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犹在,故乡不再

 杨华图书馆350 2020-05-15

  



老家犹在,故乡不再

 

杨  华

 

老家指自己祖上居住的地方,故乡指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但是,老家故乡绝对不是一回事。老家故乡在我的心中显得亲近又陌生,陌生中又是那样的亲近,我想只有那离家多年的游子才更有那思乡之情。真是年少离家异乡根,两地牵挂人之情,无情岁月发全白,有谁体谅夕阳心。”岁月如梭,风雨中度过人生的青春旺年,也艰难的迈过了中年时代,现今80岁的我依然在老家、 “故乡异乡怀念中奔走。

记得鲁迅先生有篇自传体小说叫《故乡》,写他定居京城后回故乡搬家的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凋敝使得先生的故乡变得面目全非,随着那次搬家,温馨的老家大概已随记忆中曾经无限美好的故乡一起从先生的心头消遁。虽然小说结尾处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一个预示某种希望的句子来结束,给了读者一个朦朦胧胧的亮点,但我知道先生当时的心境一定是苍凉的。关于“路”的那几句话,也就如小说《药》中夏瑜坟上的那圈神秘花环一样,只是给读者的一点慰藉罢了。

我等凡夫自然不能和鲁迅先生相提并论,但自从1960年9月我上大学离家在外,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张家口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工作而定居异乡,后又因工作调动离开塞外山城张家口第二故乡,定居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第三故乡,这一点上我们却是相同的。父母虽然已经双亡,姐姐、哥哥也不在人世了,但我还有弟弟妹妹仍在故乡生活,所以老家依然在那片遥远而熟稔的土地上牵动着我的思绪,像一根坚韧的绳子系着远飘的风筝。每当闲暇时,我总会望着远方,望着“老家”或者说是“故乡”的方向,眼中放射一种光芒,那是一种希望的光,随之一种熟悉感开始涌上了心头,好像听到了熟悉的乡音,看到了县城的古城墙和钟鼓楼,一切感觉都那么美好。

抚宁古城墙究竟建于何朝何代,我手头没有《抚宁县志》,也就无从考查。但所幸我搜索到了一点关于抚宁古城墙的文字资料,记录的内容是: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七月,阴雨连旬,县城城墙倒塌八十余丈。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春二月,知县赵端捐款,并劝募士民维修城墙,到当年秋九月工程完工,赵端率僚属和百姓登城眺望,看到城墙高耸,异常坚固,有感而发,说道:“抚我黎庶,宁我妇子。金汤三辅,锁钥陪京。”后来,人们为押韵起见,把这句话改成“抚我黎庶,宁我子妇”。最初,“抚我黎庶,宁我妇子”,是指城池的作用,城池坚固,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百姓可以安居乐业。“金汤三辅,锁钥陪京”,说的是抚宁县的战略位置,西卫京师,东控辽海。“抚我黎庶,宁我子妇”,是老百姓的一种呼声,对官府的一种期盼,希望抚宁每一名官员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百姓过上安稳太平、衣食无忧的生活。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爬上古城墙去玩,在我的记忆中:抚宁古城墙周长12华里,高3丈6尺,上宽2丈6尺;墙体外墙用砖石加石灰糯米浆砌筑,即下为5尺高条石墙,石墙上为特制青色城砖墙,墙体内墙一律为斜坡石墙,外墙与内墙之间为黄土夯实的身躯,城墙外墙上方修有一个个长方形的垛口;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居中各有一座城门,而且西城墙即西城门南边城墙与西南城角城墙之间还有一座小西门,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上,建有二层的城门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城门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形象高大雄伟,技艺巧夺天工,各门均有登城马道,城门洞有两扇厚实的木板门,足有5寸厚,门上排列着许多硕大钉的钉帽,显得笨重但牢实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即瓮城,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箭楼上的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瓮城的作用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围绕城墙外墙5丈远,挖有3丈宽、6尺深的护城河,河水清清,垂柳依依,掩映着逶迤的城垣。试想,在没有飞机、坦克、大炮的古代,这座城墙真的可以说是稳如泰山了。

