结,易于渗水和保墒。它们就是黄土母质和各种草木腐烂变质后形成的腐殖质层 (80~100厘米)。黑垆土呈现出粉砂粒状,而腐殖质层约占40%,含丰富的矿物质,其中有钾、磷。这种以黄土母质为基础的土壤是一种黑钙土型土壤,既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也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耕作土壤。非常富有营养,因而早胜塬很早就以土壤肥沃而闻名。

我们在百子阁后的断崖边,就看到呈现灰黑色的土壤。黄土高原上还有一种土壤黄绵土,它们分布在残塬山坡上,土质疏松而绵软,颗粒小,渗水透气,抗腐蚀性差,容易遭受雨水的侵蚀。和黑垆土有着很大差距。肥沃的土壤,注定有丰富的物产。早胜牛就是早胜塬上最为著名的物种。早胜牛还有一个称呼东牛,意思是东方之牛。

究竟什么样的牛,能够配得上“东方之牛”这样的称号呢?

在镇子上一位同志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养牛场,一探究竟。这是早胜镇上比较大的一家养牛场,据说一年能出栏数百头牛。这些牛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早胜牛。如今,早胜牛的名气很大。

早胜牛在史籍中不显,但民间却声名远扬。究其原因,得益于早胜镇的商贸交易。养牛场的主人姓邹,祖辈就以贩运早胜牛为业。不仅把早胜牛赶到宁夏、内蒙古贩运,而且还往上海贩运。

在牛棚里,他指给我们看早胜牛,老邹说:“早胜牛的颜色以红色、枣红色为主,部分呈橙黄色,全身毛色纯一。”这太理论化,到底咋认早胜牛呢?老邹告诉我们一个口诀:“大眼、粉鼻、方口、疙瘩角。”“卧时四蹄不露,行走蹄下生风。”

在西北,早胜牛和关中驴齐名,都是西北的优良畜种。贺柏林说,早胜牛犍牛日耕地5~6亩,拉车时能运载1000公斤。

牛耕曾经在农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就已经使用了牛耕。相对于县城的庙嘴坪而言,早胜塬地处东方。“东牛”这个带着相对地理方位的词,其背后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它是否就是公刘部族们对这种牛的称呼呢?

4 大塬、峭壁、深沟、腰岘,什么样的地理,就能有什么样的个性

行走在黄土高原上,地形有着非常强烈的对比。这一点我们在早胜塬上就深有体会。

在黄土高原上,每一个独立的塬,其必定是被沟壑河川所分割而成单独的地理单元。在流水冲刷下,在暴雨侵蚀下,在大风吹拂下,黄土高原经常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地貌。大塬、峭壁、深沟、腰岘,这样强烈对比的地形地貌,总是出现在我们面前。

宁县的众多塬中面积大小不说,其沟壑的深度就达200米。而沟壑上的塬面最小的也有三四平方公里。在架桥技术落后的时代,塬与塬间居民的往来,非常不便,这样也就使塬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许多古老的民俗,也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人们在塬与塬之间往来,要下塬,入深沟,再上塬,深达百余米的沟壑,展现出黄土高原上异常强烈的对比。这种独特的地理地貌,也最终影响了黄土高原上人们性格的形成。这一点,在早胜塬上表现得似乎更为明显。

黄土塬上人的性格,刚烈而富有浪漫情愫,执著而怀有侠义之风。距离早胜镇不远的地方就是傅介子的故里。

贺柏林说,傅介子的故里在宁县良平乡傅家村。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当地人称修郭傅家,村里有个傅介子祠。

傅介子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及勇士。前人有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说的就是傅介子。汉武帝死后,大将军霍光辅佐8岁的昭帝。此时,早已退居漠北的匈奴,又蠢蠢欲动,他们在西域挑起事端。龟兹王杀死驻轮台屯田校尉赖丹。楼兰国王死后,匈奴抢先扶植安归为楼兰王,后又数次截杀汉使。公元前77年,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傅介子率人远赴西域。到楼兰后,他想办法接近楼兰王,最终获成功,谎称汉天子有口信给他。楼兰王跟随傅介子入帐密谈,由此被汉勇士斩杀。后来,汉王朝立尉屠耆为楼兰王,改楼兰为鄯善。傅介子被汉昭帝封义阳侯,后人誉为“孤胆英雄”。

在陇东黄土塬上,有好几处与傅介子有关的遗迹,有墓葬,有村落,有小巷,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傅介子相当推崇。除了傅介子外,在宁县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这人就是刘志仁。

深沟大壑割裂了黄土塬,使人们往来不易。这里保存着大量古老的民俗,如香包绣制、剪纸、石雕艺术、皮影雕刻技艺、花灯制作技艺、戏剧头帽制作、高跷表演……这里不能不说宁县的秧歌。秧歌是北方特有的歌舞,源自黄土地上农业生产的情形。过去人们劳动时长时间弯腰,休息时就要走动,为防止踩坏秧苗,只能选择空隙插脚,于是就有了常见的秧歌交叉步。陇东秧歌有两种,一种叫秧歌舞,一种叫秧歌剧。

刘志仁是新秧歌运动的典范。1944年11月16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签署的“新秧歌运动的旗帜”的奖状,颁发给宁县南仓社火领头人刘志仁。

南仓社火耍得红,区里县里真有名。

里头有个刘志仁,离了刘志仁,新故事就耍不成。

贺柏林认为,边区的新生活给刘志仁的社火创作增添了新鲜的内容,他把秧歌(舞的)与故事(唱的)结合起来,形成秧歌剧。刘志仁组织的秧歌,表演时又说又唱,载歌载舞,又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很受农民欢迎。

同样的黄土地,诞生出了截然不同性格的两种人。傅介子刚烈勇猛,执著细心。刘志仁则能载歌载舞,富有浪漫情怀。

这无疑是源自黄土塬强烈对比的地理地貌所塑造成的性格。环境决定人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黄土高原上大塬影响下人们心胸开阔直爽,峭壁塑造了不畏艰难的性格,深沟使他们能沉下心来,腰岘则决定了他们关键时刻能顶得住。

千百年来,黄土塬上的人们执著刚烈,豪爽大气,同时他们也能歌善舞,不乏浪漫情怀。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