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旁听大学课程两月, 兰州农民揭开金城廖氏600年迁移之谜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兰州一个家族,600年来,相传不衰的记载,竟然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苏州找到实证。600年前的记载,为何会在600年后还能找到证据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清明时节,金城兰州,艳阳高照,没有令人断魂的春雨,却依旧有令人断魂的寻根之情。兰州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从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来兰州的移民,犹如大海中的波涛,一浪连着一浪。然而,留给兰州记忆最深刻的移民,要数明初大移民。

         明初,为戍守西北边疆,充实人口,明政府有计划地从江浙、山西等地迁移大量人口来到西北各地,兰州是这些移民的重要落户地。至今,民间仍流传着“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其实,山西移民只是明代大移民的一部分,更多移民则来自江淮地区。自洪武五年起,明政府有计划地将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17个姓氏的居民移民到甘肃中部,他们既有戍边移民,也有跟随肃王护卫随从等等。当时跟随肃王就蕃的官员、护卫、仆役等高达五万之众。

廖学恭 金城廖氏十九世子孙 皋兰县中川镇五墩村农民

          金城廖氏家族的祖先,就是当时随肃王来甘肃的。清道光年间的廖氏族谱记载,他们祖先来自于苏州铁瓶巷。600年后,廖氏后裔到苏州寻访,竟然有了令人震惊的发现。

        廖氏后裔究竟发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聆听廖学恭讲述的金城廖氏家族传奇。

红泥沟,神秘石碑出土,竟然和家谱记载的一样

        人总要弄清楚自己的来路,寻根就是为了弄清楚自个是怎么来的。我小时候常听家里大人说,我们从哪里来,又在哪里落户。我就想把家族来龙去脉搞清楚。

       我们老家在哪里呢?道光年间的家谱记载得很清楚,我们廖氏祖籍为江苏省吴县铁瓶巷诗礼右族,明朝初期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从铁瓶巷走出了弟兄俩,老大廖缵(字继先),老二廖纪(字继宗),弟兄两人结伴随侍肃王朱楧来到西北。他们先是跟随肃王到了平凉,由于当时肃王的护卫、随从没有配置齐全,故而在平凉等了一年多后,才到了甘州就蕃。到明建文元年才又迁移到兰州。后来,被封为郡牧千户的官职,因此以后就在兰州安家落户了。当时,兰州城人口少,弟兄两人就在城内安了家。据说居住的地方在后五泉,墓地则选在了兰州城东南的红泥沟一带。

兰州红泥沟发现的廖氏家族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的城市建设中,红泥沟一带出土了多块与金城廖氏有关的石碑。其中有《明故迪功郎宝坻县少尹廖公墓志铭》,为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撰写。有1983年原五泉牛奶厂出土的《姑苏处士廖缵妻俞氏墓志铭》,为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段坚(明代知名的理学家,兰州段家滩人)撰写。有《故廖宗敏墓志铭》,为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汪钜所撰写。这三块与廖氏家族有关的碑,都写着金城廖氏祖先来自于苏州。其中的《姑苏处士廖缵妻俞氏墓志铭》最有权威性,这墓志铭的主人就是金城廖氏来兰州的始祖廖缵的妻子俞氏。其中写道,廖缵是少年时期从戍来兰,遂家焉。而《故廖宗敏墓志铭》的主人则是廖缵的儿子。

      这几块墓志铭都写着廖氏诗书传家,父祖辈有学正、常熟教谕、沁源县丞、明经秀才等,而且非常详细地列出父祖辈的名讳。在《明故迪功郎宝坻县少尹廖公墓志铭》中写道:祖继先,洪武中,随侍肃庄王来兰,为群牧小旗。至于籍贯地,都写着姑苏吴县。

苏州铁瓶巷

         这几块墓志铭的记载和我们家谱中记载的完全一致。但是家谱则是来自吴县铁瓶巷。那么,吴县究竟有没有个铁瓶巷呢?

二十年前,卖了啤酒大麦,踏上江南的寻根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廖氏族人逐渐向兰州城四乡扩散,分布在安宁区的廖家庄、西古城(今西固一带)的廖家圪崂等地。

明崇祯年间,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人们向更远的地方迁徙,七世祖廖一龙从西古城迁居于永登县红城镇红蓼营(即今凤山村廖家山坡)安家置业。廖一龙生子希文、希武、希云、希雷,后分为四房,其后人逐渐散居秦王川、皋兰和古浪等地。这就是我们廖氏大体的迁移路线。

       无论哪一个支脉,都说是来自吴县铁瓶巷。这些家谱记载,再加上出土石碑上的记载,促使我下决心去苏州看看,到底有没有个铁瓶巷。起先条件不允许,1996年,总算有了一个机会。这年,我家种植的啤酒大麦丰收了,价格也不错,一斤七毛四。家里的4700斤啤酒大麦全卖掉了,这笔收入我就作为路费,就去我们苏州老家了。

