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5-14

民间剪纸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创造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的民间美术形式。在民间剪纸中,以“鱼戏莲”为题材的剪纸历史悠久,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河南洛阳90后剪纸工匠畅杨杨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传统鱼莲纹剪纸图样既是对自然物象的客观表述,又体现着人类主观情感意识,表达人类的生命意象。

这种生命意象,“是抽象的感性形象,是建立在原始先民对自身生命的体验和理解之上,并渗入一定情感和意味的客观事物,这种感性形象蕴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比生活中实际形象更富想象色彩。”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莲二者很早就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乐府诗《江南》中对于“鱼戏莲”的描写,在闻一多先生看来是表现“男女相悦”的。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除了文学艺术以外,“鱼戏莲”纹样还大量保存、流传在不同时期的造型艺术中,如瓷画、壁画、枕纹、剪纸等,但是更多的反映在民间剪纸中。鱼和莲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化寓意将两者联系在一起,“鱼戏莲”纹样在民间剪纸中经久流传,通过其中蕴含的图腾崇拜、生殖繁衍、吉祥福瑞等文化意象,来表达人们最朴素的情感和愿景。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和莲花被抽象为美好希望的象征

  • 鱼形纹样:连年有余、步步高升、多子多孙

鱼纹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对鱼充满了敬仰,由于鱼自身超强的生命力,使得其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和原始先民“万物有灵”的思维模式下,成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拜;仰韶文化时期,半坡彩陶纹饰多以鱼纹为装饰图案,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面鱼身纹盆,鱼纹的装饰可能受图腾崇拜观的影响;秦汉时期,鱼形图案应用在建筑上,如鱼纹瓦当;当了唐代,鱼形图案进一步扩大到皇室,与之相对应的是“鱼符”的出现;唐宋时期,丝绸纺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鱼纹便用于服饰;明清时期,陶瓷艺术突飞猛进,鱼形图案的应用也取得极大的成就。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人面鱼纹盆

鱼形纹样的文化寓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于鱼与余同音,因此人们便赋予了其“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以鱼为相关题材的剪纸,象征富贵、寓意吉祥,寄托了民间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汉代以来,受鱼龙转化传说的影响,“鲤鱼跃龙门”常被后人用来步步高升、飞黄腾达的象征;另外由于鱼本身卵生多子的自然属性赋予了其强大的繁衍能力,成为民间生殖繁衍的象征符号。

  • 莲花纹样:洁身净好、多子多孙、并蒂同心

莲花纹样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在瓦当、陶瓷以及石窟中均为常见装饰。莲花在佛教中常比喻为美好圣洁的事物,在佛教中视为“净土”的代表,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用于装饰,多出现在瓷器上,成为纹样装饰的主流。莲花纹自南北朝后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极盛使得以莲花为题材的各种工艺品成为当时最时兴的装饰;隋唐到五代,以及北宋早期,莲花纹成为瓦当上最常见的一种装饰,尤其是宋代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莲花纹大量出现;元代以后莲花纹饰达到了另一种极富民间色彩的世俗之美;明清时期各类瓷器以及琉璃器上,莲纹普遍存在,写实性莲纹和图案性莲纹均为常见。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莲花纹样的文化寓意主要表现在三个的方面:莲,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清廉、洁身自好;莲花由于花果同时长,所谓“华实齐全,弥足珍贵”,加之莲蓬多籽,“莲子”与“连子”同音,象征着生殖崇拜,被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莲花有并蒂的现象,被视为“并蒂同心”,表示更深切的夫妻恩爱。剪纸中的莲花,成为人们表达信仰愿望、精神寄托的一种形式,由于莲花纹样的吉祥寓意,所以莲花团花又有被称为“祥花”、“喜花”。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戏莲”剪纸

