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考虑Peeling现象致qrs波正常化心电一例20200514
2020-05-14 | 阅:  转:  |  分享 
  
看本图前读一段话:目前认为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时,特别是长间歇后的第一个qrs波群多数存在窦性p波下传的情况(20200208修改),而室性逸
搏后出现意外的房室传导改善是由于韦登斯基易化作用的观点在国内较为普遍。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韦登斯基易化作用指强刺激后能促进对侧
心腔激动的传导,是在试验条件下发生的而并非自然现象,而研究证实阈刺激即可引发Peeling现象,更接近于临床实际情况。测定房室结
、旁路的正传或逆传不应期时,利用Peeling现象在常规程序刺激的基础上加发同步的对侧心腔刺激,可以使缩短不应期。此外,Peeli
ng现象可解释部分三度AVB患者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间断出现房室传导功能改善的现象。读后感:告知我们peeling现象更贴近心
脏电生理特点,解释更明确;而魏登斯基现象只能作为假想敌。1.解析:1.本图看点系窦性心律时呈crbbb图形的qrs波群在一次早搏后
出现qrs波正常化并短期维持qrs波正常化形态,此时部分学者认为是魏登斯基现象(其涉及诊断条件系:传导阻滞、促发激动、传导改善)所
致的正常化qrs波群,你们认为此图用维登斯级现象进行解释是对的吗?本人认为是错误的。2.作者不敢拿出整幅心电图谱及加长导联及具有诊
断价值的心电片段进行分析,而仅贡献v1导联清晰度极差的图谱开膛阔论!3.本图基本心心律系窦性,偶发的一次房性早搏使qrs波群正常化
形态并短期维持正常化qrs波群后突然恢复呈crbbb图形的qrs波群;此时本人认为影响因素有:频率依赖、不应期前移、功能性完右。尤
其我们在诊断快速型房颤时,遇到的qrs波呈束支阻滞图型差传的蝉联现象--有时我们遇到在等同的长短周期后有的qrs波意外正常化形态而
有的qrs波却呈束支阻滞图型差传,甚至有的正常化qrs波短周期比qrs波(呈束支阻滞图型差传)短周期还要短--这说明了什么?答:不
应期前移,即:peeling现象。同理:此图的唯一一次提前房性p波意外地使qrs波正常化很可能与peeling现象有关。4.本图用
裂隙现象解释可否?目前个人认为存在远、近阻滞区/段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本图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右图型的qrs波群和正常化qrs波群,如果
用传导通路中的两个传导屏障区进行解释,似乎目前难以确认,因为仅存的心电片段没有比这次早搏来的更早的早搏下传心室,无法对比明确是否存
在裂隙现象;且本图的pr间期处正常范围,传导系仅存的阻滞唯一位置在右束支,而其他部位目前难以定论有、无阻滞情况存在--可能也存在其
他的阻滞部位,因v1呈qR型不排除心肌、传导系各区段的病变可能。5.魏登斯基现象:分为魏登斯基易化和效应:前者系原来处于抑制状态的
传导阻滞,在阻滞远端受到一次强烈刺激后(这图是阻滞远端部位的“强烈刺激”激动点吗?答:不是),使原来受阻的近端激动(本图就没有受阻
的近端激动点可言!!)可以通过阻滞区;后者指一次强刺激突破阻滞区下传后,随后而来的同侧阈下冲动(实为: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通过阻滞
区。6.综合12345信息指出:用右束支魏登斯基现象解释本图谱是完全错误的20200514修缮7.由于原文涉及版权问题在此不列原稿
,想看原稿的同志可到:谷苟心电平台--心系列588一栏查阅扶着您走一会,关于本图的解析涉及到的部分心电现象:peeling现象-
-回剥现象、不应期前移(或退缩)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于房室交接性或室性心搏后,随后的窦性激动下传。这种矛盾传导现象多数文献认为这
就是韦登斯基促进作用和效应的心电图表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试验及临床电生理研究显示,心室起搏刺激之所以房室传导意外改善,是由于房
室结不应期前移或缩短,即Peeling现象peeling现象--回剥现象、不应期前移(或退缩),在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于房室
交接性或室性心搏后,随后的窦性激动下传。这种矛盾传导现象多数文献认为这就是韦登斯基促进作用和效应的心电图表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
试验及临床电生理研究显示,心室起搏刺激之所以房室传导意外改善,是由于房室结不应期前移或缩短,即Peeling现象--2019081
0既然存在夺获那么诊断三度avb还可靠吗?所以对于那些曾经诊断三度avb又出现夺获的心电图谱应该打X号。不应期回退现象--几乎
没有人会用房颤来解释不应期回退现象(也称回剥现象),道理其实很简单,可以把杂乱的房颤激动看做是无序的心房刺激,短RR间期看做是“提
早”刺激得以下传,长于短RR、短于长RR间期段的“晚来”刺激却不能下传。也就是说,相对长RR间期,短RR的不应期缩短了,回退了。当
