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茂林之家 2020-05-15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不少为后人所敬仰的先贤,人们出于对他们的膜拜,将他们以“圣”相称,例如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几乎各个领域都有圣人,唯独词坛例外。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词圣的确立愈发的渴望,不少的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呼声最大的,便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的拥趸们甚至偷偷的为他建立了词圣的百度百科。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苏东坡画像

那么,苏东坡真的能担得起词圣的称号么?恐怕并不能让人信服。

不可否认,苏东坡的才气相当的高,可谓是诗画词三绝,然而,单独论词,苏东坡前有前人,后有来者,前者温庭筠,李重光,柳三变,随便挑选一个出来,恐怕都足以将苏东坡比下去,后者有辛弃疾,同样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两人的词作水平在伯仲之间,然而在这里并非长者为伯,人们觉得一定要分个高下的话,辛弃疾的水平更甚一筹。

首先,苏东坡的词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便是不协音律。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说的。李清照著有《词论》一文,是关于宋词的理论名篇,在李清照的《词论》里写到:

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说,苏东坡学问很高,写些小词小调,就像用瓢舀大海里的水一样信手拈来,但是他写的词,句子都是按照诗的格律来写的,所以并不符合词牌应有的曲调,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诗歌只强调平仄,但是歌词要分五个声调,也就是宫商角徵羽,还要分五声,也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我们现在只有四声,没有入声),还要分六律,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和无射(这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从黄钟律标准音起,一共十二律,就像我们今天找中央C一样的道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十二律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轻重好理解,这个清浊是按照汉字声母来划分的,因为不同的声母的发音关隘不同,有的在唇,有的在齿,有的在舌,有的在鼻,所以便有清浊之分。)古代乐理知识就不继续深入了,总之,按照李清照的标准,即便是苏东坡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不协音律的。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十二律

在李清照看来,这方面的水平,李煜和柳永是做得比较好的,尤其是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但是,李清照认为,李煜的词,语虽甚奇,但几乎都是亡国之音,而柳永则词语尘下,毕竟柳永的词多出自青楼场所,不可避免的被人看俗。至于其它与李清照同时期或者在李清照之前的词人,均没能入其法眼。

若论音律,后来的南宋词人姜夔在这方面也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就是他的词文学水平没有前面提到的词人高。在南宋词人里,能与北宋词人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辛弃疾一人了。可惜啊,辛弃疾没能出生在李清照之前,不然,很难说李清照会对他的词有些什么样的评价。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古代乐谱

音律的学问太深,我们姑且不论,就单独从这个“圣”字,来看看,我们中国古代优秀的词人里面,谁真正担得起这个称谓吧。

我们可以参考最接近评价标准的“诗圣”来评选。杜甫为什么会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呢?主要有两大标准:第一是作品的艺术成就;第二是作品的人文关怀。杜甫的诗不仅艺术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且精于格律(这一点我在白居易对李白的评价那篇文章里有交代)更重要的是,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人文关怀,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芦都破受冻死亦足!”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诗圣杜甫

就这两个标准,基本上把李煜和柳永给淘汰了,因为他们的词所关怀的人,显然有些狭隘了。至于苏轼,也是如此,像“老夫聊发少年狂”在臭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无处话凄凉”想的是亡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那么点意思,但终究只是一点意思而已。

那么我们的词坛飞将辛弃疾的词又如何呢?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的词有三个特点,首先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辛词固然是慷慨豪迈的,像“壮哉旌旗拥万夫”,像“马革裹尸当自誓”,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的词第二个特点,多描写家国情怀,抒发壮志难酬的心情,比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比如“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再比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一生都想着北定中原,可惜一生都没能完成这个心愿。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的词第三个特点,便是富于人生哲理,比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又比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然,辛弃疾最富于人生这里的词,莫过于那首《青玉案-元夕》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一首千古名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垂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青玉案-元夕描写的画面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此句出自晏殊的《鹊踏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此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句当然出自上面的《青玉案》,辛弃疾的句子。在国学大师的眼里,是人生三境界的最高境界,可见辛弃疾的词艺术水平有多高了,写词只是他的人生馀事而已!

中国的“词圣”究竟是谁?

人间词话

虽然截止今日,学术界对于“词圣”一说尚未定论,但是,在我看来,一代词坛飞将辛弃疾,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词圣”。

是的,辛弃疾就是我的偶像,那么像辛弃疾这么优秀的爱国词人,他又有没有自己的偶像呢?如果有的话会是谁?关注国风少年,我下期为大家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