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陀区河流水域的历史与现状

 mishoushu 2020-05-15

本区位于上海市市中心区西北部。地势低平,为长江三角洲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境内水域均属吴淞江水系。吴淞江源出太湖,昔称松江,自西而东独流入海。唐宋时期江面宽阔,本区南境大部份均在其河床之内。下游人海处亦称沪渎。后因上游泄流不畅,下游海潮倒灌,泥沙淤积,河床大部分渐成平陆。明代中叶以后,吴淞江自黄渡以下数次改道,并夺其支流宋家浜流入黄浦江,成为黄浦江的最大支流。旧河道遂称虬江。

至上世纪末,本区全境仍为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风貌。吴淞江蜿蜒曲折流经南界及东南部,虬江横越本区中部。两江之间,河道较短,以南北流向为主,有太浜、沙洪浜(西芦浦北段)、林家港、东老河、西老河、木渎港、达长浜、蔡家浜、王民港、张家浜、花家浜、西浜等;东西流向的有界浜、河塘浜等。吴淞江以南和虬江以北的较大支流呈梳状分布。在吴淞江南岸,有徐公浦、东芦浦、西芦浦等;在虬江北岸,有彭越浦、新港、赵浦(亦称夏长浦)、大场浦、桃浦、双浦、秦公浦等。各支流之间,又多自然及人工开凿的分支河浜,如吴淞江南岸的草长浦(草鞋浜)、吴淞江故道老吴淞江等;虬江北岸东部的谷家浜、赵园浜、王家港、侯家浜、胡家湾及西部的三徐浜、梨园浜、南石浜、薛家浜、赵港、横浜、菜花浜等。自宋、元以来陆续形成的市集、村落多傍水而建,不少村落还开掘环村河浜,亦为密集河网的组成部分。众多的河道,除有排灌功能外,还有航运之利,对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本区南境,在唐代大部分曾为古吴淞江的河床。后来,则成为吴淞江不断改道、水流漫溢之地。因此这里的水涝灾害频仍,为明清时期治理吴淞江的重点地段之一,凿河筑坝,挖淤建闸,截弯取直等疏浚工程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北新泾附近的东、西老河,即是清道光年间将多处河曲截弯取直遗留的吴淞江故道。由于吴淞江及其支流的大部分河床系水流漫溢冲刷而成,故蟠曲多弯。撇开已截弯取直的故河道不计,今吴淞江在本区地境东、西的陆距仅9公里,而河长却有14公里。沿江有大小河曲近30 个,河曲曲度在90度以下的就有10个。今潭子湾一带的连续河曲最多,竟有10余个。虬江及原为虬江的彭越浦南段,亦有很多大小河曲。沿吴淞江两岸,多沙滩港汊,芦苇丛生,湖荡水塘星罗棋布,使这

一带的居民点形成较迟。不少地名亦与河弯、沙滩有关,如潘家湾、潭子湾、吴家湾、学堂湾、东滩、西滩、宋家滩、沙袋角、小沙渡、西沙等。上海开埠以后,吴淞江航运更为兴盛。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始用机器挖泥,开浚曹家渡一带淤浅,尔后又在两岸建起了石岸,使河床逐步稳定,集市、村落与渡口逐渐增多。

1899年,本区吴淞江南岸大部分地区被划为公共租界。外商与本国资本家利用吴淞江水运方便,纷纷在此兴建工厂仓库,营造工房,同时还增设船埠码头,开办商店,辟筑道路。原有的徐公浦、东芦浦、西芦浦、老吴淞江、草长浦等先后湮没。至本世纪30~40年代,仅剩下少数几条污水浜了。

本世纪初辟筑的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成>形穿越今本区吴淞江北岸,沿线所经河道,除较大者如彭越浦、虬江、大场浦、桃浦等兴建铁路桥外,不少河浜被截断或改道。随着市区向吴淞江北岸扩展,有些河浜也先后被湮断,如沙洪浜、林家港、太浜、赵浦等。

图像

建国以后,本区区域不断增大,市政建设发展迅速,吴淞江南岸残存的臭水浜全部填没。吴淞江北岸的支河,亦按市区自东南向西北扩展的趋势,陆续被湮断、堵塞、填没。50年代后期,太浜、沙洪浜、林家港及东部的龚家浜、张家浜等基本上被填没。稍后,赵浦南段、新港及其支河的大部分被填没。河塘浜、界浜、虬江等也部分被填没。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在宜川、甘泉新村等地区大规模兴建住宅楼群,那里的河道亦大部分被填没。而西、北原属农村地带的一些河道,目前仍与嘉定县东南部、宝山县西南部的河网相接。那里的河道,如桃浦、梨园浜等,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还曾多次疏浚。有的地方,还开挖了一些新的河道,如大场浦、梨园浜连接虬江的改道工程,开凿西虬江与秦公浦支流相连的新开河等。但不少现存河道,由于河身日益浅窄,正在逐渐失去航运及宣泄作用。

