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谦虚,宋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这一点儿也不为过。 “宋代五大名窑”所谓“定、汝、官、哥、钧”。 我这期讨论“定、官、哥” 定窑,宋元北方官窑集大成者 ▲ 北宋 定窑白釉印花双鱼纹盘 国家博物馆藏 这盘子镶了一圈铜口,铜色紫黑,和白色形成强烈反差,非常漂亮。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五大名窑中唯 一的白瓷名窑。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遗址位于我国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西燕川村一带。这里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有着烧制白瓷的上等原料——灵山白坩土,当地人也称之为"坩子土",因为含铝量高,烧制后呈白色。曲阳县亦有丰富的石英石和白云石等制釉原料,此地水源充足,是得天独厚的制瓷圣地。 ▲ 宋代 定窑瓷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定窑的白瓷一直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著称,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在北宋时期被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元朝刘祁在《归潜志》中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道出了定窑白瓷的知名度和普及度。 ▲ 宋代 定窑瓷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定窑白釉由于独特的烧制方法,而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可以通过观察“泪痕”鉴别定窑白釉。所谓泪痕,是指瓷器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流釉的现象,瓷器的流釉形状就像流下的泪珠,所以称为泪痕。 ▲ 宋代 黑定窑瓷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 宋代 定窑酱色釉钵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不过在定窑中最为珍贵的瓷器并不是白釉瓷器,而是定窑“花瓷”。定窑花瓷是指定窑的黑釉、酱釉和绿釉等瓷器。又被称为“黑定”“紫定”“绿定”。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 宋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 宋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 宋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官窑是宋徽宗年间开办的,建在汴京的窑厂,顾名思义,是宫廷御窑,据说宋徽宗对造瓷要求非常苛刻,稍有瑕疵就被摔碎,重者则被斩杀,所以现在存量极少。也是以生产青瓷为主,与汝窑很相似。如果说区别的话,我感觉官窑瓷器色泽稍厚重一些,瓷器身上的花纹更明显一些。 ▲ 南宋 官窑粉青釉胆式瓶 国家博物馆藏 ▲ 南宋 官窑粉青釉葵口洗 国家博物馆藏 ![]() ▲ 南宋 官窑粉青釉葵口洗 国家博物馆藏 哥窑的名声非常响亮,几乎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它是个名窑。哥窑在浙江龙泉一带,传说哥弟俩,哥哥烧的窑叫哥窑,弟弟烧的叫弟窑。哥窑最明显的特征是釉层饱满,周身冰纹萃裂,斑驳交错,仿佛沁出的是一种冰淬之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哥窑竟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身份最神秘的。因为除它之外,其余四大名窑都已发现了窑址。根据考古研究,定、汝、官、钧都可以确定时代,通过与大量窑址出土标本做比对,也可以清晰的对传世品进行断代鉴定。
![]() ▲ 宋代 哥窑五方倭角洗 国家博物馆藏 ![]() ▲ 宋代 哥窑五方倭角洗(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件文房用品,盛水,可以洗笔。
![]() ▲ 宋代 哥窑葵口盘 国家博物馆藏 ![]() ▲ 宋代 哥窑葵口盘(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哥窑的金丝铁线非常明显,这是在烧成后人为染色所致,而官窑的开片是自然的,也没有染色。相比官窑给人的感觉更加内敛、含蓄。 古代史中,宋代重文人艺术确实对瓷器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宋代瓷器艺术发展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