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中刀》水上版的公路之旅 引发内心世界失调

 蔡叔刚 2020-05-15

dean5 发布于: 2012-03-30 00:09

《水中刀》上《时代》封面

《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1962)是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第一部长片,但已具备了他的风格特征的雏形:角色数量极尽化简,悬疑氛围弥漫不已,幽闭的活动场景,讲述阴暗面心理的兴趣、有闲阶层的文学感、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水中刀》的绝大部分篇幅流转着漫不经心、懒散、闲适的味道,观众随着主人公张帆、拉纤、日晒雨淋、风大风静、野餐、游戏。不断有新的小事发生,故事在一点点展开,情节在一点点前进,主题的性质在一点点改变,而戏剧张力那根弦也在一点点拧紧。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罗曼·波兰斯基走向电影艺术殿堂的标志与其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的宣言。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波兰裔导演,灾难深重的祖国给了他难以弥合的创伤,他的影片中感伤、自怜的气息浓郁。从《水中刀》到《苦月亮/锁匙孔的爱Bitter Moon》(1992),他都在雾气迷蒙的峡谷中徜徉。的确,他看到了问题,感受到了痛苦,但一种趋近于病态的心理,却使他迷醉在这种痛苦中。诚然,电影在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看来,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利器,然而,那毕竟是一把刀,只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正如他的处女作片名《水中刀》一样,将刀锋浸在了水中。“刀在树林中很派得上用场,可以到水中,刀就没什么用处了。”罗曼·波兰斯基用个人的感伤将刀锋裹住,使其折射出的问题和痛苦都蒙上了一层温柔的水气——美丽,却无关痛痒。痛苦,是他波兰斯基的痛苦,他不愿和人分享。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与其说是作为商品或作为艺术品,莫若说是他的私人札记。他是一柄在海水中寂寞自赏的古玩刀。

《水中刀》英皇版DVD封套

影片非常明显地把大学生的防身刀和如水般的现实做了诗意的比喻,是一次关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水上版的公路之旅,准备充分的利刃(对未来的想象),在水(现实的环境)中成了毫无用处的多余物,而成熟的中年人(中产阶级)又成了年轻人未来的可能的写照,一如黄舒骏唱的“多少意兴勃勃的少年,迷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口口声声要做英雄圣贤,最终却变成魔鬼"。

全片发生在一个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24小时里,构图异常精美,对白极少,而热辣辣的午后阳光下,欲望和对未来的渴求都在仅三个角色(两男一女)裸露的肌肤中显得格外清晰,《水中刀》以一般青年导演罕见的冷静姿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值得每个即将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细细品味。

一部基调灰暗低沉的艺术电影,片中布满思辩和隐喻。其最核心的线索是漂浮不定的人生与航行的类比,在水中,一切都漂浮不定,航船、命运、情绪、道德、家庭、利刃、经验、力量、天气,没有稳固可以依靠的东西,这就是罗曼·波兰斯基对世界的看法。

然而与罗曼·波兰斯基后期作品风格迥异的是他那部骇世之作的《水中刀》,虽然影片依然弥漫着一种对世界对生活的悲观色调,虽然影片迎合了他后来作品的阴沉基调,但那种平静下的深刻和冷静的旁观无疑让后期的作品失掉了艺术的朴实和纯真。特别是1968年妻子被意外残杀后,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通通掉入悲观、无助和绝望的境地。《水中刀》是一部相对纯洁的电影,不过它让观众在观影中,在时而静寂时而躁动的纠葛中陷入了对未知世界的逃离和恐惧。罗曼·波兰斯基曾经在他的两部短片(《Morderstwo》和《Rozbijemy Zabawe》)中表达过这种激烈,也曾在58年的另一部短片《两个男人和衣柜Dwaj Ludzie Z Szafa》中表达过这种内敛。然而在《水中刀》中他表达的感情远比前者内敛,比后者丰富。

