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8年,引洮工程,一位民工的记忆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1958年,引洮工程上一位民工的记忆

金吉泰,时在2012年

他是一位农民作家,他以写童话而让孩子们喜爱。他也曾是一位民工,一位在引洮工程上普通的农民工。

1958年,轰轰烈烈的引洮工程开工了。30岁的金吉泰,正是年富力强的时节,他也成为十万农民工的一员。

在引洮工地上,金吉泰经历怎样那些事件呢?

吊下悬崖,写了半截标语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事,有些可以忘记,有些可以淡忘,有些却历久弥新。难忘的往往是心灵中最为震撼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最为深刻的缩影。

对金吉泰而言,1958年参加引洮工程是他一生中最为难忘的记忆。引洮工程就是把洮河的水引到干旱缺水的陇中,改变那里人们的生活处境。

洮河是西北最具人文气息的河流之一。它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而来,曲折向东,流过碌曲、临潭、卓尼,然后从岷县茶埠转向西北,过九甸峡,钻海巅峡,穿临洮盆地,最后在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洮河水的开发利用,曾经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于1958年开工,最后因种种原因,1961年6月停建。这次引洮工程曾动员十几万人经过三年的奋战后,最终不得不放弃。199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了建设引洮工程的决定。在总结1958年引洮工程中途停废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勘测设计和方案论证,提出了引洮工程的规划方案。2006年11月22日新的“引洮工程”正式开工,这是甘肃省建国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惠及甘肃省中部干旱区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115个乡镇近300万人口。

不久前,曾经参加过1958年引洮工程的金吉泰先生,给我们讲述他在引洮工程中的一段亲历。

    “那年,我三十岁,是十万民工中的一员。”金吉泰说。

引洮工程是在匆忙中上马的。可以说,处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形中。从1958年春天开始,从各地抽调来的民工就带着背包陆续去工地,起初信心十足,材料上说,十万人的大会战。很多人就想,十万人,什么事情干不成。

“那时,我们很单纯。”金吉泰说。

金吉泰是这年5月份去的,他们翻越马衔山,到了临洮。此时,离分配给我们的工段还远,又背着背包沿着洮河继续前行,穿过大峡谷,从洮河边悬崖的栈道上走过。

“印象中,那年,雨水很多,我们可以说是顶风冒雨而行。”

金吉泰他们所在的工段在卓尼县的下达勿村。现在这里乡政府的名字叫洮砚乡。这是个藏族村落,居民以务农为生。工地在半山腰上。站在洮河边,抬头看,对面群山重重,他们的任务是按照测量队事先划定的线路,开挖一条沟渠,也就是在半山腰修筑一条人工水渠,将水输送到数百里外的定西等地。

“开工仪式很热闹,砍来树枝搭成彩门,贴上红纸对联,远远看上去非常壮观。对联内容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我记得是这样的:“打通九甸峡,踏平华家岭!”看看,多么豪气。完全没有考虑能不能实现,只是一门心思猛干,没有考虑过失败。”

仅仅在彩门上写标语还不行,领导看着崖壁上的一块平整的石头,认为在那里写上标语,远远就能看见,这样就很醒目!更能鼓舞人们战天斗地的意志。

“这可是个危险活。领导硬把这活硬砸到我手里了。我识字,身体也瘦点,吊起来容易。”至今说起来,金吉泰还有些无奈。

金吉泰几位乡亲,爬到山崖顶上,人们把粗麻绳绑在金吉泰的腰上,同时在崖底下站着一拨人,喊口令。崖顶上的人看不见山崖,绳子下放的速度和长度就依赖下面的人提醒。在口令声中,金吉泰一手拿着红油漆罐子,一手拿着排刷,被吊到了悬崖下。他顺利地下降到了事先看中的那块平山岩。这时,他发现,山岩并不平,但也无法了改换地方了。

山崖上的字不能一行一行写,而是要两行同时往下,他先写了两行“引洮英雄,强引洮河”,内容原本是七个字。等上面再把我放下点,就可以写剩下的三个字了。

     这时,金吉泰才发现,真正的考验到了。

“悬崖有些凹陷,我根本就够不着。折腾了半天,字还是没有写上。领导急了,大声吼,你再伸一下不就够上了。”金吉泰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悬崖上,只能用脚使劲,总是够不着,领导也喊得不耐烦了。换人,结果换上去的人还是不行。最后都没脾气了,只好留下半截。远远一看“引洮英雄,强引洮河”,无奈中领导安慰着说,不错。

哑炮爆炸,人像衣服一样吹走

开山修渠,爆破是最具威力的办法。无论是多么坚硬的岩石,遇到炸药,总能把它炸开。没到工地前,金吉泰他们是从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关于爆破的描述,总觉得玄而又玄。到了工地上,才发现这是最为平常的事。

民工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会了炸药爆破。在几十公里长的山腰水平线上,每天中午前后,各个工段的爆破声此起彼伏。硝烟四起,石块飞溅,如同战场一般。

  “一个兄弟死了,是在清理哑炮时突然爆炸而亡的。”说起这些至今,金吉泰还是非常痛心。

那位牺牲的农民工名字叫郑吉安。名字虽吉祥,但命运却折磨人得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天,郑吉安和几个兄弟布设了一溜子炮眼,点燃引线后,就躲到了岩石背后,炮眼一个个响起,数一数,有一个没有响。这种情况下,唯有耐心等候。他们等了半天,也不见动静。大家一致判断是哑炮。最大的可能是引线没有点着。他跑过去,趴下查看,结果就在这时,“轰”的一声,他轻得像件衣服,伴随着山石飘到山下去了。

