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成为时代的光 盛泽中学 张璐璇 华夏悠悠五千载岁月中,涌现出了不少推动时代发展的有志之士。其中,青年是中流砥柱。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被迫打开国门,曾经的天朝上国沦落为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人民饱受摧残凌辱。从那以后,许许多多的知识青年踏上了救亡图存之路。前有林则徐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有青年海归投身中华复兴之伟业。因此,在我看来,青年力量是当今时代的一束光。 林则徐有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究其根本,留学的知识青年毅然选择回国无非是爱国心的驱动。青年时期的鲁迅远赴日本学医,但在种种因素下发现,医人不如医国。于是他便弃医从文,归国后用文字挥洒革命热血。“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便是鲁迅对青年寄予的崇高希望。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程开甲院士年轻时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倾注全部心血和才智,最终赢得“于无声处起惊雷”。在先辈的呼喊声中,我们胸腔中跳动的是爱国不止的心! 当然,想要报效祖国光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能抵挡压力的坚韧必不可少。邓小平为了拓宽视野,在法国勤工俭学,受到外国人鄙视和恶意的侮辱。可他没有放弃,只是为了学有所成报效祖国。1949年,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听到了激动人心的喜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位在火箭研发领域处主导地位的专家决定放弃一切回到祖国。然而钱学森受到了美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可他依然不放弃,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面对千钧重压,我们担起责任的肩膀更加坚定! 祖国用她坚强的臂弯做青年的避风港,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莫要被功利迷住了双眼去做不耻之事,让祖国蒙羞。 在新时代,我们青年人迈上了新的征程,是时候接下先辈们的火炬继续传递下去。求学路上的青年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希望全体青年秉持着一颗生生不息的中国心,不断努力奋斗。 (指导老师:黄军) 2020-05-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