然,正宗回剥现象的解释是:当一个S1S2程控刺激,S2在远端落入S1的不应期无法达到靶窗口时,可以通过调节S1S2间期和加放一个S
3刺激,让S2在近端产生不应期;待进入它的相对不应期时,发放S3,这样S3在近端的传导速度就会放慢,“让子弹飞一会儿”,到达远端时
顺利躲过不应期,以达到进入靶窗口的电生理效果。魏登斯基现象:分为魏登斯基易化和效应:前者系原来处于抑制状态的传导阻滞,在阻滞远
端受到一次强烈刺激后,使原来受阻的近端激动可以通过阻滞区;后者指一次强刺激突破阻滞区下传后,随后而来的同侧阈下冲动通过阻滞区。需与
peeling现象--常规程序刺激相鉴别超常传导又称超常期传导,仅见于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种特殊现象。某些心肌,特别是某些
受抑制的心肌,在复极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其兴奋性反常地高于它完全复极时,这个时期称为超常期,可表现为超常应激性和超常传导性。即在心动
周期的早期房室传导功能发生矛盾性改善,预计不能下传或理应缓慢下传的冲动,意外地或较快地下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脏在传导受抑制的情况
下出现一过性的传导改善现象,它仅为传导功能暂时性改善,而并非超过正常的传导或比正常心脏传导还要好的传导。心电图表现1.房室交界区的
超常传导(1)高度或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过早的室上性激动能下传,而较晚出现的室上性激动反而受阻。(2)高度或几乎完
全性A-VB,交界性或室性逸搏逆传至交界区,使其兴奋阈值下降,此时室上性激动能一次或多次下传心室。(3)一度或二度Ⅰ型A-VB伴反
常的P-R与R-P关系。即短R-P间期之后出现短P-R间期,长R-P间期后出现长P-R间期。2.室内超常传导(束支内超常传导)(1
)心房颤动合并束支阻滞,有时较早出现的激动,其室内传导正常;而稍迟出现的激动,反而呈束支阻滞图形,即先短(R-R间期)狭(QRS波
正常),后长(R-R间期)宽(QRS波宽大畸形)。(2)二度Ⅰ型发生阻滞时,文氏早期第一心搏(长间歇后出现)呈束支阻滞图形,而其后
连续发生R-R间隔较短的心搏反而室内传导正常。(3)房速伴室内差异传导时,R-P时间最短者其P波后之QRS波形反而正常。(4)完全
性束支阻滞合并有室上性早搏时,早搏的ORS波形或早搏后的窦性心搏波形正常化。(5)高度左加右束支阻滞中超常下传的心搏呈束支阻滞图形
,提示对侧束支超常传导。(6)高位室间隔型并行心律中,偶可见特早的室早,QRS波时间特短。临床意义超常传导现象确实存在,它绝大部分
发生于传导受抑制的心脏,而很少存在于正常情况,所以传导可使传导性降低或丧失的传导系统部分地恢复其功能,也是一种自身保护现象,借助于
这一现象,可能保护患者摆脱猝死的危险。不过也应当认识到,真正的超常传导并不多见,临床上遇到的一些意外的传导改善现象,应该先用常见的
机制进行解释,只有在用常见机制不能解释时,才考虑超常期传导的可能性。裂隙现象是一种少见而不罕见的异常心电现象使过去的大部分
心电图超常传导现象都归于裂隙现象的范畴中,应用裂隙现象理论可使某些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结果得到更好的解释和诊断---定义:在激动或兴
奋传导的方向上(正向或逆向),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存在着不应期及传导性显著不同的区域,当远侧端水平面有效不应期长,而近侧端水平面相对
不应期较长时,激动传导就可以出现一种伪超常传导的现象空隙现象又称“裂隙现象”或“伪超常传导”。是指在心动周期的某时限内到达的房性激
动不能传入心室,而较早或较晚的房性激动却能传入心室,产生了似乎矛盾的现象。多数认为许多空隙现象可以用房室传导通路中出现两个传导屏障
区来解释。其中一个称近端延迟区,距离激动部位较近,主要为传导延迟,与相对不应期有关;另一个称远端阻滞区,距离激动部位较远,主要为传
导阻滞,与绝对不应期有关。由于两者的功能特点不同,因此当近端出现传导延迟时,远端可有充分时间得以恢复,传导功能改善,使激动下传。而
近端出现传导加速,可使激动在远端部位尚未完全性恢复之前过早地到达,反而发生传导或阻滞。由此发生的貌似超常传导的意外传导改善现象,又
称伪超常传导。空隙现象即“伪超常传导”我对空隙现象的理解系在一侧束支发生不完全阻滞的时候在相应的pr间期范围内出现阻滞阻滞型图
形而在其他pr间期内没有出现束支阻滞图形这是考虑存在空隙现象的存在这是由于呈束支阻滞的图形的束支没有发生完全阻断而是在一定
pr间期内发生的一种现象如摆脱这种pr间期或和处在双束支下传时间相对相等时就不会出现阻滞图形即所谓的空隙现象20191230;产生这种似乎矛盾的房室传导现象,是由于近端(如房室交界处)和远端(如希-浦系统)的不应期不一致所引起。依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空隙现象可分为三种:①心房内假超常传导;②房室结内假超常传导(Ⅰ型空隙现象);③希-浦系统内假超常传导。考虑Peeling现象致qrs波正常化心电一例20200514
献花(0)
+1
(本文系jenna008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