《水中刀》以车窗上树杈影影绰绰的倒影和模糊不清的人面开始,预示了在纷繁紊乱的世界中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矛盾,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未知的迷与惘然的惑吧。人到不惑之年总有些失落总有些未了的隔阂,这种失落和隔阂在一对中年夫妇眼神和举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和的对话暗藏针锋相对的冲突。导演并没有让我们过多的忍受这种冲突,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出现打散了空气中弥撒的不合。然而他的介入并没有缓解其中的不合,言谈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厌倦昭示了影片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人物的宿命。或许他们只能在些许的间歇得到一丝的慰藉,这种慰藉短的让人窒息。

《水中刀》日本版DVD封套

小伙子并不富裕,他上车后就曾经表达对“气派”的轿车的钦慕和嫉妒。他和夫妇两个分别处在两个不同的阶级,他一方面讨厌夫妇俩貌合神离的精神状态,一方面向往这种安逸的生活,内心的冲突在夫妇俩邀请他一起出海航行的时候表现了出来。但是小伙子对未来的迷茫就如同高耸的桅杆,似乎要冲破天际的幽远。也许是对未知的好奇,也许是男人本身欲望的渴求,男孩做出了一个陌生的选择,透彻着若隐若离的暧昧和逃避自卑的迷乱。三个人的身影被淡色的海水忽然抹上了一缕暗色调,这也预示了未来人物角色的转换和内心世界的失调。

《水中刀》阿根廷版电影海报

影片自此开始的非主观视角摄影给了观众偷窥的快感,摄影机置于低于人物肩部的位置,诱发了观众探求未知的欲望,一览无余的窥视生活的一切。这种关注女性的独特视角接近于青年的视角,同时也撩人心扉的转换了观众和青年的视角。于是,在随后的镜头语言中我们会习惯的看到女人在镜头中穿梭、游走。这种注视当然不仅存在于男孩和观众之间,女人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也会偷瞄男孩,这种挑拨的眼神在男孩看来是传达欣赏的暗语,远比媚俗的秋波来得单纯和闪烁其辞。

《水中刀》波兰版电影海报

缰绳也许是影片的一个关键词,正面理解能想到的释义有牵引和控制。这个寓意也被波兰斯基顺手得借鉴了去。男人掌握着航船的缰绳,同时他也牵引着三个人的方向、控制着故事的进程。他把缰绳借给男孩,弄得一塌糊涂后表现出丈夫和青年两个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同时也暗示了男孩孱弱的地位。男孩第二个要征服的是那个曾经让他迷惑的桅杆,从他爬上桅杆顶后,嘲虐的口吻拒绝午餐开始,男孩的绝地反击开始了。女人期盼的瞭望和帮助他丢掉手中滚烫的锅已经蕴含了男人和青年的地位开始走向一种均衡,这种均衡是让男人恐惧的。
  
征服海洋和征服女人自古以来都是男性征服世界不变的手段和方法,男人和青年在以不同的方法追逐着。扔划桨和帆船搁浅是在两者博弈过程中互有胜负的结果,虽然这种博弈过程中女人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毫无疑问,女人已经无法自己的投入了天平的一方,为这种博弈结果添上了非轻非重的砝码。虽然青年还不能独立掌舵,但他还是擅自尝试了一次。

雨中,帆船躲入芦苇丛中避雨,青年已经开始不自觉地窥视全身赤裸的女人。他地位的转变和恐惧的转淡都让这种行为并不那么的突兀,一切发展都在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青年的圈套。在船舱中,三个人玩棍棒的游戏,赌注分别是女人的高跟鞋和青年的皮带,我们不能肤浅的把这些理解为男女之间的定情物,高跟鞋和皮带的“互赠”所隐喻的关系暧昧不清,它其实是在表征权力的移位和人物角色的错位。
  
此时,女人和青年已经可以谈笑风生了。
  
本片的精髓其实并不是那把刀。从最初青年拿出这把刀开始,刀的存在就被赋予不寻常的角色,但它的含义仅仅局限在符号。

《水中刀》DVD封套

男人于青年之间的矛盾爆发是在男人挑衅般的把刀扔进海中开始,其后的发展出乎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清晨起来,男人终于因嫉妒坠入了青年的圈套:青年被丈夫打到了水里后就势藏到了水面一个浮标后面。夫妇俩为这次打斗产生争吵,丈夫被妻子用激将法激怒下水寻找青年。随后,青年回到船上,但那时丈夫已经游远了。

