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四川】人与鸟,更亲密的互动

 守望秋野 2020-05-15

成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观鸟、研究鸟、保护鸟……在这座公园城市里,人类与鸟类、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

观鸟 从家门口开始

野生动物摄影师邹滔家住成都东2.5环,楼下有一小块湿地,每次散步,他总有些不同的发现。荒地中各种鸟儿纷纷出现,夜鹭飞过,二雄一雌,它们是成都平原湿地的常客,城市的不断扩张中留下一个一个的湿地碎片,为了食物和繁衍,这样的转场是常事。大部分鸟类的中文命名都能简明扼要地描述出它最明显的特征,比如邹滔眼前这个有着金色翅斑的金翅雀,名字通俗易懂;白头鹎站在构树丛中,等待着品尝它鲜红多汁的果实,顺带把种子散布开来。眼前匆匆飞过的珠颈斑鸠,让邹滔记起在秦岭的华阳古镇,当地人管它叫“咕咕”,名从声来,一听便知。

因为爱在水边上下晃尾巴,白鹡鸰在四川话里叫“点水灯儿”;一只站在工地里的八哥,正在举头望天;白头黑身红尾巴,白顶溪鸲算是今天的一个惊喜,没想到会遇见这种往往出没在山区溪流边、爱不停点头动尾巴的机灵鸟。一个小时,11种鸟类便出现在家门口。观鸟无疑是一种有趣的自然观察方式,重建人类和自然的连接,从家门口开始。邹滔说,就在成都市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各种好玩的自然故事一直在发生着。而发现这些所需的不过是一个望远镜、一小片湿地或树林,以及一颗散漫而自由的心。“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样的体验,无用而美好。

成都 鸟类栖息佳地

每年冬季,不少候鸟从遥远的北方飞到成都平原过冬。“候鸟中有许多一定需要水环境的鸟类,它们能选择停留的城市不多,拥有着大量水域的成都是个不错的选择,环城生态区为水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说。

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进行洲际迁徙,8条迁徙路线中有3条经过中国,其中2条经过四川。这些迁徙的候鸟中以水鸟为最多,成都平原大大小小的湖泊江河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让候鸟能够留下来,除了多样而且适宜的生态以外,重要的还有食物。成都的生态环境涵养了比较高的生物量,同时成都市民的文明程度也很高,大家对鸟类越来越爱护、亲近。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和宣传教育等,这些因素都为鸟类留在成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沈尤多年来的观察。

自2005年以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会同成都观鸟会等机构开展了成都地区鸟类多样性调查、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等长期调查,于2016年发布了《成都鸟类名录1.0》,成都市域范围内记录鸟类466种。近几年记录不断更新,已超过485种,是我国鸟种数最多的省会城市之一。

从华西雨屏带到成都闹市,从攀西高原到川北腹地,近年来不断更新着观鸟记录。此前在成都记录到的栗尾姬鹟等也为中国鸟类刷新了记录。据野保处数据,截至2019年2月,成都平原共记录到越冬水鸟58种20649只,成都野生鸟类种类占全省鸟类资源的66.48%,占全国鸟类资源的32.7%。

城市绿地人类与鸟类和谐共生

“观鸟是通往自然精彩剧场的免费门票。”中科院生态学博士朱磊说。在成都,亲近自然的幸福度很高。每到周末,成都人带上望远镜,去青龙湖湿地公园、南瓜滩湿地、白鹭湾湿地公园等地观鸟,从中发现平常生活之美,获得乐趣和知识。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人与鸟类和谐共处的画面。

在浣花溪沧浪湖里,生活着一群“嘴长、脖子长、腿长”的鸟儿,它们就是鹭类。常见的有苍鹭、夜鹭、白鹭,它们在浣花溪筑巢、觅食、繁衍后代。为青少年进行自然科普教育的机构“乡野走廊”常带着学生来到这里观察,只见白鹭从空中飞过,舒展两翼,不急不缓。

学生们的目光随白鹭而去,看它飞向湖对岸,飞上大树枝头。高高的树顶上,五六只白鹭,缩着脖子,坐成一排。小朋友们问道:“树顶的枝条这么细,白鹭不会把树枝压断吗?”

这时候负责人闪电老师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白鹭虽然看起来很大一只,但其实体重很轻,还不到一千克。”

杜甫是爱鸟之人,写了不少有关鸟的诗句,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科院邓铭瑞博士告诉学生们,从观鸟的角度,这首诗在成都应当是:“两个黑枕黄鹂鸣翠柳,一行小白鹭上青天。”

闪电老师说,对青少年的知识传播要饱含热情,播撒热爱大自然的种子需要自己真诚的热爱,因为小孩子能感受得到,“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城市绿地是人类的休憩场所,也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家园。”

鸟类 生态的尺度

同是博物旅行领队的邹滔带着他的成人观鸟团队来到了白鹭湾,他们发现,一大群正在理毛的白眼潜鸭里,好像混进了一个头部青黑色的异类。它是一只青头潜鸭,全球现存仅 500 只左右,可谓极其濒危。要知道,连我们“滚滚”的数量也有它们的四倍啊。

青头潜鸭的出现,与成都长期以来的水环境治理、城市绿道、环城生态区建设等措施息息相关。沈尤说,湿地环境的健康与否,鸟类的数量和种类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水鸟主要以鱼虾、水草和水生物为食。如果食物充足,就说明当地水质环境优良,水文环境健康稳定。”

邓铭瑞也观察到,成都生态走廊的建设让鸟类栖居更安逸。“如今成都绕城高速外绿化带建成后,防止了‘生境破碎化’,联通了各个城边的生态孤岛,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在2019年初开展的第三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中,越冬水鸟在上一年度51 种的基础上增加了黑腹滨鹬、灰林银鸥、鹮嘴鹬、鸳鸯、赤嘴潜鸭、绿鹭、金斑鸻等7个鸟类记录。野保处工作人员说:“从鸟类种类和统计数量以及栖居情况来看,随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成都地区生态环境总体向好,成效逐步显现。”

观鸟 传承千年的文化

从古至今,成都人和鸟之间都有着密切关联。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面鸟身像”与金沙遗址“太阳神鸟”与“月蟾蜍”金箔等出土文物,都能感受到古蜀人对鸟类的喜爱。

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说:“蜀人祖先历来有仰望星空的向往,探索宇宙奥秘的梦想,希望羽化轻身,飞天成仙,以便究天人之际,察日月之行,了解和认识天地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演变发展到今天,便是成都人对鸟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的守护。

沈尤正在着手筹备著作一本《鸟看天府》,他感慨:“古蜀农耕文明与鸟类之间的关系如此鲜明、密切。大到展示精神崇拜的器物,小到一个壶把手,鸟类元素渗透到古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鸟类在成都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和城市人关系最为密切的野生动物。通过观鸟,人们可以开展审美、文化、休闲活动,甚至展开国际交流,所以鸟既是大自然的信使,又能够促进人文交流、经济活动。”

“观鸟的本质是看自然,看自然的本质是看城市生态、城市文明程度。”2019年,沈尤被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评选为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在长期的国际交流中,他发现,“从城市的角度来看,鸟类的生活与人的居住、工作、休闲区域高度重叠。这种关系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存在矛盾的,但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却值得点赞。”

如今,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成都定居,有城市治理之功,更是当代成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