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雨夜思念表弟作诗,最唯美的一句,被林黛玉改过一字更精妙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5-15
公元834年,屡试不中的李商隐,投奔表叔华州刺史崔戎。崔戎待他与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衮一样,多加栽培。表兄弟三人感情甚笃。不久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不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
崔戎去世,李商隐无法继续呆在崔家。公元835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留宿骆姓人家的园亭里,于孤独寂寥中,想起分别不久的表兄弟崔雍、崔衮和故去的表叔,写下一首怀念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不知什么原因夜宿骆姓人家的亭子里。估计也是身在旅途寄人篱下,能有一栖身之所就不错。
古时亭子多是邻水或建在水中,有的也有轩窗,夏天不怕蚊子的话完全可以住人。与《红楼梦》中贾母吃螃蟹的藕香榭,以及描述的史家枕霞阁都类似。
李商隐听闻夜雨敲打枯荷的声音,想念起对自己非常好的表兄弟。当初一家人友爱欢乐,现在自己孑然一身人在旅途,才有了诗中的慨叹。

李商隐一定想不到,一千年后,他的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被一位小说家写进一部在中国文学史影响巨大的小说《红楼梦》中。并且女主角林黛玉还为这句唯美的诗改了一字后,令其流传更加广泛。
(第四十回)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留得枯荷听雨声”,意境十分唯美。符合古代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且极其写实,突出秋夜冷雨中,孤身一人寄人篱下,思念亲人之情。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存绝大多数古抄本原文都是“留得残荷听雨声”。显而易见是曹雪芹有意如此,类似“花气袭人知昼(骤)暖”一样,都修改了一个字。
而林黛玉口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与李商隐的原诗只差一个字,将“枯”改为了“残”字。修改的一字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比原字好,有说不如原字。其实结合林黛玉的一生遭遇,就会发现“残”字比“枯”更贴切林黛玉。是曹雪芹专门为林黛玉所改,且改的极其精妙!
经过林黛玉“修改”,使得喜欢《红楼梦》的人都记得了李商隐的这首怀念表兄弟的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那么,曹雪芹借用这首诗有什么用意呢?当然大有深意,且与林黛玉、贾宝玉直接相关。

一,李商隐投奔表叔崔戎家。林黛玉同样投奔舅舅贾政家。
李商隐与表兄弟崔雍崔衮感情深厚,兄弟情深。林黛玉与表兄贾宝玉同样感情深厚,更产生男女之情,至死不渝。
李商隐被迫离开崔家后,一路上颠沛流离不如意,想念远方的表兄弟。正是暗示林黛玉最终结局是离开贾家,离开贾宝玉。在远方的旅途中思念贾宝玉。对此《题帕三绝·三》有描述。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二,关于林黛玉最终离开贾家,第六十三回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王昭君出塞,影射林黛玉远嫁。
第六十二回林黛玉替贾宝玉作“折足雁”酒令,暗示两人分离。
第七十回《桃花行》是别离诗。《柳絮词》更有“嫁与东风春不管,随尔去,忍淹留”的别离之说。
林黛玉得“芙蓉花签”,又有“病如西子胜三分”,西施是六月荷花神。林黛玉身体不好,孤苦无依,正对应“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荷”意境。
三,林黛玉自比“残荷”而不是原诗的“枯荷”,是因为“残荷”一息尚存,而“枯荷”已经死亡。
第五回香菱的判词是“荷枯藕败”,预示她血竭之症而死,像荷花枯萎一般,也影射林黛玉泪尽而亡。

林黛玉在说“留得残荷听雨声”时,生命没有枯萎不能用“枯荷”。修改为“残荷”,更突出她形单影只,病入膏肓的凄苦境况。
根据潇湘妃子和芙蓉花签的影射,林黛玉最终被迫与贾探春一起二女同嫁异国,前途未卜思念贾宝玉。当时的心情,与李商隐在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所要表达的自身境况一模一样。
所以,曹雪芹留下的很多线索,是要结合原本历史典故,对应到《红楼梦》中故事的。
《红楼梦》中借典写故事非常多。有人说是否有拼盘嫌疑?不敢苟同。她更像一首诗词,引经据典却更引人入胜。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公众号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