本区境内现有大小河道、沟浜,在目前城市建设和农业水利规划中,仍有着一定的航运和排涝作用。吴淞江为六级航道,对工农业运输仍起着较大的作用。沿岸有内河装卸三区、四区及数十个船驳码头,吞吐着千万吨工农业产品、原料以及废料垃圾。东部的彭越浦和西南部的西虬江、木渎港为八级航道,在航运上仍有一定作用。其余较大河道,如桃浦、新开河、大场浦及由梨园浜及一部分虬江所组成的真如港等,航运吨位逐年减小,一般仅通行农用小型船只。在排灌方面,因本区菜地农田大部分均为自流喷灌,仅少数农田及自留地取用河水。

另外,本区吴淞江两岸,自50年代后期开始修建的混凝土防洪墙,历年来不断加高加固。木渎港、真如港、彭越浦、西虬江、桃浦等支河,沿岸不少地方也建有防洪墙。全区沿江沿河还兴建了大批排水泵站及多座水闸,从而增强了防汛抗灾的能力。

吴淞江自清末起,污染日益严重,区内其他支河、水域的水质也不断污染。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数处水域的改造和利用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东老河现已成为华东师大内风景美丽的校园河;西老河被开挖拓宽成长风公园内的银锄湖,作为划船水面;沙洪浜支河的张家桥一段,被辟为沪西工人文化官的水面风景区;虬江和界浜相连的部分河道,也被截流改道成曹杨新村境内的环浜风景线。此外,位于曹杨新村的曹杨污水厂,为部分工厂及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在改善环境卫生方面有较大的作用。至于对吴淞江的彻底治理,亦已提上议事日程。

普陀区河流名称的来历及其与地名的关系

本区河道、水域,属太湖流域吴淞江水系。吴淞江水系河道的通名,按河道宽、窄、长、短、航运作用及人工开凿等因素,有一定的规律。其大者称为江、河、浦、港、泾、沥、塘、汇等,较小者称为浜、沟、湾、漕、澳等。按河道流向,历来又有纵浦横塘之说。就本区境内的河道而言,也与此说相一致。吴淞江南北流向的、较大的支河均称浦,如南岸的历史河道徐公浦、东芦浦、西芦浦等;北岸的彭越浦、赵浦、大场浦、桃浦、双浦、秦公浦等。一些在昔时具有航运作用而称港的有新港、林家港、真如港、潘家港等。较短小的河道多称浜,遍布于大河和村宅间。

至于各河道的专名,一般以流经的主要地区、河道的形状、河流两岸的人文事物而命名。如吴淞江流经市区内的河段,在本市开埠后,因通苏州而俗称苏州河。虬江因系吴淞江故道,曾称旧江,后该河又因蟠曲如虬而名虬江。桃浦亦称桃树浦,据《真如志》记载,谓该河两岸多植桃树,因而得名。草鞋浜原名草长浦,后因两岸村民较多以编织草鞋为业,乃习称为草鞋浜。界浜以昔时为区、县界河而得名。大场浦是因其主要流经宝山县大场乡而得名。又如彭越浦得名于东岸祀汉代彭越之彭王庙,秦公浦得名于中段祀唐代秦叔宝之秦公庙等。近年改建和开凿的河道,环浜以呈环状而得名,新开河由1970年人工新挖掘而得名。一般较短小的河道,多以岸边主要村落姓氏命名,如×家浜、×家港、×家湾等,由此造成同名者较多,如蔡家浜、张家浜等,均有两河同名。也有一些支河小浜以方位命名,如东浜、西浜、横浜等。

河流是江南水乡主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因此地名与河道有密切的联系。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到,地名对河道名,河道对地名是互有影响的。这一特点是江南水乡地区的共同规律所造成的。

本区境内吴淞江、虬江等河道因蟠曲多弯,昔时沿岸多荒滩沙地,河曲、水弯附近的村集亦多以弯、角相称,如潭子湾、朱家湾、潘家湾、盘湾里、吴家湾、学堂湾、姚湾、叉袋角等;在滩地上形成的村落则称滩,如东滩、西滩、宋家滩等。更有不少村落集市直接以河道为名,如沙洪浜、林家港、朱港、马港、太浜巷、杨家浜、草鞋浜、梨园浜、界浜、虬江村、三徐浜、横浜村等。其中一些村落,因分布于浜之南北,又有前浜、中浜、后浜之称;分布于浜之东西,则有东浜、西浜之称。以河道的渡口、桥梁为地名者也很多,如曹家渡、谈家渡、陈家渡、三官堂桥、大洋桥、太平桥等。还有不少村集,由于河道航运之便,逐渐发展成为占地较广的区片,这些区片地名大部分亦与河道有关,如朱家湾、西滩、沙洪浜、林家港、浜南、浜北、新渡口、小沙渡等。此外,还有不少与河流有关的路名,如西苏州路、沙洪浜路、桃浦东路、桃浦西路、潭子湾路、潘家湾路、东港墀、西港壗、东谈家渡路、西谈家渡路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