工队中一片悲痛,安葬了遇难者,活着的还得小心翼翼继续干。一个巨大的石山嘴挡住了水渠的去路。这个拦路虎铁定要搬开,怎么搬?就用炸药,搞个大爆破。在工程施工中,就是往山腹中打洞子,开凿药室,然后填入炸药,进行爆破。

“洞子大约1.5米高,弯着腰才能进去。兄弟们两人一组,轮流干,二十四小时不停。”金吉泰回忆说。

为了安全,他们在洞子崖壁缝隙中插了许多铁片,这是专门用来报警的,一旦山体松动,铁片就会掉下,发出声音。工程队严格控制着每个班组的进度,每一班都用红油漆在崖壁标注。

金吉泰给我们回忆了,当年在山洞中施工的情形。“我猫着腰钻进洞里,坐在地上,拿着铁钎子,伙伴抡大锤。在石洞中打出小药室,放炸药爆破。一次,我支着铁钎子等他砸锤,谁知半天也没有动静,回头一看,这位兄弟竟然举着铁锤睡着了。”

打好小药室就放炮了。点燃引线,金吉泰和工友们就跑到外面,躲起来等着炮声响起。爆炸声响过后,还要等着洞子内的硝烟散去,才能清理碎石。这是段难得时光,他们坐在山崖上看洮河水了,此时正是半夜,星光点点,田野一片静谧,不知名的虫子在叫着,这是段最为惬意的时光。

硝烟散了,金吉泰提着马灯,拉着车子进了洞,清理石渣。小车子是用炸药箱子做的,下面安四个轮子,两头拴着绳子,石渣装上,外面的人拽出去倒掉。干到天亮时,用红油漆涂上标志,工作业绩算是有了。

山洞打到山腹中,就开始挖药室。药室规模很大,可以闹社火了。装炸药这天,民工们一个接一个猫着腰站在洞子里,叉开双腿,炸药箱子从双腿间传到洞子最里面。装满炸药后,人们猫着腰撤出了洞子。

爆炸在黎明后人们起床前的这段时间进行,只听见一声闷响,大地颤动中,山体凹陷了下来。

挑灯夜战,为民工编写顺口溜

1958年秋冬,工地上也刮起了大跃进之风,上面布置的任务骤然加重。为了完成任务,人们开始挑灯夜战。入夜了工地上可就热闹了。有条件的架起了电灯、探照灯,没条件的就用马灯、灯笼,实在不行点燃几堆大火,既取暖又照明。灯火延伸出去十几里,虽然劳累依然很有新鲜感。

这时,工地上弥漫着悲观情绪。没来工地时,大家觉得十万人,那规模大得很。现在,发现对大自然而言,十万人根本不算什么,人类的力量微小得很,竟然连大自然的皮毛都没撼动,山依旧是山,崖仍然是崖。

工程进度要上去,工地文艺活动也要上去。金吉泰算是工地的文化人了,被抽调过去当了工地上的文化教员。民工收工了,他们还被集中起来讲课,劳累一天,人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不知谁出的主意,要每个民工都写一首诗,以表达内心的想法或决心。很多人大字都不识,怎么会写诗呢?最后,任务就压到了文化教员金吉泰的头上。

“不让我上夜班,负责给每个民工编一首诗。这怎么能完成?还没有等我把困难说出来,领导就挥挥手,去吧!”金吉泰说。

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在窝棚里编顺口溜了。金吉泰编出了诸如:“水紧石头陡,我们都有一双手,说声洮河上山来,洮水乖乖跟我走。”时间紧,任务重,他经常编顺口溜到半夜。

每当检查团来之前,金吉泰就把编好的“顺口溜“誊抄好,分别署上每个民工的名字,然后挂在绳子上,远远看去花花绿绿,如同万国旗。可惜的是,民工不看,检查团的人也不看,最后被风吹日晒成了垃圾。

时间在飞快地过去。到了1960年,工程就逐渐停工了。这年秋天,金吉泰他们打起背包返回了。两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白白耗费了,当然还有大批的物资。他们新开凿的水渠,底部宽4米,顶部宽12米。再看看清凌凌的洮河水,多么盼望,它能流到家乡干涸的田地里。

2009年,传来消息说,洮河水要引到榆中,金吉泰高兴得不得了。他赶到龙泉乡武家庄,看到了一人多高的引水隧洞,他们几位参加当年引洮工程的人,不由感叹科学技术的力量。

用不了多久,金吉泰当年在工地工地木板上画的种稻田、养鸭子的愿望就能实现了。

附录:

“1958年的引洮工程是一个半途而废、劳民伤财的失败工程。当时,仅一个月的草测、规划和三个月的简单准备,即于当年6月17日宣布正式上马兴建。原计划自洮河上游的岷县古城修建水库(坝高42米,库容量3亿立方米)引水上山,经会宁县华家岭等分水岭,过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到甘肃庆阳县,修一条长达1400公里的总干渠,14条长达2500公里的干渠,引水150-170每秒立方米的‘山上运河’,年引水量达28亿立方米,灌溉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等地区的耕地1500万亩到2000万亩。经过三年的艰苦实践,证实这项工程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空想。1961年6月停建。3年施工投入劳动力6000万工日,耗资1.6亿元,一无所获,成为甘肃水利建设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挫折。”引自(《甘肃大辞典》)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