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4篇文章)

 人生鼠鼠 2020-05-15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作者 :  李玲 南腊梅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全国各大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的重要保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获取新知识及智力的开发皆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人际交往 特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就是说,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与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与他人交往,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样,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立足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条件。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前途,而且关系到中国与社会的稳定、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1.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具体来说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言语、神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法了解和联系他人,进而使彼此之间在双方的行为上相互作用,以至于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交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物质的交换的媒介,同时它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相互联系的纽带。 

 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时俱进,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以下几点就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2.1方式多样 

 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电话、吃喝、探亲访友、玩耍。随着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手机上网、电脑网络等方式已逐渐取代那些传统的交往方式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用网络交往的方式建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使用互联网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还有许多大学生倾向于与朋友、同学集体出去游玩、参加同学聚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花式多样的娱乐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由此可知,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千姿百态。 

2.2内容丰富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花样的年纪,他们精力旺盛,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希望在大学生活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希望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随着他们的知识水平及个人阅历的增加,他们的交往内容日益广泛,不再仅仅是学习方面,在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娱乐、时尚等领域也有所涉略。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的交往内容不外乎交流学习、生活、文学艺术、兴趣爱好、政治思想、个人情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哲学、时尚等。这些不仅使得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日益扩大、提升自我,而且为日后的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形式虚拟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的吸引力是不容置疑的。QQ、微信、微博、Facebook、人人网、in软件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虚拟化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依靠网络建立和拓展人际关系网,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在当代大学生中备受欢迎。 

2.4范围扩大 

 现如今的年代是个电子产品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是在与时俱进,因为越来越多的、更新换代极其快速的高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帮助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形形色色的人。而且由于这些电子产品,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必出家门,就能尽知天下事,有种“手机在手,世界我有”的感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院系,不再受时间和地域及距离的影响,而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更有甚者直接走出国门与国际友人进行人际交往。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再只是家人、同学、朋友,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世界各地。相比之前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已算是十分广阔。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是极其重要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能够鼓励人的精神,培养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为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271-272. 

[2]李伟超,赵栋.新时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2:145-146. 

[3]田守花.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5):95-97. 

论文来源:《考试周刊》 2016年84期

第二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特点

作者 : 未知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能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学校是社会有机体的部分之一,人际关系也贯穿于、存在于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之中。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终生的幸福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也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什么是人际关系及大学生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是人类个体迈入社会群体,从事社会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类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是个体顺利成长、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结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首先,认知成分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其三,行为成分是指大学生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按照人际交往对象来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 

  1、同学关系。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一般、最普通的关系。拥有民主平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不仅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能促进校风、学风的建设;不仅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且能促进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 

  2、师生关系。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主要关系之一。拥有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育相长的师生关系,不仅仅保证课堂的学习效果,还会深深的影响大学生在求学过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3、恋爱关系。这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一个方面。拥有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净化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 

  4、非正式群众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共同的学习兴趣、共同的爱恶观、共同的认识或思想而形成的小团体,也由于年龄与性格相近、社会背景相似、气质特点与仪表风度相似、能力特点或个性特点相似或互补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可分为:同乡关系或地缘关系、宿舍型关系、各种学习兴趣小组的关系、人缘关系等。大学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关系,普遍存在。这种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学风、班风、校风的建设。 

  5、网友关系。这是人类进入因特网时代,引起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交往关系。网络赋予人的社会交往及其关系、结构以新的内涵,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方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观念、准则。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的交际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电话早已成为大学生联络感情的主要途径,其中短信聊天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此外,选择与友人“结伴游乐、玩耍”的同学比例也不在少数;网络的快捷便利使相当多的同学选择网络交流方式;而愿意深层次地面对面交流和写信的人数与过去相比则大幅度下降。对此,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面对面交流机会的减少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主动交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年轻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得困难。 

  在一次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 

  调查显示,有84.4%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地与周围同学相处,有8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两个以上知心朋友,这反映出独生子女大多数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在与异性交往时,会有57.6%的学生存在不同原因的压力。学习成绩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成绩差的学生,与同学关系相对紧张,几乎没有知心朋友;成绩较差的学生,与同学关系一般,知心朋友少于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知心朋友较多,因此家长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外,还应该关注一下他们的人际关系情况。另外,调查表明:过度自信也会给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障碍。 

  大学生人际关系尽管只反映社会关系的一方面,但也是非常复杂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风、校风的建设。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征,建立民主平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新型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时代的要求。大学生由于自身特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特点。人际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青年大学生自以为已成人,自尊心强,自以为是,渴望独立,却又不能完全独立。一方面由于实践经验少,当面临不熟悉的错综复杂的情境时,又模棱两可,心中无数;另一方面由于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对出现的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而自己认识短浅,阅历不深,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往往心理上产生依附性,而意识行动上产生独立性。 

  2、从众性与主动性并存。大学生在某些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上,本来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却往往是顺从大多数人的观点,害怕损害同学之间的关系,害怕自己受到孤立。有些大学生因为受不了委屈而变得消沉,严重的挫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身心健康。 

  3、密切性和凝聚性并存。我们知道,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式之一就是小团体。一般来说,小团体关系比其他一般性的人际关系要密切得多。如知心朋友的关系比寝室或者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形成的关系要密切。同学关系是最一般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的凝聚力相当强,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或者小问题而与其他团体发生矛盾或者冲突。这种因为思想状况、情绪情感、兴趣爱好、认识等要素基本相似而形成的小团体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有利的一面。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关心和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给与热情的关怀指导,引导他们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使这种小团体真正成为班委、团支部即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4、闭锁性和孤独性并存。大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许多思想不愿轻易向不了解自己的人吐露,也由于自我意识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自己闭锁性的思想领地。在心理上产生于其他同学及老师疏远的感觉,渴望找到能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人,但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往往又不轻易相信一个人,从而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闭,产生孤独感,造成同学、老师的不理解,给自己也造成更大的精神压力,随之而来的是造成无信心。 

  5、非现实性和现实性并存。这是网络时代赋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的问题。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人们可以“匿名”交往,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另外,网络的虚拟化使得部分大学生抱着游戏的态度进行参与或者与带着游戏态度参与的网友进行交往,从而产生与现实情况的认知差异,致使出现对人、对社会的信任危机感,而不愿直面社会生活。 

论文来源:《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7年第6期 

第三篇: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 ?

