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一代名将,功勋比肩岳锺琪,却被皇帝下旨处斩,现在才知甘肃人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在民间传说中,他因战败而被乾隆皇帝一脚踢死;在二月河的笔下,他是一位飞扬跋扈的武夫;在景泰人眼中,他是同皇帝抗辩而死的军人。

  张广泗,一位功勋堪比岳锺琪的名将,一位被湮没在岁月中的名将,也是一位至今没有找到家乡的名将。

  名将被斩

  春天,刚刚开始,从腾格里沙漠中吹来的风,掀起了一阵阵的尘土,厚厚的冰层正在渐渐融化……

  春风吹又生。景泰城外,上扁水的人们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耕。上扁水的村民们大部分姓张,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数百年。村民们的生活安静而有规律。

  时间再往前200多年,1748年的12月,一场震动大清王朝的大案悄然画上了句号。大案的主角,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的名将张广泗,他在北京被乾隆皇帝处斩。

  张广泗,汉军镶红旗人,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曾任岳锺琪的副将。他最大的官职是云贵总督、四川总督,后又以总理苗疆事务的大臣节制六省的军队。最后,指挥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战斗,久战无功,又被岳锺琪等人弹劾,被斩。

  这些年,在武侠作品、电视剧的推波助澜下,清初从甘肃(大甘肃)崛起的河西四将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张勇早已名满天下。比他们稍晚一点的岳锺琪、张广泗更是功勋卓著,却是悲喜两重天。如今岳锺琪为人们所熟知,而张广泗却连家乡都找不到,《清史稿》中只写了张广泗是汉军镶红旗人。如果不是二月河,张广泗依旧是《清史稿》中的一段记述而已。

  名将的故乡究竟在什么地方?在朋友沈渭显的带领下,我们一路寻访到了扁水村。从县城通往扁水的路还不错,基本上铺了油,但岔路不少,不时要向路边村民核对方向正确与否。

  扁水小村

  上扁水,这个名字听着有些怪,这和我们常说的某某庄、某某村大相径庭。我们来到村民张之毓家,家里有人,但张之毓不在,说是带人到兰州去看病了,我们有些失望,不过她们又帮着找到了两位张氏族人张之廉、张之禹。

  上扁水村,实际上应该叫扁水村,清代这里叫扁水乡。无论如何,在扁水这个地名中,不应该区分上下的。张之廉说,原先就叫扁水村。张广泗被斩后,张氏族人为防备朝廷株连,就将这里分为上下扁水,将张广泗府邸所在的地方称之为下扁水。有人告诉我们,扁水这个地名也是有来历的,据说是张广泗的府邸前面挂着一块大匾,而门前有一溪水长流,故而人们称之为扁水。这个来历是否正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张广泗的记述,除了《清史稿 张广泗传》外,最详细的就是二月河在《乾隆王朝》中的描述。

  在二月河的笔下,张广泗是这样出场的:这是个四十刚出头的中年人,白皙的面孔略显长点,一双眉毛笔直挑起,透着一股杀气,嘴角微微翘起,仿佛随时都在向人表示自己的轻蔑。……张广泗道:“老军门这话对,我统率六省官兵,要不能一战而胜,也只有自尽以谢朝廷了。”

  从张广泗最后的命运来看,二月河的这段描写,完全抓住了岳锺琪、杨名时、张广泗三人的心态,描写得非常传神。而除了二月河外,很少有人提及张广泗,更不要说寻找他的家乡了。

  村民们说,这些年有不少人来过,他们经常领着寻访者查看周围的地理,搜集这里流传的关于张广泗的故事。至于收获如何他们也说不清楚。

  意外惊喜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张氏的家族墓地。墓在村子东北面的农田中,村民称之为张家碑滩。出村前行,穿过一个河沟,就是张氏家族墓地了。依据传说,张家碑滩的墓地是张广泗当大官后,专门寻找风水先生查的。

  这里正处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一年四季风沙很大,河沟都干涸了。明末清初,这里应该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好地方,否则也无法养活长城沿线的众多驻军。

