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阳古城文昌庙五龙桥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5-16

名家题字

       张志和,古典文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赵子牧,别署剑龙、阿龙,字贤丁,号小闲斋主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东方书法艺术研修院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湖南石鼓书画院院士等。

       唐卓, 原名唐金永,祖籍南阳。诗人、辞赋家、书画家。现任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化部文化信息协会专家顾问,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姚海天,中国青年出版社原编审,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姚雪垠丛书》主编。

       胡小舟,又名胡红伟,字孤舟,许昌籍居北京。现为中华书画名家协会会员副主席,中华书画名家特艺研究院秘书长,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被誉为空心一笔,中国书坛六大怪杰之一。

朝阳古城文昌庙五龙桥

文/笑熬浆糊


 位于邓州市东南部25公里处的小杨营镇,刁河穿乡而过,在这一段的刁河北岸,有一座颇有点名气的村庄——文昌村。
千百年来,弯弯绕绕的刁河水从文昌村南边不停息地哗哗流过,它润泽着一方土地,滋养着一方百姓,在久远的过去,远祖们就在这片沃土上,筚路蓝缕,刨土垦荒,繁衍生息。
 文昌村,位于邓州市小杨营镇南四公里,刁河北岸,古名“前营”,再改为“岳大桥村”,后为现名。据碑载,明洪武年间,宋姓由山西迁此,因近有文昌庙,故得此名。据说过去该村村民有踩高跷、撑旱船等民间娱乐活动,沿河有汉朝阳城遗址、明代五龙桥。
一、朝阳城
(图片来自资料)
《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有朝阳县,县在朝水之阳故名朝阳。”朝水即今刁河。《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在县西朝水之阳,亦名朝城,俗呼刁城。”   在历代的“机构改革”中,分分合合,撤撤并并,县域地盘也许经常发生变化,不过,据相关史料记载,文昌村这一带正是汉朝阳城遗址所在地,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图片来自资料)
 据《邓州市地名志》记载,“今之邓州市小杨营南4公里,刁河北岸有文昌村文昌庙,沿河有汉代朝阳城遗址和明代的五龙桥。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华寄为朝阳侯,置侯国于此。”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国除置县,属南阳郡。
王莽新朝时,改朝阳县为“厉信县”,汉光武即位又复名朝阳县。
西晋太康中属义阳郡,南朝宋改属顺阳郡,后改属新野郡,南朝宋大明元年 (457) 废。
朝阳朝阳,一个“阳'字,表明朝阳县城遗址应在刁河以北,据诸多资料显示,文昌村作为朝阳城主要遗址地,城址范围北至皇泰寺、南临刁河、东至张渠、西至后营,城东南隅还有文昌阁
 朝阳县,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起,历两汉、三国、两晋至南朝宋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共657年,先后为朝阳侯邑,朝阳县治。现在遗址面积大约一平方公里,汉代砖瓦俯拾皆是,出土有大量陶器、五铢钱等。
 说起历史上的朝阳古城,就绕不开朝阳城南的朝水,即今天的刁河——
 刁河,古时又名朝水。朝、刁音近,大概因其水势迅险、泛滥无定、习性刁钻之特点,才获“刁”之名。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吴少诚疏浚,称刁沟,北宋称刁涧,《大明一统志》始称刁水,明代以后称为刁河。
 刁河,总长度一百三十多公里,一遇暴雨,河水便四溢成灾,历来就有“铜底铁帮老刁河”之称,说的是它有故意放刁作恶之意。
 刁河,发源于内乡县桃溪镇(原西庙岗乡)滚子岭,《水经注》载,“水出西北赤石山。 经两汉、南北朝时之冠军县、穰县、朝阳县,东南注入淯水(白河)”,说的是刁河流经今内乡县、淅川县、邓州市、新野县四县市,在新野县新甸铺镇刁河堂村与白河相汇。
 汉初为了保障江山的稳固,仿照秦的制度,也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将四方领土分给刘姓的王爷或者功臣们,朝阳侯国(后国除置县)也就应时而生,朝阳古城大概就是在那时建成的。
 当年朝阳城长官们上班的衙门官署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长官们也早已卸下了繁重的历史职责,今天行走在朝阳城旧址上,望着流淌着的刁河水,只能想象着那些飘散了的一个个模糊影像。

