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园极则网师园

 苏迷 2020-05-15
《姑苏晚报》
2020-04-27 

  洛雪

  唐、宋之后,文人建造园林之风日甚,基于他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选择性地将自然景致移植园中,形成文人园林的时尚追求。数量可观的为官文人,往往在官场政治激战沉浮中,至精疲力竭,幸能在园林的林泉山水中寻得精神寄托和慰藉,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想、抱负、追索、秉性、情操,以文化为溶剂,悉数融进园景,以此荡涤余生的惆怅和焦虑,善终于世。著名的小园极则(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语)网师园就是这样一座富有历史背景的园林。

  网师园的前身是万卷堂,始建于南宋淳熙初年,园主史正志,生于公元1119年,祖籍丹阳,年逾而立方登进士第,官至吏部侍郎。为官初年,正值金兵与当朝隔江南北对峙,其时,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等已殁。明智的史正志知道战事当前,充电”乃当务之急,遂悉心“博览兵书,研究历史经典战例,深得高宗青睐。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词人辛弃疾还专门填词以示敬佩。史正志曾扈从南宋皇帝自杭州出发,一路巡视至健康(今南京),苏州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有人认为史正志面对南侵金兵,表现出贪生怕死的懦弱本性。其实不然,与主战派虞允文过从甚密的他只是在熟读兵书的基础上,冷静分析敌情,主张以守为攻。孝宗即位后,他依然坚持守住江淮的观点,不贸然挺进。遗憾的是孝宗因连续小胜,错估敌情,轻举妄动,反连遭大败。一些居心不良的同僚宿怨未泯,趁隙联名举谏,史正志终遭罢黜。抑郁难平之下,他选择了苏州,以150万缗巨资,择地建园,因自觉藏书极丰,取名万卷堂,自号渔隐。园初建成,冤屈积胸的史正志心绪难宁,亲手种下两棵古柏,一棵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寿终正寝。东首一棵尚存,却已岌岌可危,算来已有八百余年“高寿”。古柏沧桑青翠,褐皮似铁甲,寄托着史正志忠于当朝、切盼报国却难获共鸣的拳拳之心。

  令人感慨的是彩霞池更是寓寄着史正志的纠结之心与忠贞之情。略成方形的水池,引静桥东南面有涓涓濎濙,峭壁垂立,源头无限;彩霞池西北面是半潭死水,冷漠无光。这不正是一架当年大宋与金兵南北对峙的战局沙盘?史正志退隐苏城,心里仍牵挂着国事战事,忧国之心,可见一斑。同样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槃涧”摩崖刻字,代表着史正志愁肠百结、耿耿于怀的纠结之心。

  史正志是由文官任武职,他是武将,更是文人。当年的万卷堂大约在现在五峰书屋的位置,史正志除了寄情园景、感叹人生之外,还在书屋里著书立说,写成了《乾道建康志》《史氏菊谱》等颇具价值的著作。在他60岁时,带着很大的成就感,或许也多少带着点遗憾,离开了人世。但仅就园林而言,就足引以为自豪,因为曾有海外人士斥巨资欲购此园,当然被坚拒。

  将万卷堂改称为网师园是在清朝乾隆中期,宋宗元所为。宋宗元生于1710年,是苏州本地人,28岁中举,始入仕途,先后任直隶成安、良乡知县、光禄寺少卿。辞官后退隐故乡,买下万卷堂遗址,再作规划,重建新园,顺应渔隐之意,加之附近有巷名王思等诸多因素,将园改称网师园。作为名闻一时的文人,他一生苦苦追求的是理学涵盖的君子之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穿人生。

  彩霞池北侧的集虚斋,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适合静处反省,思索和选择道德取向。五峰书屋是藏书读书的地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所言,园主对此显然奉为圭臬。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这副简短而意深的对联一定为大家熟知。它就在网师园的濯缨水阁里,字体是大智若愚的郑板桥体,短短八个字,包含四个著名典故,内容是激励人们发奋勤学、情怀忧国忧民、志向心怀天下、处世光明磊落。

  万卷堂前的砖雕门楼,为宋宗元建园时所筑,高约6米,宽3米有余,纵厚1米,整幢门楼十分精致美观。雕刻的内容,有鼎力治国、为民造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典故。不说其艺术价值,仅就思想内涵而言,举例东、西兜肚上所刻的内容,便可略见一斑。东面为“周文王访贤”,周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太公以大贤闻世,寓意大德大贤;西面雕刻内容是“郭子仪上寿”,郭子仪是唐朝大将军,骁勇善战,平定“安史之乱”建奇功,郭子仪死后,皇帝所赐墓制规格很高。他与他的家族所代表的风范无疑是精忠报国、献身朝廷。

  由此可见,诸如网师园等古典园林,它们不仅是消闲致逸的花园,更是有思想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称之瑰宝当之无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