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滕王阁序》,文采背后思想底蕴的深思

 凤凰山居士 2020-05-15

芒种风向标

2020-05-06 11:35



《滕王集序》被称为是王勃的天才之作,其文采绚丽、音律优美自不在话下。王勃就出生于文流璀璨的盛唐,诗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满腹的才华使之获得了初唐四杰之冠的地位。然而王勃一生中也非常曲折。王勃的父亲是隋代有名学者王通之子,但王勃的父亲却因他被贬;在求官道路上,王勃早年中选,但两次做官都以不幸而终,还险些丢失性命;在经济上,王勃的诗文早已家喻户晓,但他却有迫于生计要向他人求助的经历。


这些经历都使王勃感慨万千,《滕王阁序》就是王勃被贬时所创。其南下探望同遭贬谪的父亲时路经南昌,恰恰赶上当地庆祝重阳节,面前是欢乐的景象,但他心中挂念远在天边的父亲再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但王勃的文章瑰丽多彩,气象磅礴,虽有感慨,更多的是表达积极豁达的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我认为,这种积极豁达的胸襟背后,是形上哲思的支撑,是儒、道思想的底蕴所渗透出来的。


一、立志守节操的君子气概


儒家注重修身,儒家认为修身的境界可以分为圣人和君子。孔子说过君子之道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个方面。儒家的志趣,在于内在的德智修养的齐家治国而兼济天下。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这样写到"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三尺微命,体现了在天地之间人的渺小;一介书生,体现了在达官贵人中自己身份的低微。虽然和他们相比说王勃没有出彩,但王勃的志向却很远大,值得人们敬佩,他的志向已然是儒家君子的范式。



孔子曾言:"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伯夷叔齐宁愿去死也不吃周国的一粒粮食,他们因为意志的坚强被孔子称道,当然他们也受到了后世的敬佩。在我们顺境时,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施展我们的志趣,在逆境时,要坚持自己的志趣,奋发向上。在故《滕王阁序》有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虽然孔孟为了他的志向周游各国最终没能实现他们的志趣,但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他们的初心。孔子于陈地绝粮之时曾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如果是君子,那么他即使贫穷也会坚守自己的志趣不会做出改变;如果是卑鄙之人,当他们贫穷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志趣还会没有节操。王勃在《滕王阁序》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贪泉就好比财富,在获取它时不被它所迷惑以正道取之,则得到它时也会感到清爽快乐;在身处困境时不觉得幸苦,也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所以在顺境时坚持自己的志趣,在逆境中保持初心。此即孟子大丈夫之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见王勃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节操,也正如他在《滕王阁序》中言:"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有德行的人安然于暂时的贫困,所以他们能坚持自己远大的志向。通达事理的人预知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有坚定的节操,制定高远的志趣和坚守节操之后才能安于自己的处境。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二、逍遥洒脱的道家风骨


道家与儒家的修身和仁义教化不同,道家提倡的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著作之一《道德经》中说到:“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让人懂得去关注当下的生命的本质,不能因为外在的事物和外在的因素失丧失真实的自己,失去体验生命本真的乐趣,不要成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的人。《滕王阁序》时王勃被贬南海,身为布衣时所作,其漂泊无依,风尘仆仆,其言也忿忿。但在读《滕王阁序》中能感受到在为自己忿忿不平的同时,文中透露出不为外界所改变的潇洒之气,其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可谓是将道家的神采体现的淋漓尽致。

 


道家的心境,以无为本,以静为境。老子云:"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言:"定乎内 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老庄的意思都是在倡导人们,把自己置身事外才能包容万物,静下自己的内心才能不骄不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可以帮你知晓万物,静心使人别无所求。《滕王阁序》中提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以无心来判断,宇宙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天人合一;若以有心来判断,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然而忧也在其中。


在道家看来,无论是达官富贵的荣与艰辛苦难的辱都是外在的,要注重心境的生华。在王勃看来与其叹息命运多舛,不如把自己的情感奇托于天地之间,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这种心境的写照。道家的心境主张逍遥,不刻意为事,无须心机,以便真正的享受当下生命的真谛体会到人生的趣味,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言:"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若不遇听者,更要葆本,爱惜自己;若遇知己,也不强求,世界万物,都是生命之趣,所以不强迫他人,不强求事物,自得其乐,才是道家心境。


三、儒、道思想的互补


儒家修身仁爱,道家无为逍遥,儒家与道家各有各自优缺。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有三层含义:


其一,儒家以积极进取,道家懂得退让。《滕王阁序》言:"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高堂庙殿,无论何人皆梦之所想,心之所向。儒家心怀天下,因心有所想,毕付之行动,故儒家教人以积极进取。但是高堂庙殿路窄远且艰,能中举者少之又少。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劳心费神,实属不易,不如若曳尾于涂中而保其本真,所以道家让人懂得退让。这也可以理解为,在顺境时,运用儒家思想考取功名获得利禄;在逆境时,要学习道家心境懂得归隐。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则是教人在不同的境遇要有不同的,心态要能屈能伸,收放自如,灵活面对事件。在两难的困境时,懂得以退为进,保存实力。进取和退让虽然是一组相反词,但其都是在实现自我的价值,只是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的方式不同而已。在从儒、道思想中取长补短,使各自优点闪闪发光,才更有意义。


其二,儒家善于表现,道家则善藏于心。《滕王阁序》言:"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云间。"远处长安,志之所向。神游于云间,其壮志,显于日下,人人可见。其神游于云间,以来隐之。在进取时,将儒家的志趣显露出来,人人皆知,但道家则隐于内在,不声张。在退舍时,道家则有包含天下的心境,使自己达观洒脱,但儒家的 入世信念依然坚守,操守亘古不变。儒、道思想的互补,简单来说就是把儒、道看作一个整体,其有不同的两面,但都是在实现人生价值中体现。



其三,儒家勤奋利于开拓,道家善思利于滋养。在《滕王阁序》最后一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他的意思就是在座诸位施展潘岳,施展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此处也透露着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的深意。众所周知,陆机、潘岳皆是西晋大家,《诗品》曾言二者:"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二人文采各平分秋色,写出来的文章更都是出众但其更有各自特色所以难分高低,他们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不尽相同,都有各自的喜爱。《晋书》记载陆机有"服膺儒学,非礼勿动"这则体现的儒家的行为品德。而潘岳在《闲居赋》中则抒发了他 "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的道家心境。所以,我认为儒家与道家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各有各自的长处。儒家注重务实,勤开拓;道家倾向善思,多滋养。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既需要儒家的远大志向和坚守节操,也需要在奋斗的同时学会到家的心境,停下来享受生活。总而言之,儒、道二家相得映彰,互补互融,使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得以完善生命的自我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