 想必那时候,朝阳城旁的朝水定是岸柳水船,热闹非凡;

 想必那时候,街上巷子里,开茶馆的、理发的、打铁的、买酒的,来往着做各种生意的,必定也繁盛无比;
 想必那时候,沿街古建筑鳞次栉比,大堂官府肯定也相当地有气势;
······
 在朝阳城建设的年代,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加之后来朝代更迭,战乱匪祸,很难留下什么有价值的遗物,何况时隔2200多年以上,除了一些残砖烂瓦,无非就是一些被埋藏的少量石块石条,至于那些建筑木头恐怕早就化为泥灰散入自然了,如今从地面上难以见到朝阳故址当年的生活遗迹了。
 朝阳县、朝阳城已成历史,古城遗址内昔日的繁华,早被成排的民居和大片的耕地所替代,那不知模样的城墙、城楼、城门也荡然无存。
 一切似乎完全灭失在风中,融化入大地里,可坍塌了的仅是那古建筑,昔日的风光,难道真的一去无觅处?如今旧城古衙旁的朝水依然静静地向东流,此地依然留下有朝阳城的传说,有刁河上五龙桥的雄姿,有文昌庙的香火······
二、文昌庙
中国向来重视教育,孔庙之外,文昌庙(阁)也是到处都有的,朝阳城在这方面自然也不会落下,于是城东南出现一座香火旺盛的文昌庙就在情理之中了。据传说,当年的文昌庙气势轩昂,屋檐翘角,雕龙刻凤,结构建造精致。
(图片来自资料)
据《明史·礼 志四》记载,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唐朝越隽(现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人氏,后来迁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县),原是梓潼当地一个从狩猎转为农耕的强大部落首领,因广宣道教教义,劝人向善,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并于碑上刻“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
 当年唐玄宗、僖宗西逃到四川时,曾利用民间这种信仰,封梓潼神为左丞相、济顺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在历代受封中,到这个封号中才第一次出现文昌二字,就自然地和凡间文昌星信仰结合起来了,从此一个蛮荒时代的部落首领终于演化成了主宰地方文运与学子前程的文昌帝君,由于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也从一个地方神而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而为一。
(图片来自资料)
  南宋间,有道士假借文昌帝君之名,作了《文昌帝君阴骘文》,那实际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劝善书,《阴骘文》中“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的自述,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复杂的形象,他明显有道家的影子,有佛家的情怀,也有儒家的修为,淳朴善良的百姓也管不了那些,只要能朴素地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行了。
 中国几千年兴文重教的传统,为读书求知定下了不同的追求目标,不论是“格物致知”“明心见性”,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要想使或大或小的人文理想得以实现,就必先得在自下而上的考试中出人头地。事实上无数人穷其一生也很难取得功名,人在困顿迷茫的情境下,会转而寄望于超自然的神力。梓潼的张亚子由人而神的成功,似乎与凡人更接近一点,于是梓潼神、文昌帝君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崇拜。
 据传,在文昌村的文昌庙里焚香许愿,没有不灵验的。每月初一、十五时,村民们就会携儿带女前来顶礼膜拜,奉上鲜花、水果、点心等供品,以保佑子女们学业有成。也有供上“葱”(聪明)、“芹菜”(勤奋好学)等的,这倒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撇开文昌帝君的护佑不说,这种敬拜倒能给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聪明也需勤奋好学,那才是考取功名的不二之法,才是金榜题名的真谛所在。
 岁月悠悠,尽管文昌村有文昌庙保护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郎,但在“文革”后,文昌庙被毁于一旦,神像被搬走,楼阁被拆除。曾几何时,文昌庙残垣旧址只是落寞地剩下断壁颓垣,杂草丛生,孤独而静寂地躲在文昌村的一隅,让人唏嘘并追忆着它那香火升腾的岁月……上世纪九十年代,文昌村民们又兴建一座规模较小的文昌庙,直到前几年,才建成目前的新文昌庙。
 在与文昌村内老人交谈时,聊到了关于“文曲”与“文昌”的有趣话题,文曲与文昌同样是聪明才智的象征,也许本没啥区别,不过老人认为,文昌主阳,偏重于刀笔功名、典章制度、文帖契据方面;文曲主阴,则偏重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实际在众生信仰中,恐怕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对待。
 文昌村,也许因村名的原因,也许是历史的传统,一直以来尊师重教的美好传统蔚然成风。过去村里自费请来先生办私塾学堂,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们还争先恐后捐资建学,家家户户都将自家孩子送去读书,处处可听朗朗书声。从过去到现在,文昌村走出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在各行各业挥洒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后来也有人 为这一现象写道:“举头三尺有文昌,护佑我村读书郎;男女共读圣贤书,世世代代中金榜。”
