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水马跑泉,原来是这么来的,知道人不多了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愿望与祈盼,

甘肃丝绸之路沿线泉与水的传说

翻看甘肃地图,人们会发现一些用“泉”或“水”命名的地方。比如马刨泉、一碗泉、喜集水、苦水、甜水井、甜水堡、月牙泉等等。走过这些地方后,人们就会发现,许多用“水”来命名的地方,不是那里水多,而是因为没水。唯其如此,才用水来表达一个地方对水的渴望。

这种渴望,在甘肃陇中、河西等地区表现得尤为强烈,人们常常将陇中、河西的缺水之地形容为干旱缺水,滴水贵如油。在这些地方,水是制约他们生存发展的首要瓶颈。人们对水的渴望也远远超过其他物质条件,对这些地方而言,有水,就有了一切,命运也就由此而改变。

这些年,国家在陇中、河西修建了大规模的引水提灌工程,彻底改变了这些地方水资源的状况。那里的人们生活也由此而改变。

然而,我们能通过一些流传在陇原大地上和泉、水有关的传说,从侧面见证先辈们曾经的愿望和祈盼。今天,就让我们聆听张智先生讲述的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民间故事。

两匹马拴在树上,留下一段传奇

民间传说,从表面看起来,充满了神仙鬼怪,说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透过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或是告诉人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或是某件大事的口头记忆,或是对先祖或英雄人物赞美,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人们对他们生存状况的记忆。比如,在河西走廊曾流传过一个沙州国的故事。其实,这个民间故事是人们对当时的生态植被的记忆。

传说在大唐贞观年间,天子李世民荡平了天下群雄,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了下来。于是乎,打通丝绸之路,就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当时丝绸之路被突厥人把持着,如何才能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情况呢?

为此,李世民非常苦恼。一天,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啥主意?维修丝绸之路交通枢纽周边的寺庙。这下,就可以避开突厥人的耳目了。

在天水马刨泉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唐朝贞观年间,天下逐渐太平,地方经济经过十余年的恢复,渐渐地有了生机,似乎已经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时节了。许多地方人们开始修建寺庙,为盛世的来临祈福。谁知有一天,李世民手下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敬德却来到天水城外,在今天马刨泉一带,要修建一座寺庙。

此时正是六月天,赤日炎炎,烈日似火,两位大将沿着关陇古道向天水而来。一天,他们走到马刨泉这个地方已经是兵困马乏,饥渴难耐、疲惫不堪。于是,他们找了有树荫的地方,准备歇息片刻。可是,他们生火烧水时,却发现四周找不到水源。随从们只得东奔西走找水,找遍了附近的沟沟洼洼,却无水解渴。原来,这里因连月干旱,土地都晒得裂了口子,小河沟水早就干了。如今这里是滴水贵如油啊!这下,可难住了两位大将。

随从们有些垂头丧气,秦琼、尉迟敬德两人焦急地想办法。这时奇怪的是,一匹老马却不停地用双蹄使劲刨地下的泥土。谁都知道老马能识途。难道这几匹战马还会找见水源?不妨试试看。他们顺着马蹄刨过的地方挖了下去。没有多深,果然一股清凉洁净的泉水喷涌而出。这下人们高兴极了,吃水问题算是解决了。从此周围的人就把这里叫做马刨泉,可是,时间久了,人们把字念白了,渐渐地叫成了马跑泉。

再说秦琼、敬德二人虽然发现了马刨泉,为地方办了件好事,但肩负的秘密使命却还没有完成。第二天到达天水城后,就开始四处寻访古寺,察看地形。于是,他们就来到天水城外的南郭寺。这是天水当地有名的古迹。两员大将到达山巅,只见这里红墙古瓦,老树参天,风光格外幽雅,真是一处佛门净土。于是,他们仔细察看周围地形地貌。

忽而传来了战马的嘶鸣声。原来秦琼的黄骠马、敬德的豹花马拴在同一棵小柏树上。谁知,这两匹马互不相让,争斗不止,将小柏树撕拉成了南北两半。时至今日,南郭寺的古柏,仍然从中分开横卧南北,只不过当年的小柏树,现已长成擎天古柏了,成为天水又一个名胜古迹。这就是天水民间传说中“马刨泉与南山古柏”的故事。

关于尉迟敬德在丝绸之路沿线督修寺庙的故事,在天水、兰州、张掖、白银等地都有流传。这些民间传说的巧合,说明在贞观初年,或许他们真考察过丝绸之路沿线兵地要情。(上)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