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螺旋宝塔且登攀

 昵称25382711 2020-05-15

螺旋宝塔且登攀

                                                ——崔瑞彬老师谈意拳教学
                                                                     作者:晓剑
   

    初识崔瑞彬老师是在一次中日武术交流观摩会上,看过他的发力表演和双人推手,体会到他猛烈坚实的功力,听到内行人由衷的称许,这些都给我以极深刻的印象。
    后来有机会接触多了,能够毫无拘束地攀谈,不自觉牵扯到武术教育的话题,这大约出于职业习惯吧,我在学校教书,知道体育教学不同与课堂授业,武术又有自身的特点,便很想了解崔老师有什么心得体会。
    “武术不是培养打手,是培养拳术家,这是我老师姚宗勋先生常说的话。”他把话一顿,“可拳首先要能打,不会打就不是拳术家。”好!短短几句,把武术中技与艺的关系讲得明澈而清楚。作为一技之长,只要运用得熟练,不悉不能成为一个匠人,即打手。但若想运用神妙,成为一门学术,则必须有更深厚的心性的修养,才有可能融为精深的艺术,即拳术家。只是任何艺术都是以技术为依托,每位大师都要具有巨匠的本领。
    接下来崔老师讲到意拳教学的特点,提到“螺旋宝塔上升式”教学理论,引起我非常的兴趣,再三追问,才知道那是姚宗勋先生教学实践和崔老师切身的经验总结,称得上是弥足珍贵的教学原则。“我是七二年正式随姚先生练拳的,到八四年以前,一直是傻练----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练,并不动脑子去想为什么,全凭着对老师无比的信任,反正是他说的,没错。但偶尔的也生疑惑,我都站到技击桩,能发力,自己觉乎着还挺得劲的呢,怎么又让我站养生桩了?不理解。站过一段时间,姚先生开始给我添新东西,回过头来一看,噢,原来那是给我打基础,说明我身上还有很多感觉没找到,看着是退了一步,但其实是进了一大步。我明白这一层道理是挺不容易的;一个直发拳就练了半年,天天一边打一边我心里起急,怎么还不给我说新东西呀?什么时候算是头儿呀?但我咬牙坚持下来,过后知道,老师有他的道理,你身上没找齐,添东西就等于拿你开涮是害你。从八一年起我辅助姚先生教拳,姚先生开始一点点为我点透,我再用心去琢磨,一下子心胸开朗,明白了。这就像登宝塔一样,一层一层绕圈的上,有时候仿佛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但眼界却高了,直到上到塔顶,就是拳学的最高境界。”
    这是很有味道的比喻,十分贴切。试观中外艺术领域,都存在“回家”现象,如环的往返回复,但每一回合都显示了更高远广阔的意境,即高层次的回归。崔老师能在武术教学中自觉领悟并运用这一法则,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这是轮到我这个内行人对他由衷的称许了。
    在意拳教学史上,有一点是常人未多注意的,即王芗斋老人与姚宗勋先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不同。王老是禅宗喝悟式的,他喜欢通过一个动作、一句简明的话,“点醒梦中人”,你不明白,就放过去了。姚先生则是儒家讲学式的,按照程序循循善诱,易于常人接受。所以在四十年代,王老弟子常是先由姚先生代师授艺,后由王老指点关键。因此姚先生的教学实践经过他毕生的努力,达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使武术教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在这一点上崔老师继承了姚先生的衣钵,且又有创新。且不说他在七十年代初带领工厂的同事们练拳,八十年代初辅佐姚先生在市体委组织集训,至九十年代初广收门徒辛勤栽培,积累下丰富的教学经验,只谈他对自身学习方法的分析。崔老师这样说:“姚先生当年对我讲,王老一上手就让他们体会混元争力,哪能体会得到呀!姚先生觉得他比师兄弟们理解得慢,怎么办?他就偷偷地拆开来一个劲一个劲地找,先前、后,再上、下,单劲找齐了,再前后上下,最后前后上下左右,成为六面,合起来成为混元劲,结果还是他得劲最快。我想,以姚先生那样绝顶聪慧,尚且如此,我就更差了,怎么办?就得更多添几个方法。仿佛上楼,别人用三层梯子,我用五层。现在教学的时候就用上了,同是一个桩,别人都出效果,单他没感觉,我就单让他加练一个过程,别人还以为是什么秘传呢,其实是为他补课。”这便是崔老师的“每层台阶”教学法。
    应《武魂》之邀,崔瑞彬老师即将举办意拳函授班,特意找到我征询意见。我说以您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课方法,如此明白深刻,一一落实在文字,便足给后人留下了渡江的筏子、登塔的梯子,还有什么可说,诚心祝愿圆满成功就是了。崔老师却仍在沉思:“------我还要琢磨,咱得让人领会到真实的东西才对得起人呀。”这是崔老师的心。教师的心,最宝贵!

 

螺旋宝塔且登攀

螺旋宝塔且登攀
    后记:这是我的已故旧友殷健(晓剑)为武魂杂志写的一篇专稿。1994年下半年,师父准备举办函授班时,邀请了武魂杂志的几位老朋友上家一聚,商量开班的事情,因为在1991年的时候,师父就与武魂携手举办过两期全国的意拳培训班,非常成功,但考虑到还有更多的意拳爱好者没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参加,所以,这次他们很想让老师能够举办一个长期合作的函授班,故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席间对如何开展教学进行广泛的探讨,我也在其中,几位都是这方面的行家,殷健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一直在从事教学工作,经验很丰富,加之又爱好武术,师承名家,吴式太极甚有功底,对武术理论与实践均颇有见地,这也是他在与师父交流意见后的感想,思之而成文。十数年,弹指一瞬间,今日回头再看,似又有了几分新意,庆幸当初自己真的是听师父的话,没有自作聪明,所以,也没有自寻烦恼,转贴此文,感恩师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