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行走在千年古镇(下B)

 01一线 2020-05-15

(游记)行走在千年古镇(下B

/01一线

江水悠悠,古道依然,千年守望。5.1这天,天气晴朗,我们相约早晨来到永和赣江古道丹砂渡码头,招引霞客离船上岸。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接礼周济当年51岁霞客的永和之行。

永和镇集市北临赣江,东西两侧河流环绕。赣江岸边渡口很多,上游有张家渡口,下有神岗山渡口,但赣江靠近集市段,古代著名的渡口是大集渡与丹沙渡。古大集渡与瓷器街相连,丹沙渡在鸡冈山下,与鸳鸯街相接,对岸是青原。站在渡口前,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涛水拍岸,河面樯桅林立,商贾云集。风水宝地,车水马龙、千帆竞发。


永和镇集市通往赣江或内湖的秀水沟渠无数。著名的有贯通东西的两座桥梁,通仙桥在市东上市,可直达通往辅顺庙、本觉寺和清都观一带。鸳鸯街北端桥头村靠丹沙渡跨秀水沟有金凤桥。莲池街中部有桐木桥。三桥皆为宋时或之前就已有的古桥。“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描绘的可知从金凤桥上市和去凤冈山下凤冈精舍游学的人很多。金凤桥于是列入东昌著名十五景。


永和镇集市镇上有大小池塘130 余处,著名的有秀水塘和金钱池。这数以百计的池塘分布于各窑址堆积的周围,应是当年烧瓷时挖土建窑、制作砖块、 匣钵的土坑,后来形成为池塘。

永和镇自宋代就派有官吏统治。“皇朝景德中,瓷窑始置官吏”、“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之事”、“有官司纲纪税务”……等。监镇词(庙)是朝廷在永和设置的“磁窑团”专职管理机构(置监镇司),直接管理陶瓷的生产和税收,监督贸易。就像现在许多省地到深圳、厦门等发达地区设置办事处一样,五代和两宋时,河北、山东、福建、湖广、江浙等地,纷纷在永和设立了会馆,接待本籍商贾和联系贸易。这些官吏的衙门在何处?上市有“监镇庙”、“税课局”、“监丞公祠”等。《东昌志》记载:“监镇祠者,永和税务使之祠也。”税务使名柳瓘,南宋末人因投降元军,使永和镇免受血洗,“乡人德之,立祠于务以祀之”,世称“柳监镇词”。这群建筑位于瓷器街的东北端,邻近古大集渡。该处为瓷器运销外地的门户,官府将统治、盘剥的机构设在此地,更便于控制全镇的经济命脉。监丞公祠位于镇市之中心,也是符合古代城市一般将衙署等统治机构设于城中心的惯例,监丞公祠即监镇司。


永和镇集市寺庙道观之多实属实属罕見。《东昌志》 记“庐陵为梵刹者累百”。永和镇上有名刹多处,多为宋以前大约在唐至五代建筑的庙宇,香火极盛。诸如,唐代本觉寺位于镇之东南,在莲池街与瓷器街交叉处,后寺庙建筑已毁,塔犹存。据《东昌志》 载:“东昌本觉在上市,南有塔,唐开元时所剏也”,“至正壬辰,妖兵起……寺毁燹”。建于五代的祠庙辅顺庙位于镇之最东端,建筑已毁,庙基尚存。其范围约500平方米。南宋庆元四年(1198 年)邑人周必正曾撰有《辅顺庙记》,内云:“吉州永和镇有庙日王仙,旧无记录。后周显德五年,始有神之族裔创为之碑,云:神姓匡,讳和,长安人,唐贞观中,……弃官远游,乐泰和王山之奇秀,止焉。……今山有庙,真身在焉。……昔刺史严公,以岁之不和,遣官致祷,行次磁窑之小湖团,……即其地祷之,随应,遂立屋以祀之,今庙是也”。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 年)撰的《辅顺王仙行程录》 亦云:“周显德五年,本州刺史严公,以岁旱,遣官诣祠祷雨,途次磁窑小湖团之樟树林。……官即就其地祷之,甘霖随应……遂申府判立庙享祀。”


东昌著名十五景之南唐清都观位于今桐木桥村之东,莲池街与锡器街交接处。南宋绍兴元年司户单暐撰有《清都观记》。现地表尚存有大殿 1 座,系元代重建。有元至元二年铸的铁钟一口,其上铸铭文“至元二年太岁丙子十月口日本山道士刘禹贤题”、“大元国江西道吉安路庐陵县永和清都观化十方檀越……铸造洪钟一口,计一千余斤”。除这三座庙宇外,在《东昌志》 等文献记载的古庙及《古迹图》上标有的庙宇、祠堂有“古佛寺”、“智度寺”、“益国公祠”、“匡仙行祠”。古佛寺在莲池街西北侧,今尹家村附近。智度寺在永和镇西端。《东昌志》所记智度寺“永和之胜,始创于唐天复元年,……宋大中祥符改元,赐额智度”。益国公祠在监丞公祠之西,米行街侧,《东昌志》 载:“益公致政开池,养莲以为游玩之所,池长竞街,今塞为数池,悉民业。”该祠的位置约在今永和小学处。匡仙行祠在益国公祠之西,匡仙当为前文中提到的匡和该祠约在今下窑村附近。这些寺庙遗迹, 地表均已不见。