最佳答案

(一) 交往愿望强烈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较之中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富于理想情感,讲究情投意合、融洽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加重、与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兴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

(二) 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大学生年轻、有干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有冲劲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增长社会财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走出家门,认识、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与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学好高等课程,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个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显得特别有力。

(三) 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

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形成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补偿性吸引三类,在这些群体中,起积极作用的是多数,同学之间的情谊能用道德标准要求,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团体,交往活动常常是玩耍、娱乐、吃喝,学习、思想上不能互相帮助,不能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 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仅理性地思考、判断、处理自身的问题,也关心社会,批判地接受知识,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有着强烈的体现个性的见解和疑问。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我的个性,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的人格和态度处事,积极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抱负与志向鲜明,对于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赖,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参与和处理家庭事务,充分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性格,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东西,更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五) 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交往中注意较温和的方式,不再粗暴地自夸自大,对社会、同性和异性的鉴赏力增强,能适应各式各样的人,能接受并宽容朋友的不同意见,不试图硬性地改变他们,争吵减少。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交往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世界范围。

(六) 交往内容多样性

大学生交往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人际交往频繁,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外交、人生、理想、爱情和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大学生交往频率提高,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交往方式、手段更多,由原来的互访、通信等转向使用一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交往工具、交往场所等交往手段。利用现代化手段仍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但在大学这个教学、科研中心,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形式化的东西不仅不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反而打消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七) 交往范围范围扩大,但仍以同龄人为主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际间的交往不能局限于亲缘群体之内,人际交往的范围随之扩大,大学生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戚、邻居、成长伙伴转向大学同学和在社交场合认识的其他人,其中又以同学交往为主。大学生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众多的交流机会、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选择在同寝室、同班级、同乡同学之间,围绕学习、娱乐、思想交流、感情交通而展开。他们较少受社会经验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思想开放活跃,力图突破现有的交往圈,不断以新的眼光和标准去扩大交往范围,寻求更多更好的伙伴;交往能力强的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更多的大学生突破班级、年级范围,发展到同级、同系、同校高低年级可认识的所有同学及外校、社会上的朋友,进入各式各样的校园交际环境。不仅是同性之间的交往,异性交往也很经常。

(八) 部分大学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机会和环境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缺乏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交往技能过于贫乏,交往方式过于被动。青年学子未接触社会,其复杂性绝非在菁菁校园中所能想像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发现以前那种认为自己可以完全独立的心态是可笑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因他们的年轻而难以把握。

第四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2017-06-16

1.交往的迫切性和主观性

迫切性表现在: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渐趋成熟,大学生交友的愿望强烈,学习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迫切需要结识新朋友和适应新环境,同时自主择业也使他们迫切想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得信息。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评判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表现在择友和交际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在认识和评价他人时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从而影响人际和谐。

2.情感性和非功利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某种互酬性。“酬”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精神、情感内容。即交往双方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大于失或至少得等于失。大学生往往是出于性格、习惯、观念乃至语言等方面的相似即志趣相投而结为朋友,没有特定的目的,相互之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价值,注重彼此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较少带有功利性。

3.理想性和现实性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思想较单纯,与人交往崇尚高雅,鄙视庸俗,崇尚真诚,特别渴望真诚纯洁的友谊。希望彼此之间的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趋于理想化。但是面对就业的压力,迫于社会现实,为了毕业后找工作或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他们也会进行一些功利性的交往,从而表现出交往的现实性。

4.开放性和时代性

大学生的交往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表现出开放性。表现在交往对象由同班同学到异性同学,由老师到社会各类人员,交往范围由班级到宿舍到其他系、班、院校,有不同的交际圈;交往内容也随之丰富和多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交往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学生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聊天、交友等人际交往,反映出交往的时代性。

5.不平衡性

由于贫富差距、出生地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社交状况整体情况上比城镇的同学差一些,一些农村同学较敏感、自尊心强,在经济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表现出交往被动,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加入学生社团组织的状况。

以上特点反映出大学生交往的时代特色。那么当代大学生怎样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呢?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1.它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交往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需要通过交往表现自己的意向以影响他人、改造客观世界,需要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以满足双方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现实中由于没有正常的交往活动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心理扭曲,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需要了解信息、利用信息,这需要通过交往获得,不论是通过现实的人际交往还是虚拟的网络交际。大学生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获得知识,从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及对别人的认识,对别人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完善。那些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乐于与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友善、信任等)多于否定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憎恶等),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过分悦纳自己也不妄自菲薄,他们能客观地认识别人,从而接受别人、宽容别人,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人际环境就使大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远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境地,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2.它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时代,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危机日益突出,在格外强调合作精神与团体精神的今天,人际交往和沟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可见,现代社会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泰戈尔所说:“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并创造文明。”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备受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而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出现过人际交往障碍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苦恼,有的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而直接影响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可见,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不能很好与人交往的人,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然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