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坎儿井只有新疆有,黄河岸边的甘肃人,他们这样修建坎儿井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甘肃白银水泉:

黄河岸边古老的坎儿井

在人们的记忆中,坎儿井似乎是新疆吐鲁番的独特产物。然而,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甘肃白银水泉,一个距离黄河岸边不远的小村中,也有两条坎儿井。作为吐鲁番标志的坎儿井,怎么会在黄河岸边出现呢?这中间究竟暗藏着什么玄机?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山间泉水  

  这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背靠着一座绵延不绝的大山,面临着一条宽广的砂河,小村就在山河之间隐身。砂河从遥远的山中而来一直通向远方的黄河,人们视线常常被空旷的砂河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忽视村庄。

  小村就是黄湾下村了,它被一大片浓绿所遮盖,很远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房屋,所以说这个小村很不起眼。距离村子近了,防护堤坝也出现了,自然也出现村民的房屋。堤坝是村民们防范洪水的袭击而专门修建的,在它的守护下,农田里庄稼长得很旺盛,红红的大枣、金黄的向日葵、白色的洋芋花,点缀在小村周围。

古老的小村黄湾

  黄湾下村是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管辖的一个小村庄。九月初,我们在水泉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专程来到这里,寻觅期待已久的坎儿井。黄湾下村距镇子大约十公里,到黄河边大约三四公里。砂河边的陡坡上去,穿过有些破旧的圆弧形大门,就到村里了。村支书杨天武正好在。我们说是来寻找坎儿井的,支书有些迟疑,带路的工作人员赶紧给他说,是找瓶子的。他这才恍然大悟。

  “瓶子”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在村民眼中坎儿井的竖井就如同埋在地里的瓶子一样,自然要用瓶子来称呼。如今,用瓶子来称呼坎儿井也仅仅局限于一些老人中间,年轻人中知道“瓶子”的就很少了。

  在杨天武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寻访“瓶子”的路程,第一个地方就是泉水的源头。沿着村门口的堤坝,往砂河的上游走去,拐了几个弯后,就到了山脚下,一条清凌凌的泉水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泉水大概比碗口粗一点,缓缓地在小沟中流淌。这或许就是黄湾下村的生命之源吧!沿着小溪流,我们挑开拦路的野草和枣树枝,慢慢寻找着它的源头。溪流虽然不大,但村民仍旧在使用,经常有村民开着三马子来拉水。

山涧的泉水

  杨天武说,在十几年前,泉水要比现在大得多。走了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泉水源头,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能说是泉水源头,仅仅是一个小水池,从山里出来的泉水,在这里汇集成池。这水便是坎儿井的源头了。

  地下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水利工程,由暗渠和竖井两部分组成。我曾经在新疆吐鲁番考察过坎儿井,那里的坎儿井比较深,人从竖井下去后,可以在暗渠边上行走,夏天极热时,人们就躲到了坎儿井的渠水边上乘凉,坎儿井是一个地下的世界。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边取水的人们

  黄湾下村的坎儿井是什么样子呢?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只能从杨天武的解说中知道大概情形。黄湾下村的坎儿井和新疆吐鲁番的不同,竖井必须要回填,到维修时才打开,这就使得黄湾下村的坎儿井更加坚固耐久。杨天武最近一次进入坎儿井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是在1995年前后,村上整修暗渠时,他下去修理过,故而对坎儿井的结构和修建方式了如指掌。

  黄湾下村的坎儿井一般由“瓶子”和暗渠两部分构成,施工时人们每隔10米左右挖一个“瓶子”,10米的距离是受通风条件和测距技术限制缘故。瓶子底部距离地面深度各不相同,最深的“瓶子”大约4丈深。挖好“瓶子”后,人们从两头开始挖暗渠,就是挖洞子,洞子的高度大约在1.5米。

  在杨天武的记忆中,暗渠比较高,人能够猫着腰在里面走。挖好暗渠后,坎儿井就有了雏形,接下来就是防渗漏层和洞顶防坍塌的工程了,村民选用黄胶泥或红胶泥,这是一种延续使用了数千年的材料,至今仍旧在农村中广泛使用。村民们用胶泥制作成一个个U型槽,对合着填充在洞子内,这样就轻松解决了渗漏和坍塌两个问题。