一般认为,永和镇的衰落与吉州窑有很大关系。对吉州窑的衰落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偏于政治原因,认为南宋末由于元军入侵,残酷屠杀百姓,迫使吉州窑窑工外逃或参加抗元起义。元初吉州窑就已停烧,以后虽恢复生产,已是一蹶不振。另一种意见则倾向于经济技术原因。认为吉州窑在元代仍继续烧造,只是因政府的监督盘剥、封建行规的约束,技术上因循守旧,原料缺乏等因素,使吉州窑生产下降,由元政府督办的景德镇窑场的发展,使吉州窑在竞争中倒闭。永和镇的衰落,应是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因素。在政治上,宋末元初,蒙古族的入侵,对城镇实行血洗政策,使南宋一些工商业城镇遭到巨大破坏。吉安是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乡,进行抗元的起义战争,永和镇虽因被元兵占领前,镇吏投降而免受血洗,但有不少窑工参与了抗元起义而遭屠杀,永和镇的“海宇清宁”、“舟车辐臻”的安定局面已消失。在吉州窑窑址曾发现埋有几百公斤的铁箝、叉之类工具,显然是窑主和窑工逃离时所埋。在经济方面,吉州窑在元代虽仍继续生产,其部分产品与南宋时产品尚可媲美,但大部分产品已是胎粗釉差,从产量到质量都没有超过南宋时期。元代政府的手工业政策也压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如元政府实施的“和买”政策,“京师岁所需物,郡邑例买干民,其直旷欠不给,给则太半入贪吏手,名为和实白”。在《元典章》中谈到“和买”时,也说“抑勒钞两”,甚至“分文价钞并不支给”。这种掠夺性的政策对手工业者是沉重的负担。对于瓷窑手工业,元政府采取两种政策:一是直接控制,如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将窑场烧瓷从原料供应到技术、工匠都控制起来,令其为官府烧造;另一是对民间瓷窑采取“有命则供,否则止税课而已”。瓷窑的税墚在南宋时已经很沉重,《陶记略》中载:“窑之长短,率有甏数,官藉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藉纳金”。此外,需供各种官吏及镇上军旅、节日、祭祀及社会上的各种开支,这些开支到元代更是没有控制。经济上沉重的税收负担,使吉州窑窑主不能自由经营和发展,加以原料缺乏,大批窑工外流,技术停滞等因素,元末吉州窑已基本停烧,以吉州窑生产发展而繁荣的手工业城镇——永和镇,终于因吉州窑的倒闭而衰落,沦落为农村小集镇的地位。


永和古镇宋时辟有的“六街三市”中,迎仙街和米行街(现合称横街)、锡器街、莲池街等至今仍基本完整保存,古镇老街即“鸳鸯街”宽三米多,两边有台阶进出店铺;从里坊来看,有绿野坊、文德里、茂材坊和南丰里等;从官署机构来看,有税课局、监国公祠、监丞公祠等;读书主要在凤岗书院;寺观庙宇较多,本觉寺、智度寺、清都观、辅顺庙等都是著名景点。如今看古镇空间布局颇具特色,街市架构清晰,功能分区合理,城镇形态基本完整,吉州窑遗址保存完好,并保存了数量众多且类型十分丰富的历史遗存,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和庐陵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城镇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旅游价值。

永和,是庐陵文化荟萃之处。因吉州窑陶瓷而兴盛,以陶瓷生产、销售为主的产业,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带动了交通、膳宿服务等行业的兴起,宗教、文艺的交流影响也随之繁荣。

吉安古庐陵欧阳氏多出名师。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他的祖籍地永和出名师尤为明显。如早于他的欧阳殊,自小聪明,十六岁县试第一名,考取秀才;十九岁乡试第二名,考取举人。当时名声很大,时称奇人,但命运不佳,每次赴京应考,却名落孙山。欧阳殊不为出仕未果而感到沮丧,毅然决定在家乡庐陵永和兴办义学,专门招收本族及附近贫困子女入学,以报答家父及族人的养育之恩。后来出任宜春的县令,定居分宜县防里村开基,之后继续于当地教授学生。建立学堂,取名“登瀛楼”。防里村成了当地的进士之村,一个村出了进士十四人,其中十二个都姓欧阳。欧阳玄更是成为元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同宗至北宋欧阳修多少受到祖辈影响,唐宋八大家,除韩愈、柳宗元是唐朝人,苏洵是欧阳修的至交好友,另外的苏轼、苏澈、曾巩、王安石四个,欧阳修表示,全是我学生。您看,这不算是古往今来最厉害的老师之一么?宋朝有这么一个习惯,进士考试,主考官对于考中的进士有半师之谊。考生看见了都得喊老师,主考官对自己手底下的考生一般也会有所照应,以全师恩。然后,欧阳修手底下就多了这一票的学生。


