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化疗、免疫化疗到无化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逐渐走向治愈

 爱悠悠0421 2020-05-15

近年来,CLL的新型靶向药物开发有了不小的进步,国外已经上市了伊布替尼、Idelalisib、Venetoclax等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其中伊布替尼已经在国内为广大患者服务了。

伊布替尼是走得最快、开发得最成熟的一种BTK抑制剂。BTK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复习点这里),这种酶在细胞的迁移、黏附、生存、增殖等等过程中都有参与,可以说是B细胞整个活动的中心之一

从理论上来说,抑制BTK活性可以精准、高效地杀死B细胞(当然也包括癌变B细胞),BTK抑制剂可以成为B细胞肿瘤的潜在药物。那它的临床效果又如何呢?

B细胞活动分子通路多多,如何选择合适的用于治疗是重点

PCYC-1115/1116是伊布替尼的主要三期临床研究,这项研究共有269名初治CLL/SLL患者参加,患者们同样也是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患者都是年龄都在65岁以上、体能较差的患者

现在根据我们上一期所讲的内容猜一猜,这个研究中和伊布替尼做对比的是谁呢?没错,年老体弱CLL患者的一线治疗,苯丁酸氮芥

2015年,这项研究发表了第一项报告,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8.4年。这项报告结果对比惊人啊,伊布替尼组患者病情发展、或者因病死亡的风险,比起苯丁酸氮芥组居然大幅度下降了84%!难怪这篇论文能登上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再来看一下具体的数据。苯丁酸氮芥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9个月,伊布替尼组则没有达到统计要求。如果按照18个月疾病没有发展来算,苯丁酸氮芥组有52%的患者达成,伊布替尼组则是惊人的90%

图源 | pixabay

特别令科学家和医生们兴奋的是,CLL治疗中的老大难问题,特殊基因型患者也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Del(11q)和IGHV未突变两个特殊基因型亚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统计不出)均远超苯丁酸氮芥组(9个月)

其实挺神奇的,在伊布替尼面前,这些特殊基因型导致的耐药啊、不响应啊种种“超能力”,好像全都消失了,基因突变与否的治疗效果居然没啥大区别。比如说IGHV未突变这种特殊的基因,一般来说患者的预后会更差,治疗效果差、持续时间短,但是在伊布替尼组中,IGHV突变组的18个月PFS为92%,未突变组95%,数据反而更好一些呢。

再看其他的指标,比如说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都是伊布替尼组比苯丁酸氮芥组更好,不良反应多数很轻微,并不影响治疗进行

这项研究又分别在29个月、3年、4年时发表了随访数据。总之“疗效超群”人设不倒,随访第四年,伊布替尼组的总体缓解率(ORR)达到了91%,对比苯丁酸氮芥组只有37%,特别是伊布替尼组中有18%的患者完全缓解,也就是毫无疾病指征!达到无进展生存的患者比例为74%对16%,伊布替尼组患者疾病发展/死亡的风险降低了86%。

图源 | pixabay

另外一个好消息就是,随着治疗的持续,患者们的不良反应逐渐减少了,总的来说,只有在治疗的前12个月才比较常见,根据患者们的自我反馈,也都觉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不像以前那么容易觉得累了。

另一项PCYC-1102/1103研究在去年发表了5年的随访数据,共132名患者中101名为复发/难治(R/R)CLL,其中包括反复治疗达12次的患者,以及病情最为凶险的del(17p)突变患者。

对首次治疗的患者来说,有29%都达到了完全缓解,总缓解率为87%,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都达到了92%。

R/R患者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完全缓解率有10%。

再对比一下初治患者和复发患者,初治患者的中位PFS未达到统计要求无法计算,以前曾经使用过1-3种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位PFS有63个月,使用过4种及以上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位PFS仅有39个月。从数据角度来看,新型靶向药还是得早用,用得越早收益越大

前段时间召开的第60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PCYC-1102/1103报告了7年随访数据,包括初治/复发/难治患者在内,伊布替尼的单一药物治疗总缓解率达到了89%

会议上同时还报告了一些新型疗法的进展,包括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伊布替尼联合CAR-T疗法,均从不同的角度取得了CLL治疗的显著进展。

也难怪有的研究者激动地表示,CLL新进展不断,或许将来能够成为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