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谥号』文正:宋朝谥号“文正”的9大臣[宋]

 白衣钱子 2020-05-15

文臣逝世获谥文正,那是最高殊荣。亦是梦寐以求却又求之不得。

唐之前并没有给文配置准确的配合字,唐以文贞为最高,而确定将文正作为最高谥号正是在宋朝,北宋仁宗赵祯之前最高谥号是文贞,因避讳,司马光提议后确定文正,并被后世延用。

笔者前两天给大家介绍了明清两朝得此荣耀的当朝大臣,今天再带大家认识一下两宋一朝得赐文正的九位名臣名士(排名按历史顺序)。

李昉(925年-996年)字明远,今河北饶阳县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时相当于副相),平章事(时等同于宰执),以特进,司空(为高管加衔,无实权,但有至高荣誉)致仕。为人宽厚温和,不计旧恶,为官小心谨慎,克勤克慎,文成高于政就。太宗赵光义评价他:可谓善人君子矣。逝世赠司徒,谥号文正(初谥文贞,后避讳改文正)。

王旦(957年-1017年)字子明,今山东人。北宋名相,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参知政事,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等同于丞相),太尉。为人深沉有德、谦恭平易,为相十二载,真宗视为肱骨。去世后真宗罢朝三日,诏令京城十日不得举乐。亲朋子侄十余人皆授官职,丧葬期满后又各加官一级。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初谥文贞,后避讳改文正)。故后世称为王文正,宋仁宗为其碑首题字为“全德老人”。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连中三元,状元宰相,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沂国公。两次拜相,两次被罢,一因得罪刘太后,一因未免与同僚争执,自己请辞。为人忠厚直言,为官敢于当机立断,不趋炎附势。逝世后赠侍中,谥号文正。仁宗为其碑首篆文:“旌贤之碑”。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今河北正定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修捍海渠,治水患,改革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科举等,史称“庆历新政”,使各领域焕然一新。却因直谏和改革受挫屡次被贬,后被贬上任途中去世。文政两方面皆贡献卓著。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世奉为楷模,影响深远。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时为首相,丞相之首)。为人温良恭谦,刚正不阿。为政倾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外交以绥靖政策为主。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成为后世经典。逝世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黄中庸(1030年-1110年)字长行,今福建莆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侍中兼枢密院副使(时等同于宰相),加光禄大夫(荣誉官职)。为人生活简朴,反对奢靡。从政建议广开言路,并对王安石新法中的弊端屡次指责,而被多次降官。后又因和蔡京一党交恶而被排挤。文学大家。逝世赠侍中,谥号文正

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今福建莆田人。蔡京之弟,王安石女婿,书法家。官至尚书左丞(同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知枢密院事(时枢密院为军事机构,此官职就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开府仪同三司(可自己开府议事享三司待遇)。因主张多与其兄蔡京不同,受蔡京诋毁。书法大家。逝世赠太傅,谥号文正

郑居中(1059年-1123年)字达夫,今河南开封人。官至知枢密院事,太宰,封崇国公宿国公、燕国公。为官场左右逢迎之人,以讨巧得宠信。先助蔡京,后又处处与蔡京作对。卒追封华原郡王,赠太师,谥号文正

蔡沈(1167年-1230年)字仲默,福建人。南宋学者,理学家,未从政。以儒士身份获谥文正宋朝只此一人。师从理学大家朱熹,为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为《尚书》作注,撰《书集传》为元代以后科举考试必用。因著书有功,南宋理宗追赠太子少师,次年再赠太子太师,永国公,谥号文。元朝追赠建国公,明成化年又赠崇安伯,嘉靖年诏蔡沈入圣祠,清康熙帝御书赐蔡沈《学阐图畴》金匾。

因宋朝官职称呼及职权属性变化频繁,笔者所注皆为当朝。且宰相在不同年间,不同职称下又分首相、次相、副相、宰执等。

经赵一谈,揣断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