 如今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一百多年,但普通人主要还是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目前普及的教育带来更多的考试,考试的成功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考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面对道教众神殿中其他神灵,如果说拜这个神可以白日飞升,拜那个神可以长生不老,那么面对着更多迫切现实苦闷的普通百姓看来,那些飞天长生之术,似乎太玄太远,落实起来也非说说那么容易,而主管文运升学的文昌帝君的所司所管,似乎更接地气,更有民意,也正是人们心所向往的,自然就得到了更多的叩拜。
三、岳大桥
文昌村南边刁河上的这座古石桥到底建于哪年哪月,一问当地人,都能清楚地告诉你,那是明代所建。如今,踏上历史悠久的文昌村古石桥,抚摸着岁月在桥身刻下的沧桑印痕,不由得让人慢慢追忆着它留下的传说。
《邓州市地名志》中记载,这座名叫五龙桥的古石桥,人们也称它叫岳大桥,是明代御史岳天祐(佑)倡议所建,始建时有五孔,每孔上镶嵌一龙,又称五龙桥。清乾隆年间和民国初年先后重建,改为十一孔拱桥,并加以引桥。桥长五十米,宽五米,高三米,石条砌成。现在五龙仅存两龙,桥北有石碑一通,额刻“大明宛城古穰”,下刻有“岳氏创建五龙桥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岳氏创建五龙桥”的过程,也是有一段插曲的——
 在文昌村东南三里左右有一个村庄叫岳营,据岳营家谱载:“北宋崇宁二年,洪水大发,有汤阴岳姓迁上屯头(南阳北),旋,迁此。” 也就是这个小村,明代万历年间,出了一个大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顺天巡抚岳天祐(佑),人称“岳御史”。
 岳御史有两个闺女,小女嫁在东边新野县城,大女儿嫁在文昌庙村北边的桑庄古镇拐子渠村王家。据说大女儿出嫁后,三天回娘门时,恰遇刁河洪水暴涨,眼睁睁地延误了良辰。当时从桑庄古镇到岳营只有一条大道,中间必经文昌庙村,可是横亘中间的刁河水每每泛滥成灾,多少次大女儿想回娘家的脚步,都被那奔腾的刁水阻拦,女儿也只好无奈地叹气返回。虽说“隔山隔水不隔心”,但岳御史善良的女儿总想着能够当面向父母尽孝。
 一次,大女儿回到了娘家,和母亲说起回来一趟的涉水之难时,连连叹气,不禁哀伤啜泣。岳天祐(佑)听闻后,不仅被女儿的孝心所感,更是想到了一河两岸老百姓年年月月的出行之苦,立马决定跨河架桥。于是说干就干,岳御史赴京上奏,朝廷恩准拨款建桥。岳天祐(佑)也带头拿出家中积蓄,同时到同乡家境殷实的人家去劝捐。万历三十一年,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一座长约十五丈,宽约丈五,高约九尺的青石板五孔大桥终于建成了。
 桥面、桥墩、桥底皆由条石垒砌,条石间未凿榫卯,仅用一点特殊的粘接物,主要依靠所凿条纹摩擦和自身重量加以稳固。在缺少机械的古时,人们硬是将笨重的条石,规规矩矩地叠放垒砌起来,不得不让后人为之赞叹。
因有万历帝的恩准,在桥身西侧,原本五个桥孔的上方各雄踞一个龙头,迎着刁河上游的方向,龙尾则在对应的桥身另一侧,即正对着河水下游一端,高高翘起。据说当时桥面护栏顶端还雕刻有十二生肖的造型,目前仅残留有两条龙的身影,那也是几经损毁后,人们再整修时尽量按原位置安上去的。
 你看那矫健雄壮的二龙,似乎腾云驾雾,飘拂着龙髯昂首欲出,又好像振须摆尾仰天长啸,呼呼地要把那恣肆的河水吞吐摆平。那厚重的青石、那匀称的桥孔、那雕刻精致的龙饰,透过明快的线条,在粗犷中显现着细腻,使得平平常常的一座桥梁,脱离了最基本的简单实用,而走向一种文化艺术的表达。
 再说当初岳御史决定建桥时,没有想到乡亲们那么热情和无私,竟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朴素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里化为横跨刁河两岸的青石板桥。
 明万历三十一年石桥建好后,人们看着威严的五龙,相信有了它们的镇守,河水任凭再刁也要被驯服了,一来二去人们就把“五龙桥”的名字传开了。虽说当初建桥时,人人出资出力,还流传有争相捐资的“岳一石,宋八斗,王家送来了两箩头”的形象描绘, 可后人也没有忘记那是岳御史的主意和功劳,于是人们尊称“五龙桥”又叫“岳大桥”。
 岳大桥的方向是南北向,可是桥南边连接的公路却是急转西南而去,过路马车、牛车等若不小心很容易扭进河里。
 据当地人介绍,这座桥神奇得很,在五龙桥上还从来没发生过来往车马伤亡的事情。当年石桥年久失修,中间有个大洞,有人不小心从桥面洞中落水,竟毫发无损。就在前几年,一位村民驾驶手扶拖拉机从南边过来,上桥时,一时疏忽竟把车开到河里去了,最后人爬上岸后,找人把车拉出来,不仅人没事,拖拉机车也没一点毛病。明明危险降临,可在五龙桥这里总能化险为夷,说起这些,当地的人们都会列举一串有名有姓的实例,于是人们越发对五龙桥充满了爱意和敬畏。
如今四百多年过去了,生活在刁河两岸的乡亲们,依然享用着岳大桥的便利。走南闯北的文昌人,谈起家乡的岳大桥五龙桥仍是一脸的自豪;回忆起小时候趴在桥洞青石板上,享受清水冲洗的惬意,俨然有高档温泉也比不上的味道;想象着在河里逮鱼摸蟹的画面,时至今日也会忍不住露出笑意,显然那桥、那水已成为了文昌人深入骨髓的根脉和甜美的记忆。
 朝阳城,文昌庙,岳大桥……近距离站在朝阳城遗址,远眺那岳御史修建的古石桥,亲近着这缓缓流淌的河水,多像穿越了一道岁月的长河,长河落日里,尽是你曾经的美丽容颜。
 读你,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敬畏,更是为了体会朝阳古城的厚重、感受岳大桥的善行、探寻文昌村中“文昌”二字的真意。