莲纹早在春秋时期就普遍出现在青铜器、陶器上,在魏晋南北朝时大量用于宗教题材的器物装饰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宋代已完全脱离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这时的莲纹已不再单独使用,而是以“鱼戏莲”等极富民间生活气息的形式出现。鱼自身旺盛的繁衍能力以及莲花具有一蓬多籽的特性,使两者很容易被结合起来,被人们看作繁衍、多子的载体。在当时的定窑、景德镇窑等窑制品中,都有风格各异的鱼莲纹,在瓷枕、瓷盘等器物上装饰的鱼莲纹,生动地再现了“鱼戏莲叶间”的情态。到了元代,写实的鱼莲纹成为经典主题之一,明清时期瓷器上的鱼莲更为流行,富有吉祥寓意。在民间剪纸中,“鱼戏莲”纹样广泛流传、经久不衰,被人们视为情感的象征,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

“鱼戏莲”:阴阳交合、生殖繁衍的生命符号

“鱼戏莲”剪纸图案分布与流传具有广泛性,陇南民间有“鱼戏莲”剪纸图案,陕西剪纸有“双鱼戏莲”,在全国三大剪纸之乡之一的陕北安塞县,“鱼戏莲”图案更是随处可见,虽然在不同地区都有流传,但是其表现内容却是一致的。

中国民间剪纸以阴阳哲学为源头,以生命意识为特色,多以生殖繁衍作为表现主题,运用通感联想、象征寓意等造型手段把自然属性的动植物同阴阳观结合起来,把某些动植物视作阳性,把某些动植物视作阴性,把象征阴性的动植物与象征阳性的动植物的合体,视为具有阴阳交合、生殖繁衍的生命符号。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的多子属性在民间成为生殖繁衍的象征符号,鱼纹剪纸因此具有生殖繁衍的生命意象。鱼是同时具有阴阳双重属性的,鱼纹的组合内容不同,鱼所呈现出来的阴阳属性也不同。莲是女阴的象征,以莲花暗喻女性,在古诗中占有较多篇幅,一是因为在形式上与女阴相似,二是莲花具有一蓬多籽的属性,运用到民间艺术之中,则表现为繁衍意识和多子观念。鱼的阳性象征与莲的阴性象征结合,“鱼戏莲”纹样应运而生。

在陕北的民间剪纸“鱼戏莲”造型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鱼戏莲”,另一种是“鱼唆莲”(或“鱼钻莲”),二者在造型上是有区别的。“鱼戏莲”是鱼在莲叶上或者水面上;“鱼唆莲”则是鱼在莲叶的底下,鱼嘴咬着莲茎。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所代表的内涵也有微妙的差别,前者意为恋爱,后者意为结婚。

闻一多先生曾对“鱼戏莲”做过解释:“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

莲花生在水中,水中有鱼,寓意男女互相倾慕,暗喻男欢女爱,是夫妻欢会的象征,这在民间在婚庆剪纸中是常见的。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往往被披上一层神秘而朦胧的面纱,在迷茫中顽强的追求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在吉祥的图案中体现为对美的追求,对表现题材的超越自然的装饰。

“鱼戏莲”纹样能够在民间剪纸中不停地出现、重复,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老而稳定的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剪纸纹样能够世代流传。在阶级社会中,纯审美的艺术是属于贵族的,在民间,剪纸不是纯艺术的,大多服务于节日和重要的场合,剪纸的动机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目的,比如多子多孙,比如夫妻和睦。在乡间,不同的剪纸类型会出现在固定的场合,比如“鱼戏莲”通常贴在新婚夫妇的新房里,是作为生子繁衍的精神力量,这种行为可以使我们联想的原始人的巫术艺术。在原始人“万物有灵”的观念之下,任何存在物都是有生命的,同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人们将愿望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上就可以干预事情的成败。中国的民间美术结合着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完整的保存了原始巫术艺术的种种特性,不同剪纸所蕴含的不同寓意便是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巫术性质的体现。

“鱼戏莲”剪纸:指间萦绕出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和抽象化的文化寓意

“鱼戏莲”纹样是中国剪纸纹样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呈现出来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人们生殖繁衍、男欢女爱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理想紧密结合的情感化的艺术形象,经过长久的流传,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种独特的造型体系已经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民间剪纸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朴素的审美理想愿望、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已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进行保护和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