同宗欧阳珣,吉州庐陵永和人,北宋最后一位丞相,学籍吉州庐陵。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崇宁五年(1106)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大观四年(1110),二十九岁的欧阳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在泉州建潘湖仁颖书院,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1111),欧阳珣被举荐为仁颖书院山长。据考,此院为泉南最早的乡学郡塾,擢第者将近三十人。时值金兵大举南侵,投降派白时中、李邦彦主张割让河北三镇向金求和。欧阳珣与李纲等九名阁臣联名上奏进谏极言说:“宗祖之地,寸土不可与人”。力持主战。翌年,金兵包围京师,徽宗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再集阁臣商议,欧阳珣反对割地求和,力主与战,与兵部侍郎李纲上书抗金五策,抗言当与力敌。他说:“战败而失疆土,日后要收复理直;不战而割让疆土,日后要收复理屈”。政和八年(1118)正月,欧阳珣在李纲等九名群臣引荐下入阁拜为观文殿大学士。不久河南开封城外围失守,京城很快就被金兵攻陷,欧阳珣与钦宗被俘押送到燕京。次年四月,金诱欧阳珣叛国,充当新朝宰相,他视死如归,拒不接授。最后被金兵执送燕京而焚死,抗金忠烈欧阳珣尽忠报国,终以身殉职,卒年45岁。

欧阳珣虽为相年余,但他的精神却永垂青史。他写的《咏潘湖故园》一诗充分展现了他抗金救国、为国为民、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节义重狮山,潘湖洁吾心。遥遥梦国安,气壮山河清。所著有《欧阳大学士文集》《潘湖诗话集》十卷,惜年代久远多已佚失。宋宣和元年,赐谥号为“文节”,其欧阳丞相墓在潘湖欧湖口,其子四:欧阳规、欧阳陶、欧阳岩、欧阳敦迁回江西吉州庐陵。丞相花园在后岭。


同宗欧阳守道,吉州庐陵永和人。南宋教育家,白鹭洲书院第一位校长,岳麓书院的副山长,万公十三世孙。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乡里聘为子弟师,以德行为乡郡儒宗,人称庐陵之醇儒。淳祐进士,授雩都主簿,调赣州司户。

南宋末年,江万里(后为南宋丞相)担任吉州太守的时候,创办了白鹭洲书院。(现在吉安七中的前身)江万里一看,这学校建好了没老师怎么办呢?自己还有太守的职责,也不能天天跑去上课。一看,赣州司户欧阳守道,条件正合适,于是请欧阳守道担任白鹭洲书院的第一任校长。这一下可算是请对人了。欧阳守道表示,正好我打小干这个的,二话不说,撂挑子就跑到白鹭洲书院去当校长了。

欧阳守道学问渊博,品行正直,书院管理井然有序。尤其是他倡导民主的学风,师生可以互相探讨学问,使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在他的领导下,书院越办越好,不仅吉州的青年踊跃入学,邻近州县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都是他的学生。

特别是宝祐四年,文天祥考中状元,并同时白鹭洲书院考取了40名进士,名列全国前茅,理宗皇帝特御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奖励,使书院名扬天下。自此,白鹭洲书院又被称为江西的“三大书院”之一。他还应邀担任岳麓书院的副山长(相当于现在清华、北大的副校长)。

据说这位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和在官场混迹十多年的大臣,一生廉洁无私,清贫如洗。他去世后,丞相江万里为之撰写墓志铭,文天祥为之祭文,刘辰翁等当时的名流纷纷前来哀悼。他清廉的品行,成为一代代庐陵人的楷模。