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小时候我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城墙,只知道爬城墙很好玩。读书上学后、长大了,逐渐明白了所谓城墙就是保护一座城的墙。“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解放初期、文革动乱,人们愚昧地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几乎都被拆毁了,抚宁古城墙也就无影无踪了。如今各地保留下来的古城墙,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平和与安详,仿佛一条在历史长河里游泳的鱼,从远古一路游来,成了使城市增添姿彩的花环。

抚宁县城内的钟鼓楼号称冀东第一楼,承载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城墙是魂,钟鼓楼就是心。它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古朴庄重,它高高地矗立在城区中心,它的四周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其楼刚好在这四条大街的中间坐落着。记得幼儿时候,钟鼓楼下面的明清古街依然熙熙攘攘,人流如织。有时候我感到,记住一个城市往往是记住城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是一个图腾,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钟鼓楼由台基即墩台和楼宇组成,台基即墩台为钟鼓楼的第一层、是正方形,占地16平方丈,高2丈6尺,石砖砌成的通道拱门正好对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台基即墩台以上的三层楼宇为砖木结构,青绿色屋檐的四角上翘着,犹如飞鸟展翅,形式典雅、优美,楼顶覆盖着琉璃瓦,整个楼高6丈6尺。楼的西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多少级台阶至二层记不清了,外有护栏,青石台阶和护栏,磨对得严实合缝,其他各层有木制旋梯可上、旋梯外有护栏。各层有矮栏,四面开敞,台基即墩台上的矮栏为一色青石,打磨得平平整整。

昔日钟鼓楼台基即墩台上的第一层,也就是整个楼的第二层,楼中央上悬一口大钟,故曰此层楼为“钟楼”。钟楼上面即整个楼的第三层,楼中央上悬一口大鼓,故曰此层楼为“鼓楼”。 顾名思义,二楼上面是大钟,三楼上面是大鼓,所以称“钟鼓楼”。钟楼的钟声浑厚有力,鼓楼的鼓声宏亮绵长,钟声、鼓声响起来,方圆二三十里都能听到。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其二更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交通活,称为“闹街”。此乃所谓“晨钟暮鼓”。晨钟暮鼓,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象一下,在那和平年代,当年百姓闻钟而作,听鼓乃息的场景,是何等的美好!顶层即整个楼的第四层楼名曰“观景楼”,登楼远望,古城风光、城外景色历历在目。

钟鼓楼的第一层即台基(或曰墩台),每个拱门上方嵌入一块长方形的大理石匾额,每块匾额都阳刻着四个颜体大字,笔法浑厚雄健,上涂金粉,赫然醒目。东拱门大理石匾额上阳刻着的四个颜体大字为“联峰拱翠”,西拱门大理石匾额上阳刻着的四个颜体大字为“洋水朝宗”,南拱门大理石匾额上阳刻着的四个颜体大字为“望紫腾辉”,北拱门大理石匾额上阳刻着的四个颜体大字为“天马钟灵”。 钟鼓楼台基即墩台四面拱门匾额上阳刻着的浑厚雄健的颜体大字,究竟出于何人之笔,可能《抚宁县志》有记载,也因我手头没有《抚宁县志》,也就无从考查了!“联峰拱翠”、“洋水朝宗”、“望紫腾辉”、“天马钟灵”都有固定所指和含义。久思联峰拱翠”、“洋水朝宗”、“望紫腾辉”、“天马钟灵”,令人神思飞越,眼前飘过滚滚的历史硝烟,耳边回荡着种种神话般的民间传说。历史与传说造就了这座古城的文化氛围,铸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联峰拱翠”句:联峰,指北戴河联峰山。拱,顶起。翠,青绿色。全句意思是说,联峰山峰峦叠翠、隽秀,树木葱茏,情趣横生。抚宁县城距北戴河海面30多华里,早晨登上钟鼓楼的“观景楼”眺望东南方向的北戴河联峰山,突然间从青绿色联峰山山顶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太阳就这样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人生,就像日出,太阳升起的时候,正是我们风华正茂的时候。所以,青春年华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论是谁,都要趁着年轻的时候而努力,切莫要到老方悔晚也。

