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筏客子传奇,一段黄河老筏工的“黄漂”记忆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羊皮筏子赛军舰”,这是一句在兰州流传了数十年的民谚,它折射出兰州人对羊皮筏子的无限喜爱之情。河分割了两岸,筏子却连接天堑。千年间,有关羊皮筏子与黄河的故事连绵不断。谢谢支持,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兰州故事 西北风情 每天都有哦!


  羊皮筏子是黄河馈赠给兰州的珍宝,据说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到东汉时,史书中将羊皮、牛皮筏子称为革船。元代的都实探寻黄河源头时,曾经在青海境内看到当地人坐筏子过黄河的情形。“羊皮筏子赛军舰”是抗战期间兰州羊皮筏子和筏工在嘉陵江上上演的精彩故事。实际上,羊皮筏子赛军舰的故事早已有之。清康熙年间,兰州城被依附吴三桂的乱军所占,康熙十四年(1675年),西宁总兵王进宝奉命平乱,大军行至西固河口时,当地朱姓村民拆掉房子做成皮筏,助王进宝大军渡过黄河,羊皮筏子真正充当了一回军舰。此后,河口的筏子运输业大为兴盛。黄河中经常能看到河口的筏工,驾驶着筏子,或载小麦,或载油渣,或载瓜果,运往兰州等地。到解放前,河口乡的7个自然村有260人参与水运,仅河口街的263户居民中就有近百户村民以筏为生(皋兰县1949年的统计资料)。这时,河口一带成为兰州城郊一个著名的水旱码头,盛极一时。谢谢支持,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兰州故事 西北风情 每天都有哦!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公路、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羊皮筏子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年,尽管人们大力发掘兰州羊皮筏子的文化,但却很少提及当年筏工们的生存状态。

 河口老筏工徐盛春、徐仁春兄弟曾我们讲述了,他们当年走黄河的故事。

 

讲述人:徐盛春 83岁(左) 河口村民 黄河老筏工 徐仁春 80岁 河口村民 黄河老筏工(2010年摄)

  人多地少,谋生艰难,大部分人家靠筏子谋生

  我们河口人天生就是好筏工。放筏子自小就会。河口人多地少,谋生艰难,大部分人家都靠筏子谋生。解放前,从青海等地运来的货物,过来的筏子大多在河口停留。从永登、天祝等地通过陆路运来的羊毛、小麦、油渣也都在河口集中,然后从水路运送到兰州、包头等地。

  我们兄弟从小在黄河边玩耍,水性好,十二三岁就跟着大人们上筏子了,放筏子自然而然也就会了。十七八岁,就开始独立划筏子。那时,河口的筏子主要集中在河口城外的台台子上,从永登、天祝等地来的货物也都在这里转入水运。划筏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人家给你一张筏子,在黄河中划上几趟,看着没有什么问题就成了。谢谢支持,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兰州故事 西北风情 每天都有哦!


  人穷得很,大部分人家都没有筏子,就去租赁有钱人的筏子。河口联保主任(相当于乡长)家有十张筏子,好多人都从他们家租筏子,跑运输。接的活比较简单,大多往兰州运小麦,往陈官营、西柳沟、雁滩等地运送油渣(当做肥料)。

  放筏子的收入行话叫“水钱”。 水钱的多少,一般看路程的长短、货物重量、运输难易程度综合考虑,双方协商而定。从河口到兰州一般是1.5个大洋,到新城、陈官营这些地方的费用各不相等,最低的收费是过河,过一趟河的费用是1角(按大洋计算)。

  租赁的筏子按照趟数算钱。那时,人讲究信誉,我们把筏子赁上,每天去了哪里,都要给人家说得清清楚楚,不敢有丝毫的隐瞒。再说了都是乡里乡亲,糊弄了人家,迟早会知道的。筏主知道你没有说实话,就没有人租筏子给你了。弄虚作假看似占了便宜,但最后还是害了自己。谢谢支持,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兰州故事 西北风情 每天都有哦!


  租上筏子每趟收益三七分成,自然是筏主拿七成,筏工拿三成。那时,物价低,筏客子(兰州人对筏工的称呼)辛苦一天,能赚10斤到50斤面粉,基本上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了。

  “大水走水边,小水走水中”这个绝招,今天知道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制作筏子的讲究多,可是划筏子的讲究也不少。筏客子一般每年要在河口的龙王庙内上香祈祷,保佑筏工们平安。这时,是筏客子们的盛会,也是难得的聚会。河口有多少张筏子,就要将供品分为多少份。

  筏子出发后,筏客子们都遵循着“大水走水边,小水走水中”的诀窍。当时,黄河上没有水电站,水流大小无法人工控制,筏客子们只能凭着经验,适应水势而行。这句行筏诀窍就是筏工们长期总结出来的。夏天黄河水大,流水冲击在河中的礁石上,形成一个个非常巨大的漩涡(筏工的行话叫涡子)。这时,筏子就要远离河中心,走河边。春秋季节时,黄河的水小了,河边石头露出来,筏子就要远离河边,以防水中的石头刮破羊皮胎。


  “龙王爷的饭不好吃,有你的就有你的,没有你的就没有你的。”筏客子们吃的是水上的饭,难免有筏翻落水的情形,自然也有被冲走的。老人们说,对岸青石嘴的水爪子响了,河口南城门外龙王庙脊顶的黑老鸦叫了,河道上必有噩耗了。谢谢支持,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兰州故事 西北风情 每天都有哦!

  实际上,筏子还是安全系数比较高的运输工具。乘客们上了筏子后,我们都要多次强调“抓住筏杆,死不丢手”。这是坐筏子的诀窍。筏子的最大事故就是翻个个,羊皮胎向上,筏杆向下。筏子是不会沉入河中的,只要乘客牢牢抓住筏杆,不松开,就没有大的危险。

  筏子上最危险的人是筏客子。筏客子双手都拿着划锨(桨),在筏子翻掉的瞬间,是无法抓住筏杆的,因此桨手的风险很大。一些筏客子就是因为无法及时抓住筏杆而遇难的。有时,筏子上的东西绑不好,过坎子(河中隐藏在水下的石棱)时,筏子猛向下栽头,东西跟过来,就会把筏工推入河中。因而筏子上最忌讳的就是东西移动,比如乘客自由活动,这样就打破了筏子的平衡,极容易翻过。

  兰州到河口70里,一路小跑,把筏子背回家


  “下去时人乘筏,上来时筏乘人”。从河口到兰州大约70里路,筏客子们到兰州一般是两天一趟。早上装上东西出发,筏子顺水而下,速度极快,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就到了,速度和现在的汽车差不多。到兰州城,就到下午了,还要等着卸货,返回来不及。我们一般在城里过夜,给哪里运送货物,就到哪里过夜,按照规矩他们还要管一顿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