(感谢宋立党、宋恒、宋金超、王成会、宋相林、宋金海等先生的大力支持)

附录资料——   

一、文昌村,清、民国初属厚桥里,1936年属厚桥联保。1941年属于桐梓乡,1949年属厚桥乡,1958年属刘集公社文昌大队,1975年属于杨营公社,1983年底属小杨营乡。

二、《后汉书·郡国四》载:

南阳郡,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辖:宛、冠军、叶、新野、章陵、西鄂、雉、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

复阳、平氏、棘阳、湖阳、随、育阳、涅阳、阴、酂、邓、山都、郦、穰、朝阳、

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乐成、襄乡、南乡、丹水、析三十七县。

三、明代御史,有个叫“岳天佑”的,但他是明朝后期洪洞人。兵司马指挥,陕西太仆主簙,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十八世(汤阴岳姓一支),实际上“祐”与“佑”是个异体字,“岳天祐”与“岳天佑”同为一个人。


    作者 笑熬浆糊
在文昌村岳大桥采风
作者 笑熬浆糊
与文昌宋金超、宋金海、
王成会、宋国献、
宋恒等先生在一起

作者微信号:stp13838711986

作者简介:本姓尚,网名“笑熬浆糊”,工作后积极进取,于98年7月取得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学历。业余爱好写作,独创今日头条“图说邓州”以及公众号“图说邓州”,先后在《河南日报》《河南党风廉政建设》《人民网》《大河网》《学习强国》《中学生课程辅导》《新课程》等相关媒体平台累计发表文章140余篇,超百万字。坚持原创,关注历史文化及教育教学,传递社会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