短暂而虚伪的人生讨论之后,青年和妻子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之后,肉欲便冲破理性的囚笼。“在水中刀”这个命题在此刻才豁然开朗,坠入海水中的刀其实仅仅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刀是伴随女人背叛而完成的。偷情,这个敏感的字眼在影片中顺水推舟的发生了。

虽然女人在结尾颇有悔改的承认了这一切,然而男人的虚伪使他对女人所说的话产生了狐疑。这种狐疑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丈夫与妻子之间的隔阂、人物关系的挑虐性以及自大的男子主义使他不可能承认这种背叛,另外一个含义就是男人为了逃避去警察局投案的责任宁愿从表面上承认这种背叛的存在性。这种自相矛盾的心里矛盾让他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停滞了,影片也伴随着爵士乐浓厚的韵味结束。也许,我们还不知丈夫会何去何从?但这种自欺欺人的双面性(人物承受欺骗自己和被欺骗的双重地位)以及“水中刀”绵绵锋刃割裂出来的现实与理想的苦涩将会给我们留下耐人寻味的噱头。

《水中刀》西班牙版电影海报

《水中刀》的妙处在于,它始终在极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触发尖锐的冲突矛盾,然后又以克制和冷静来处理这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变化和力量抗衡。在三人的两两关系组中,对抗是最基本的戏剧点,然后基于这个爆发力源,再次赋予它暧昧和混沌。妻子和丈夫关系的不稳定性就是很好的例证。在他们细微对抗的瞬间,又混杂着往日的情愫,昔日的温存。男人和青年之间在年龄上心态上的比照也可以映射“对抗”这一命题。“渴望”则对应着附加在表层冲突上的含糊性。在这样的暧昧不清当中,角色之间现在以及将来的关系诠释会得到最大空间的延伸,而这种多重解读的心理描绘通过镜头语言的组装,更加突现了一个电影的容量。成功剧作的摄人心魄之处,正在于电影作者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探索和讨论。

《水中刀》并没有对任何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影片中的三个人物分别承担着各样的责任。对于责任与责任之间的矛盾纠葛罗曼·波兰斯基并没有直接的判定,他将这把尺度交给了观众,而自己躲在镜头后面冷峻的审视世界。他的冷静和敏锐不会因为平淡而失去光芒,而会在经过岁月的考证和阅历的识别后脱颖而出。
  
也许罗曼·波兰斯基在此以后的电影都没能再次构造这样一个平淡故事的电影,但这种建立出人物戏剧冲突张力的手法,这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曝露人性阴暗面的方式仍然惟妙惟肖的保留和传承了下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波兰斯基在艺术领悟方面的造诣和灵感。

《水中刀》DVD封套

另外值得说的一点是本片比比皆是的隐喻让影片更加值得深层次的回味和探索。哲理化和意念性控制影片脉络和节奏也造就了他后期作品晦涩难懂的艺术基调。哲学思辨与心理分析从此在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主轴心,继续触碰着人类的心理防线,在人类在探究人性这个命题过程中提供了持久的借鉴和影响。

幕后花絮

*《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1962)的剧本初稿未被波兰文化部审查通过,直到1962年重改才得以投拍。在现场,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放弃了自己原来拍摄影片喜欢用分镜头本的方式,改而自由发挥。男主角本来让编剧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扮演,但罗曼·波兰斯基觉得他演得太糟糕了,不得不找了个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新人替代,为了接近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形象,还专门让演员染了金发。

*女主角则是毫无表演经验的女孩,是罗曼·波兰斯基在游泳池边找来的,因为有经验的女演员都不愿意和罗曼·波兰斯基这个新导演合作。罗曼·波兰斯基说这部电影全部用手提摄影,但都力求机位稳定,他自己特别受不了现在的Dogme 95的电影,彷佛摄影师得了帕金森症一样,永远在晃动。

《水中刀》美国版DVD封套

*影片的审查也是一波三折,当时在波兰评价极低,但却在全世界大受欢迎,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终败在了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名作《八部半8?》(1963)手下)。

*《水中刀》获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FIPRESCI奖以及金狮奖提名;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获1964英国学院奖BAFTA电影奖最佳电影。

《水中刀》德国版电影海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