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起兵后,李渊为什么要阳为尊隋?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利大于弊

 人之意 2020-05-15

李渊,字叔德,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出身于显赫的贵族世家。李渊出生在长安,七岁时丧父,即袭封唐公。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皇后是李渊的从母(即姨妈),所以李渊与杨坚的关系十分亲密。隋炀帝征髙丽,遣李渊督运粮草于怀远镇。礼部尚书杨玄感在李密协助下起兵反隋,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弘化留守拒杨玄感,关右诸郡兵皆受其节度。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两年后,又拜太原留守。

太原为当时天下的军事重镇,隋朝在这里储藏了可供10年之用的布帛粮谷。李渊依托地利,又利用隋末义军蜂起的客观条件,在太原起兵,经七八年的征战终于统一了中国。

李渊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唐王朝,巨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杀,特别是他的高超的武略,应该还其本来面目。

太原起兵以后,突厥始毕可汗建议李渊自立为天子,“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特别是裴寂、刘文静极力支持李渊自立。李渊再三拒绝。由此,才打出了尊隋的旗号。用李渊的话说,是“逼于时事,不得不尔”。对阳为尊隋这一点,史学界争论颇大。

阳为尊隋有它不利的一面。

在李渊起兵之前,隋末的农民起义与贵族豪强起兵都以推翻隋王朝作为宗旨。例如瓦岗军就公开提出“亡隋之社稷”。这样,就可以激发起人民群众对隋王朝的愤恨,动员更多的劳苦大众参加到反对隋王朝的斗争中来。农民起义军能够迅速壮大,成为粉碎旧王朝的主力军,靠的就是鲜明的政治目标。李渊起兵虽然在实质上是反隋的,但他打的旗号是尊隋,这与广大人民要求推翻杨氏暴政的愿望是格格不入的。劳苦大众一般愿意参加农民起义军,而不愿投李渊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渊军的发展壮大。同时,李渊的尊隋与农民起义军反隋的政治纲领相冲突,极有可能与农民起义军发生战争。这后一点没有成为事实,主要是李渊加强了与农民起义军,特别是与实力最强的瓦岗军的联系所致。

阳为尊隋又有它有利的一面。

众所周知,李渊的起兵不是什么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集团中新兴、进步势力推翻保守、腐败政权的武装行动。这就决定了李渊所依靠的对象主要是新兴的贵族、官僚和豪强势力。这种集团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维护自己的特权,不断地得到更多更大的新的利益。隋炀帝的暴政,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使得新兴势力的特权与利益得不到满足,这对他们是一个直接的打击。

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贵疾士大夫又普遍地具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一点利益,都是贤明的君主所赐予的。当他们的特权与利益受到损害时,更多的只是迁怒于某个皇帝的昏庸、无能,希望更立“明主贤君”。李渊正是准确地把握了他的同类们的这种政治、物质方面的欲望,才打出了尊杨广为太上皇,尊杨侑为皇帝的旗帜。这面旗帜对劳苦大众没有什么大的吸引力,然而对新兴势力的吸引力是广泛而巨大的。李渊攻克长安

“正式立杨侑为帝后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盜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这些地方贵族、官吏以及部落首领们看到新皇帝即位,又有了升官发财的好机会,自然要投靠过来了。

历史证明,每当一个封建王朝行将没落之际,中央集权通常名存实亡或是已经崩溃,地方贵族、官吏拥政自重,具有很大的实力。他们为了确保自己在地方割据中的地位,都要大修军备,用于自卫和扩张。他们所控制的武装力量无论在武器装备或战斗力方面,并不亚于朝廷的正规部队,有些甚至还要超过它。这是农民起义军所望尘莫及的。李渊的军队在总数上始终比李密、窦建德军要少,然而战斗力特别强,东征西伐、所向披靡,主要得力于这些归顺过来的贵族、官吏所控制的军队。

我们再看一看李渊周围的文臣武将,没有一个是农民,都是贵族、官吏。直到统一战争基本结束,李渊亲近贵族、官吏,信任贵族、官吏、豪强的态度丝毫也没有改变。比如,在历时七八年的统一战争中,王世充所部顽强抗击唐军。对唐军的损害最大,窦建德率大军攻唐军,也是王世充引来的,而窦建德又先于王世充降了唐军。最后,李渊却把农民起义军首领窭建德与主要将帅通通斩首于长安,只将王世充贬为庶人,还把他全家和族人迁往蜀地安置起来。孰亲孰疏,于此泾渭分明。

李渊阳为尊隋的有利于迷惑隋王朝,尽可能避免与大量的隋军作战。

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是否相信李渊尊隋,查无史据。而隋炀帝念念不忘镇压瓦岗军是有据可查的。为了保住洛阳,杨广在江都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江淮隋军精锐和将军王隆、太常少卿韦霁、虎牙郎将王辩等率兵5万增援洛阳,后又令涿郡留守薛世雄领兵3万南下。以杨广镇压杨玄感反兵之迅速、之果断和残忍来看,他对贵族起兵更为痛疾。杨广一直没有诏谕讨李渊,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完全排除被李渊尊隋所迷惑、所欺骗这个因素,于情于理是说不通的,至少他对李渊还多少抱有一点幻想。

在长安方面,代王杨侑及辅助朝臣则对李渊抱有戒心,令宋老生等率军守霍邑拒李渊军就是个明证。但是从李渊军起兵至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长安方面始终未对李渊军采取任何进攻行动,仅以宋老生二三万军对李渊军取守势以作防范而已。在此期间,长安对瓦岗军却屡屡出击。最大规模的反击战发生在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九月中旬,以王世充指挥10余万部队向洛口的瓦岗军发起进攻。隋炀帝被杀后,宇文化及率兵10万北上,长安方面招安了李密,目的是让北上隋军与瓦岗军相争。后来,王世充终于将瓦岗军基本击灭。可见,长安方面虽然对李渊始终存有疑虑,但其打击重点却一直是瓦岗军。在瓦岗军尚未逼近洛阳时,东都的隋军尚有20余万,如果长安隋廷真想给予李渊军以重大打击的话,是有时间和有力量的。果真如此,李渊军怎么可能能迅速挺进关中呢?

总结:李渊阳为尊隋毕竟是权宜之计。待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果断地废掉隋恭帝,建立唐王朝,可以说这是顺应统一潮流的明智之举。李渊采取阳为尊隋之策,有利也有弊。权衡比较,利大于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