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侬电影随笔(字上观影):艺术的“成本”

 金侬 2020-05-15

                      艺术的“成本”

                          《悲歌一曲》

导演:林权泽(韩国)

荣获:一九九三年大锺奖最佳电影,一九九三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

科学是人用理性对世界进行探索。那么艺术呢?艺术是人用生命来感悟世界。所以,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生命的境界。

如果你想玩玩艺术,或者附庸风雅,学点艺术方面的技艺,那倒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那就十分的不易,因为你必须把生命融入艺术,甚至付出整个人生,才能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艺术家的“成本”是很高的,它是用金钱根本买不来的生命做“成本”的,不要说一个贪图钱财的人达不到高超的艺境,就是爱惜生命、舍不得拿人生“下注”的人,都会离艺术的本质渐行渐远。

 说多了就扯远了,在此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一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词人李煜,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著名词句,稍微有点国学修养的人都会吟咏。如果这位仁兄没有当上亡国之君,没有深切地体验到亡国之苦痛和忧愁,那“一江春水”肯定就不会向东流了。所以说,李煜词所达到的这个境界,是他用江山、用亡国之君的人生做“成本”换来的。李煜在艺术上下的这个“本”,一般人哪里承担得起?

另一例便是《悲歌一曲》中那个唱“和歌”的盲女了。

“和歌”是韩国的民族艺术形式,我理解它与我国的京、昆剧大抵有点相似。就像我国近代和现代受西方文化冲击,西方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民族的艺术形式日渐式微一样,韩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和歌”也在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下,日益失去其生存空间,濒临灭绝。

文化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存在,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的附庸,当一个民族和国家日趋衰落、满目疮痍的时候,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想要振兴,门儿都没有!所以,在韩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期,它的民族文化只有付出牺牲的代价。

“和歌”手汤凡就十分不幸地生活在这个时代。如果他早生一百年,他的精湛的“和歌”演唱技艺一定会为他赢得声名、地位和金钱,可惜他生不逢时,遭受了不可抵御的命运悲剧。一个人在遭遇命运悲剧时不顺从命运的安排,那他就只有成为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的双重主角了。

在这一点上,汤凡的儿子同和就比他父亲“识时务”,他看出唱“和歌”只能让他贫穷,他不甘愿受穷,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父亲和妹妹松发。

松发是不“识时务”的,她在看清唱“和歌”没有出路的情况下还跟着父亲,当然只能将自己的美好人生唱到“悲歌一曲”的绝境。

谁叫松发唱得那么好?唱得好自然爱唱,爱到不能割舍,爱到生命与艺术融为一体,她就离不开她的艺术了,因为离开了艺术便等于抛弃了生命。

尽管松发已经唱得很出神入化了,汤凡还是对女儿的演唱不甚满意。他认为“和歌”是恨的艺术,只有当人恨到极致,才能唱出“和歌”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让女儿去恨呢?他想出了绝招,那便是弄瞎女儿的眼睛。

松发的眼睛瞎了,汤凡也因贫困离开了人世。同和与姐姐阔别多年后,心中放不下让他魂萦梦绕的“和歌”,又回来找寻姐姐。当他与姐姐再次坐在一起,他打着太鼓,姐姐唱着“和歌”,他听到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

一曲悲歌,付出了松发青春、双眼甚至整个生命的“成本“,如此高贵的艺术,谁敢把它看轻呢?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