  墓地上的封土已经很小了,不少的石雕残件散落在墓地的各个地方。张之禹说,墓地上原先立着好几块大石碑,高有三四米,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字。他们推断,这些石碑就刻着有关张广泗的内容,可惜在文革中都被破坏。碑的内容也没有记下来。村民回忆说,当年,人们将这里的石碑拉断,搬到距这里5里远的宽沟堡,最厚重的石碑被用作柴油机的底座了,轻一点的石碑制成了石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威地区研究文史的人还到这里专门寻访,结果却一无所获。

  张之廉他们说,这些残损的石雕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不是大官是无法修建如此气魄的墓地的。

  “看这是什么?”我刚刚拍完几块散落的石雕,就有人喊了。过去一看,这是倒在地上的石碑残件,上面落了厚厚的一层土,这块残件大约40厘米见方,石头上凹凸不平。朋友沈渭显找来些柴草,简单清理了一下,我们发现这些凹凸不平,构成了一幅图案。

  “这是虎头!”有人看出了端倪。果然,我们细细看去,虎眼睛、虎额头都清晰可辨。这真是个意外收获。看起来,这块虎头是石碑的碑首,或许人们拉断石碑后,只拿走了碑中间的部分,不能用的底座和碑首就扔在墓地上,荒草和尘土掩埋了它,直到我们这些寻访者意外发现。在民间,虎头多是军旅的象征,林冲误闯白虎堂,虎就是军机重地的代名词。

  张广泗的祖上是肃王的亲兵,从江南迁移来西北,后来在武威驻守,明末才调到永泰城。他们是明代典型的军户之家,军户中男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准备当兵,自然从小苦练武艺,骑射功夫出众,这才是张广泗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的根本原因。

  “张广泗和岳锺琪是表兄弟!”张之廉说,他认为张广泗的死和岳锺琪有关联。

  这就不难理解了,在二月河的笔下,为何岳锺琪在向杨名时介绍张广泗时话语中多了些调侃的味道。按照《清史稿》记载,他们二人之间是有矛盾的,征讨准格尔时张广泗是岳锺琪的副将,后来曾弹劾岳锺琪,他奏劾岳琪调度失误,岳琪被革职导,或许这就是他们关系恶化的开始。

  “张广泗的功勋和岳锺琪不相上下,主要的问题出在性格上。”张之毓说。张之毓曾经参与《景泰县志》的编纂,这些年,花了大量的经历寻找张广泗的材料,后来我们专门采访了他。

  民间秘闻

  张广泗比较急躁,再加之长年征战中难免粗犷。

  关于张广泗的战败,史书中是这样说的: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为乱,调川陕总督。张广泗至军,采用层层推进的战术,但转战了两年也没有平叛。大学士讷亲任经略,岳锺琪也亲赴军中,此时张广泗层层推进的战术已经奏效,攻克五十余碉寨,而又急于表现;此时,岳锺琪亦劾张广泗玩兵养寇,信用良尔吉及汉奸王秋,同时还泄露了机密。

  张广泗的战败,二月河在他的书中有详细的描述,自然也有不少演绎。其实,这场战事是乾隆皇帝急于表现自己的文韬武略,再加之下面将帅之间矛盾不少,因而导致久战无功。作为全军统帅,张广泗自然难辞其咎,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斩。

  民间传说,张广泗并不是被斩首的,而是被乾隆皇帝踢死的。张广泗被抓到北京后,自然不服,在金銮殿上,和乾隆皇帝辩论,结果惹怒了乾隆,一脚踢到了张广泗的肚子上,就被踢死了。这似乎是不大可能,这个说法的确很离奇,但从张广泗的性格来看,似乎存在某种可能。

  “为了掩人耳目才说张广泗是被斩首的。”一些张氏族人说。

  张广泗死后,居住在扁水的张氏族人害怕朝廷株连九族,就人为地将扁水分为上扁水和下扁水,而张广泗的直系亲属悄悄地告别故乡,四散逃命。张广泗的府邸也逐渐废弃了,最后尘归尘,土归土。如今我们只能看到一块荒地。

  “我曾经四处寻找文革中被拉走的石碑的下落,但还是让人很失望。我们坚信张广泗就是这里的人,这块土地就是他曾经生长的地方。”张之毓说。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1.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2.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3.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4. 书画:书法家、画家的创作体会及作品;

  5. 摄影:各种摄影作品及个人摄影作品集;

  6.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