“洋水朝宗”句:洋,是指抚宁县城西从北向南日夜流向大海的洋河。水,洋河之水,即洋河的流水。朝,这里可以理解成“潮”,指洋河之水定期涨落、潮汐有变。宗,这里是指汹涌澎湃的洋河之水万变不离其宗。全句意思是说,洋河之水朝夕涨落是有规律的。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洋河之水都是那么活泼。那时的洋河是顽皮的,流水潺潺,水儿轻轻流动着,哗哗的河水不断顽皮的流出,翻腾着喜悦的波纹;河水是那么的温柔,闭上你的眼睛坐在钟鼓楼的“观景楼”上,静听其潺潺流水的歌声,是那么的迷人。清晨,朝阳为河水镀上一层金辉;傍晚,彩霞为河水披上一层红纱;深夜,弯月像一只银色的小船在河水中穿行。微风吹拂,河水就泛起层层涟漪,像一片片浮动着的银鳞,像巧手的渔家少女编织的网……啊,在我的心中,故乡的洋河是条最美的河!

联峰拱翠”也罢,“洋水朝宗”也好,都是离不开“水”,这是抚宁县城城东和城西的特色,但是城南和城北却是另一番景色——“山”。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它从远古走来,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山,让多少人抬起了仰慕的眼神,让多少志士幽居铭志,让多少民族的忠魂热洒鲜血,还用袒露的胸襟承接了多少抵寇的长城……山的巍峨,山的高大,山的耸立,山的气魄,是山精神的骨架,也是人性的脊梁!山最朴素的品质是石头,而石头从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石头存在的总和。山从来不用华丽的言语,只用连绵不绝的奇峰峻岭,生动地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深沉的人,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遇到了挫折就爬起来继续前进,在慌乱的时候,沉着地面对。它那高高低低,或平坦、或陡峭的山峰,也向我们倾诉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在高潮时候不能骄傲,因为它总会过去,在低谷时候不要灰心,因为它也总会过去。

“望紫腾辉”句:望,即看,向远处看,瞭望远处,观看景色。紫,指抚宁县城南3华里之外的紫金山。腾,跳跃、上升,飞腾——急速飞起,很快地上升。辉,闪耀的光。全句意思是说,登上钟鼓楼的“观景楼”南望紫金山,紫气跳跃般地升腾,日月交辉,人才辈出。紫金山并不高也不险,容易攀登。知名或不知名的漫山苍松,清颀、伟岸、挺拔、孤傲,深深扎根在瘦土岩隙,成为这座紫金山的形象,山的代言。漫山遍野都被绿色笼罩着,那绿色呀,沁人心扉: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数不清的绿,组成了这美丽、可爱的紫金山。洋河之水从城西转向城南,从紫金山南边的山脚下缓缓向东流去,正所谓:“无山不奇,无水不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在此山修建炮楼,殃及百姓。如今紫金山已经融入在城市中了,变为游乐场,真让人感慨万分。

更为让人惊奇的是关于紫金山的神话传说。据说,很久以前紫金中堆满金银财宝,开山钥匙是一个三年长成的宝葫芦加上咒语,此葫芦生长在距抚宁县城南门外一华里的小村庄王姓家的院中,此事被一个传教道士得知,一天这个传教道士带领教徒闯入王姓家中,强行摘下院中葫芦秧上闪闪发光的宝葫芦,并劫持王姓家的小男孩领着他们去紫金山盗取宝物。到在紫金山,那个传教道士将宝葫芦在山南晃了三晃,强迫小男孩喃喃地说出咒语:“金山,金山,宝葫芦来开门!” 宝葫芦闪着金光飞向一块大石头前,果然山南正中出现一道宽阔的门路,传教道士们挟持着小男孩走了进去,那是一个有穹顶的大洞,从洞顶的通气孔透进的光线,犹如点着一盏灯一样。洞中堆满了财宝,让传教道士们目瞪口呆、惊喜万分。他们在洞中转来转去,由于时间长了,还差100天长成的宝葫芦,承受不了山体的压力,只听一声巨响,洞门紧闭起来,洞中之人再也没出来。王姓男孩家中的父母天天依门哭着南望紫金山,故此村庄得名叫“望儿庄”,后改名即现名“南望庄”。