  黄湾下村有两条坎儿井,乡亲们分别称之为旧泉和新泉。泉水汇集成池的地方属于旧泉,它的入口在十里墩的烽火台下。初步的调查表明,旧泉长1700米,其中明渠长500米,暗渠长1200米,有“瓶子”70多个,开凿于明末清初,距今已400多年。

  杨天武说,旧泉主要是灌溉使用,一天一夜大约有500方水,负责浇灌着800亩到1000亩田地。

新疆坎儿井示意图

  离开了泉水池子后,我们继续去寻找“瓶子”。杨天武说,这些年随着现代化的提灌工具的使用,这套古老的水利工程就渐渐失去了作用。很多的“瓶子”口都被人们开垦成了耕地。在杨天武的带领下,我们返回村边,那里有一个“瓶子”口。这是一块数亩地大小的荒滩,各种野草在疯长,杨天武来到荒滩一角,将连在一起的野草掀开,出现了一个凹陷的大坑,直径1.5米左右,这就是一个“瓶子”口了。泉水从地下暗渠暗中汩汩而来,带给人们最基本的生命物质。  

  我们看到这个“瓶子”属于新渠,也就是乡亲们说的新泉。相对于旧泉,新泉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大约修建于清末光绪年间,距今大约有120年的历史。新泉长950米,其中暗渠长900米,明渠长50米,有“瓶子”60多个,主要作用是供全村人饮用。新泉的入水口在砂河中的兴电二泵站附近。以地下水为水源,最大时有150多方,现在已经很小了,只有100立方米左右了。

  生命之源  

  坎儿井穿过院落后,来到一处涝坝,在那里汇集成水潭,供人们使用,也浇灌周围的田地。黄湾下村的祖辈们就是靠着坎儿井引来的泉水,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地传承宗族血脉,守护他们的家园。

  对坎儿井的好处,杨天武至今不忘。他说:“坎儿井祖祖辈辈都用着呢?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年四季都能使用,冬季也不结冰。”尽管已经近20年没有维修了,但杨天武坚信坎儿井开了就能使用,他说:“现在坎儿井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维修清理过。”

粗壮的枣树,曾被坎儿井浇灌

  穿行在村子内,水泥路干净整洁,村民或者在枣树下乘凉,或者聚在一起谈天。黄湾下村的居民大部分姓白,全村1000多人中姓白的大约占了600人。村民们口口相传,他们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而来。据说,最早居住在景泰,在那里人们大约生活了200年,后来逐渐搬迁到了这里,此时已经是明末清初了。算起来,到如今也有400年了,旧泉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修的。

  为何选择修建成坎儿井的模式呢?原来坎儿井有两个优点:其一能避开地面的高温蒸发,节省水资源;其二,坎儿井的保密性强,水源不易被敌人截断。

  据考证,这里处在长城沿线,各种冲突不断,明政府曾在此不远的地方设置巡检司,防范游牧民族的进攻。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自然将确保水源及其安全性放在了首位,于是,想出了修筑暗渠引水的办法,既能防备敌人的围攻,还能杜绝敌人对水源投毒。可以说,修筑地下暗渠更多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同样的情形在景泰的永泰城、宽沟堡等古城中都能看到,这些古城的水源都是通过暗渠从山中引来,只不过黄湾下村的暗渠修成了坎儿井的形式。至于他们修筑坎儿井的方法,和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之间有什么关联,这还是个谜。

涝坝的出水口

  我们跟着杨天武最后来到了一个干涸的涝坝边上。这个涝坝就是坎儿井泉水的汇集之地,处于村子比较中间的位置。涝坝边上长满了枣树。在一户民宅边有几棵非常粗壮的枣树,其中最大的枣树一人能合抱。杨天武说,这是村子里最早的枣树,树龄超过400年了。

  这株枣树见证了黄湾下村先民的艰难创业史,也见证了坎儿井的开凿。如今密密麻麻的枣树是他们的经济支柱,但是村民们依旧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这些年村子里的孩子考上博士硕士的不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坎儿井的水曾经滋养了小村,而今它的历史依旧在滋养着小村。

新疆坎儿井

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艺术:书画、摄影、雕刻等的创作体会及作品,各种图书的推荐及评论

寻根:家族、家谱有关的种种资料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