        虽然信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但我也做了充足的准备,查阅了资料,还准备了相机,不然,去了没办法收集资料。自然是一路询问打听,最后在乐桥站下车。下车后,打听铁瓶巷。我想,都过去了600年,怕是找不到了。同样,从南京迁移来兰州的移民,口传来自竹石巷,可是至今在南京都找不到个竹石巷。

廖氏家族保存的祖先像

         谁知,我一打听铁瓶巷,当地人说,有啊。不仅有个铁瓶巷,而且还有个廖家巷。铁瓶巷在苏州城区中部,是一个很古老的街巷,传说曾经有“唐代仙人枕铁瓶卧此,故名。”现在,在人民中路,巷子有五六百米长,很窄,对面就是丝绸大厦,铁瓶巷和廖家巷是十字交叉状态,铁瓶巷是东西走向,廖家巷子是南北走向。经过多方打听,找到当地居住的廖氏族人。人家听说我是从甘肃来寻亲的,热情得不得了。我记得,一个廖氏族人,把我拉到他们屋里坐下。他从床底下拉出了一个皮箱,从里面取出一份家谱。这是他们保存下来的家史,仔细查阅,果然有玄机,其中说,明初从铁瓶巷出来的廖氏族人,有去四川的,有去甘肃省的。看来,我们就是去甘肃省的这一支了。

       家史中这样说:“弟兄两人,随侍肃庄王殿下,赴陇……建文元年就蕃兰县。”这下,我就放心了。随后,我在苏州转了街巷,走访亲房们住的地方,虽不会用照相机,可是我也拍了不少照片,目的是让甘肃族人看看苏州廖家巷的情形。


        从苏州回来,真正的寻访才开始。我骑着自行车根据族人们提供的信息,四处寻访。可是,跑得越多,就发现问题越多。这可怎么办?

兰大旁听,骑车调查,揭开金城廖氏之谜

      这些年,我遍访金城周边的廖氏族人,前后考察了57个廖氏宗族的聚集地,行程达9000多公里,将各个宗族能看到的家谱资料都尽可能地收集到了一起,仅是抄录的家谱资料,就达38部。

      据我的调查,金城廖氏族人足迹遍布青海、宁夏、新疆、湖南、四川、天津、内蒙古等省区,甚至连台湾也有我们金城廖氏族人。

         然而,我调查掌握的信息量越大,遇到的问题也越多,有些问题尽可能查阅资料,可是,有些手头的资料解决不掉。我不仅上省图书馆查阅资料,而且还到兰大旁听教授们的讲课。

廖氏家谱

        一个农民怎么能到兰大听课呢?那年,我们村里的人,在兰大搞副业(打工),我也去了。我们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兰大李恒滨先生很满意,给我们额外发了一笔奖金,可是我坚决没要,干好活是本分,怎么能多要钱呢?这样,李先生就和我熟悉了,我成了他的农民朋友。后来,有关谱牒学的课程,我就去听,前后加起来听了有两个多月的课程。虽是旁听,还是非常有收获。我修的廖氏家谱,就是按照苏氏家谱的体例修撰的。苏氏家谱就是旁听的收获,我还专门在兰大图书馆查到苏氏家谱,参考了他们五服图的编排。

          金城廖氏族人多以农为本,然后扩展到其他行业。当然,在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家族里读书人也不少。第十四世祖廖玉林,半耕半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而辍学。但他聪慧异常,看书能过目成诵,作诗文能出口成章。曾在永登县衙做事,又在青海大通县、甘肃礼县为知县当师爷。廖玉林诗词非常有意思,他看见知县的儿子用剪刀在剪马鸡的羽毛,就写道:“马鸡何事困尘埃,因将羽翼被剪裁;他时若得毛丰满,远去高飞不再来。”咸水河《廖氏家谱》就是廖玉林在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所创修的。廖玉林的后人廖文骊作战勇敢,先后得到陕甘总督杨岳斌总督等人的保举,官至副将。

         金城廖氏族人是如何到台湾的呢?2010年,一支台湾来的观光团,在敦煌遇到武威廖氏族人,说起家族旧事,说他们是西古城廖家圪崂的,是廖登选的一脉,抗战时期在航空站工作,后来就随航空队飞往台湾了。

       多年寻访,我们金城廖氏的根算是找着了,接下来就是续修家谱和建祠祭祖。如今,家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印制完成了,分上中下三大本,谱中收录老谱中的祖先画像、三块碑文、刘尔炘序言和兰大教授张崇琛序言,老谱的精妙小楷原文也影印保留了。在永登红城原祠堂旧址恢复建设廖氏宗祠,经过三年建设,祠堂也初创落成了。


       往事可追,600年传承的家谱,三块明代的石碑,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是兰州历史发展的见证。


关注书迷新声,历史文化,兰州故事,每天都有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