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八、郑国投晋

 蚂蚁神威 2020-05-15

晋国如愿挫败了楚国分裂宋国,从而隔断晋吴交通的企图,顺便又教训了一下不安分的齐国,接着就把目光转向了仍然坚持附楚的郑国,于周简王十四年(晋悼公元年,楚共王十九年,鲁襄公元年,前572年)夏五月,也就是齐公子光为质于晋之后仅仅三个月,由韩厥和荀偃率领诸侯之师杀奔郑国而来。

这一仗,各诸侯国的军队驻扎在鄫(zēng)国(今河南商丘柘城县北),晋军主力则长驱直入郑都的外城,在洧(wěi)水击败郑国的步兵,然后会合诸侯联军,侵入陈国以及楚国的焦(今安徽亳州)、夷(今安徽亳州东南)两地,晋悼公则亲率别军和卫献公驻扎在戚(今河南濮阳濮阳县)这个地方,担任联军主力的后援,以防楚国反扑。

这是楚国第二次被晋国攻入本土,可是楚国却并没立即出兵相救,而是拖到当年的秋天,才由右尹公子壬夫(子辛)率军姗姗来迟。这时诸侯联军已经罢兵回国,楚军失去了对手,便把矛头再次指向宋国,侵入了宋国的吕(今江苏徐州东南)、留(今江苏徐州沛县东南)两邑,同时郑国也出兵配合楚军,攻占了宋国的犬丘(今河南商丘永城市西北)。

晋楚两国新一轮对郑国的争夺就这样连照面都没打一个便落下了帷幕。从双方互有得失来看似乎谁也没占到便宜,但当时战场的态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从晋军避楚变成了楚军避晋,楚国其实已经开始落在下风,只是不知道那些参与角力的各方当事人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第二年(周灵王元年,晋悼公二年,楚共王二十年,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春天,郑国奉楚国之命再次出兵侵宋。郑国大夫子驷感到楚国役使郑国过重,萌生了归附晋国以逃避重负的心思。这时郑成公已经病重,大概是希望他能留下背楚附晋的政治遗嘱,子驷便把自己的想法跟他说了。

可是郑成公否决了子驷的意见,他说:“楚君因为郑国的缘故被射瞎了一只眼睛,他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才遭到这样的伤害。如果我们背叛他,那就是背弃了别人帮助我们的功德和我们为报答这功德而许下的诺言,那样谁还会亲近我们呢?请各位大夫不要陷我于背信弃义的境地。”

当年七月,也就是郑成公死去的那个月,晋、宋、卫联兵侵郑,对郑国春天的侵宋行动施以报复。郑国的大夫们都动摇了,想要顺从晋国。子驷这时刚刚主政郑国,坚持执行郑成公的遗命,加之侵郑联军很快就主动退回了卫国境内,这样郑国才没在郑成公死后立即归附晋国。

三国联军主动撤军是不是遵循了“不伐丧”的礼制,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晋国并没就此罢手,而是召集鲁、宋、卫、曹、邾等国在戚开了个会,研究怎样对付郑国。鲁大夫仲孙蔑(孟献子)建议在虎牢(今河南郑州荥阳市西北)筑城来威逼郑国。这是一个好主意。晋国伐郑始终没有一个前进基地,虎牢位于黄河南岸,交通便利,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距离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只有一百多里地,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作为伐郑的前进基地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晋军主帅荀罃(yīng,智武子)一听便连声称善,接受了仲孙蔑的建议。

不过,好主意归好主意,但却不能马上实施,因为这时候的齐国仍然蹦跶得挺欢,不是十分安分,上一年派兵参加了围彭城、伐郑国的滕、薛等国以及邻近齐国的小邾,就是因为齐国的原因才没来参加戚之会,所以荀罃说:“寡君之忧不唯郑”,决定回去向晋悼公汇报后遣使征求齐国的意见,并且放话说,如果齐国不同意这个计划,那么晋国就要先跟齐国比划比划。

齐国自齐桓公去世之后,虽然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仍然是东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如果楚国跟齐国联合起来,楚国出兵郑宋,齐国出兵鲁卫,晋国不能兼顾,势必会失去对四国的控制,那样晋国在黄河以南、太行山以东就毫无立锥之地,就跟秦国被阻隔在关中一样,也被阻隔在山西的“表里山河”里,将再也无缘置喙(huì)中原事务。

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因为这还没考虑晋国的宿敌秦国。秦楚本来就是盟友,秦齐则各据东西远隔千里,向来没有利益冲突,面对共同的敌人晋国,秦楚齐要是结成了三国同盟,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到那时,如果秦国从河西东渡黄河,楚国从郑卫北渡黄河,齐国从本土直出太行,三路攻晋,晋国会亡国也说不定,春秋的历史也就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当然,这个分析只是替古人担忧,因为当时的秦楚齐三国都没有这个敏感,尤其是齐楚两国,自从鞌(ān)之战以后就一直各自为战,给了晋国各个击破的机会。相反,从晋国始终压制齐国,并且是宁肯暂时放弃郑国也要优先压制齐国来看,倒好像晋国对这种不利局面有所警觉,可惜我们没有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我们之所以没看到齐楚同盟还有一个非常可能的原因,那就是齐国打心眼里瞧不起楚国,不愿意跟这个蛮夷攀关系。纵观楚国此前的历史,除了同样被中原诸侯视为戎狄的秦国,以及陈、蔡、许这些离楚国太近而国力又太弱的国家之外,再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诸侯跟楚国是朋友,就连曹国这样的小国,也只因为夹在宋卫之间,离楚国稍远一点点而已,就不肯像陈、蔡、许那样跟楚国玩了,而是一直跟在晋国的屁股后面混。可见,那时的中原诸侯对楚国有一种不可理喻的优越感,大概齐国也未能免俗。

反正不管是什么原因,齐国不肯帮楚国的忙,同意了晋国在虎牢筑城的计划。这年冬天,第二次戚之会召开,除了上一次与会的晋、鲁、宋、卫、曹、邾等国之外,齐国也带着滕、薛、小邾等国赶来参加了。在会上,诸侯们一致同意在虎牢筑城,郑国闻讯后害怕了,再也顾不上郑成公的遗命,主动跑来投靠了晋国。

修一座城就降服了一个国家,“城虎牢”可以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了。它之所以能够实现,依靠的完全是晋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晋国实力不济,不要说虎牢城还修得起来修不起来,就算侥幸修起来了,也会随时面临着被郑国攻下的危险。那样,它就不再是威逼郑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只会成为疲耗晋国的负担。所以,相同的举措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没有实力做后盾的任何奇思妙计,包括仁义道德,都只是书呆子的夸夸其谈,统统当不得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