“天马钟灵”句:天马,意思是神马。钟灵,谓灵秀之气汇聚。钟:凝聚,集中。灵:有效验(灵验)。全句意思是说,天马凝聚天地之灵气,腾空飞行奔驰。这里是说,位于抚宁县城北20华里处的、海拔295.5的天马山因为山顶峰有巨石似云中奔马而得名。天马山属燕山余脉,群山环抱,绿水绕流,山峰突兀劲秀,岩隙青松争翠。石洞岩穴深浅有致,藏奇纳险,奇峰怪石卧立不等,以物传神。山间泉流琴韵,林深鸟语莺歌。荆草丛生走狐穿兔,山花烂漫斗艳争芳。真是自然造就神仙境,天公绘就山水图。登上天马山顶峰,举目远眺,南可观望烟波浩荡的滔滔渤海,北可观望逶迤壮丽的万里长城。现留有戚继光和其部将题写的“天马山”、“山河一览”、“天马行空”、“带砺山河”、“海天在目”等摩崖石刻,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元明时代既有道教活动,天马山上建有玄真观。每年阴历三月三日香火鼎盛,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只为求得神灵庇佑、福寿安康。

天马山在民间有着神奇的神话传说,小时候听父亲给我们讲过关于天马山的来历。在抚宁县城北60华里处有一座花果山水帘洞,酷似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充满神话色彩的诱人景致,故又被称为“孙大圣故里”。孙大圣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大闹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微,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骑回一匹神马,在返回途中经过抚宁县城北时,弃马回水帘洞,于是这匹神马在抚宁县城北20华里处化作一座山,山峰酷似一匹云中骏马,于是当地百姓称此山为“天马山”。每天夜间天马山山顶霞光万道,山峰骏马腾空飞起,围绕抚宁县城上空飞驰三圈,再到洋河喝足水后回归山峰。从此,抚宁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好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而今,遥想当年抚宁古城墙和钟鼓楼,当今都已无影无踪,让故乡远离了我记忆里的存储,甚至由于抚宁古镇原先独门独院的民宅都被拆迁,打小就与我捆绑在一起的街道名称已不复存在了,这使得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更改了籍贯。那片土地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那里的地名也已经张冠李戴——如果某个深夜将我空投于此,我绝对猜不出这里就是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因为我根本无法将那儿与记忆深处故乡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我再也嗅不出一丝一毫留在我记忆里的故乡的熟悉气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变硬生生将“老家”与“故乡”这两个在我心目中原本重合在一起的概念撕裂开来——我的“老家”还在那儿,但我的“故乡”却早已从地球上消失。

是啊!我的乡亲们在获得一笔或多或少的拆迁费之后,纷纷离开了原先赖以生存的独门独户的宅院,即将搬进矗立云端的高楼,古镇周边原先绿色的农田被收回,当惜别独门独户的宅院、住进矗立云端高楼的新鲜感一天天消散,当银行里储蓄的数额一日日缩水,当高耗能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风光不再,当污染一天天逼近……我的那些乡亲们将会很快陷入一种迷茫:他们期盼的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生活?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

 

 

 

 

  抚宁金山大街东侧“抚我黎庶,宁我子妇”石刻

 

 

  抚宁东南方向的北戴河联峰山峰峦树木葱茏

 

 

  从抚宁眺望东南方向的北戴河日出

 

 

  从抚宁眺望东南方向的北戴河联峰山日出

 

 

  抚宁城西洋河秋涛

 

 

  抚宁洋河古渡图

抚宁民间艺术家杨志声绘

 

 

  航拍抚宁城南紫金山

 

 

  抚宁城南紫金山

 

 

  宁城北天马山

 

 

  抚宁城北天马山玄真观

 

 

  抚宁城北天马山戚继光雕像

 

 

  抚宁城北花果山

 

 

  抚宁城北花果山

 

 

 

 

本文

2019年4月

(阴历己亥猪年二月至三月)

写于保定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