现在,你一走进永和圩镇,仍能感觉到无所不在的陶都与文学遗风,可以想象当初的繁荣。长街小巷,可见一些用陶瓷匣钵片行行排列铺成的路面;通往田间的小路,也有断断续续的陶片路面。许许多多的水塘是当年挖土烧陶瓷而形成的,水少时,可见塘沿一两尺厚的陶瓷碎片堆积层累,周围的耕地也有一尺左右厚的陶瓷碎片散于土中。现在可见的24座窑包遗址,像一个个小山岗,延绵近两公里。这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各窑场所烧陶瓷碎片的堆积物,人们称之窑岭。据说我国的古代名窑遗址存留,还没有发现哪里有吉州窑这么完整和众多。在全世界也可能是唯一的。在方圆两个多平方公里的窑址范围及镇周边环境中,古窑瓷片至今俯拾皆是。据专家考证,仅24个窑包遗址,就至少堆积了72.6万立方米的陶片,还有那散于各处的碎片,难以计数。仅烧制的陶瓷碎片就遗留下了这么多,而销往海内外的陶瓷件该是数倍于废品,那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可惜当时没有统计部门计算一下每年的产量和销售量。据《永和镇志》载,吉州窑兴旺时的窑工,不下三万人。仅是工人就相当于现在几个现代中型企业,为之配套的服务行业人员,该不会少于生产者,其镇的规模不亚于一个县城。古籍记载永和有“三市六街”,传说有东昌15景和“七十二条花街”,这不过是形容热闹繁华的概说。据专家实地测绘,参照地方志和族谱,发现永和古迹分布图与实景有吻合处。这六街便是陶瓷集中销售处瓷器街、长长的水塘旁的莲池街、专门出售松柴等燃料的茅草街、“弦歌宴舞”的鸳鸯街、出售粮油等生活品的米行街、经营生产生活用具的锡器街。分类分区的格局,已不是一般的农村集市圩镇,而具备了古代都市的雏型,难怪号称“天下三大镇”之一。


唐宋以来,永和镇旅游资源丰厚。永和的山山水水是许多文化名人游历之地,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诚斋体”创立者杨万里、民族英雄胡铨与文天祥、诗人刘辰翁、明代大学士解缙、地理学家罗洪先、哲学家王守仁等,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永和镇有楼台亭阁、祠宗寺塔等名胜40余处。最著名的有15处,称为“东昌十五景”,包括:凤岗精舍、丞相读书台、欧阳监丞词、柳监镇词、南山本觉寺塔、清都观台、秀水沟、东坡井、佛姥墓、绿野坊、金钱池、金凤桥、莲池街、秋月寒江亭、辅顺庙。可谓一景一段历史,一桩故事,累被文人吟咏。如清都观台苏东坡曾在这里小住,为观题名,在这里会见了农学家曾安止,为其所著《禾谱》补写了农具图,作《秧马歌》;“苏黄台”是苏东坡、黄庭坚讲经论道的地方;“东坡井”与苏东坡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丞相读书台是宰相周必大青少年发奋读书的地方。另外,“明秀楼”有南宋江三朝丞相周必大宰相的诗咏;“金钱池”有状元罗洪先的诗咏等。如今,这些古迹名胜历数百年,天灾兵祸,多已湮没,有的仅存遗迹,但是,吉州窑场遗留了24个如冈似阜的古窑包错落有致相嵌在镇旁的田野上,用万古不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辉煌;建于唐代的本觉寺塔依然耸立,成为永和古镇的标志。另外,永和的山乡绿野间,遍布数不胜数的古村落,遗存着庐陵文化最根本和最优秀的基因。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井、古桥、古樟、古庙观,驻足在一栋栋一排排古老的民间建筑中,能感觉到曾经的富有与堂皇,领略到岁月的留痕和先人的奋斗创造精神。这些自宋至明清古建筑、巷陌内外的古井、水塘等,以万古不化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景象。


如今,站在文天祥祖居地的沙窟白泥山上眺望永和,一条古朴精致的仿宋街,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人文树木,水光山色。木格窗棂装饰出陶都遗风,还有新建的周必大读书台、苏黄钓鱼台、舒翁轩、秋月寒江亭,再现出东昌十五景和永和镇的二千年的历史。东昌街的外围不时伸进,鸳鸯街弦歌宴举,吉州陶苑、陶冶坊、清都观、舒翁轩、本觉寺塔、周必大塑像、龙窑和秋月寒江亭、木叶天目漫花园各成景点。有的景点再现了历代名人苏东坡、黄庭坚、周必大、江万里、文天祥等当年在此安居、游历、讲习、会友,以及读书台士大夫谈古今而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大气典雅的吉州窑博物馆等以及周边古民居交相辉映,把永和街装显得有模有样。不仅让千年庐陵文化可以触摸,还可以亲身感知。只见白天街上人来人往,掌管瓷窑烟火公事,地势接吴楚,街上路灯一盏盏,时海宇清宁。永和又仿佛回到了北宋元丰年间,永和如岗似岭。遗迹名胜与屋舍池塘等交织在一起,舟车辐奏,从街头走到巷尾,麻雀虽小,令人赏心悦目。就是这蜿蜒而下的一里长街,令人魂牵梦绕,终其一生也难以忘怀。

是啊,读书、种粮、酿酒、陶瓷和做学问寄托着永和人过去和现今的幸福生活。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