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谱趣谈| 腊八节的仪式感

 369蓝田书院 2020-05-16

2019年1月

腊月初八

13

宜感恩、悟舍得

《佛本行集经》里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尝试过六年的苦行,不但毫无收获,反而身心疲惫。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体力之后,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最终走向以智慧解脱的正道,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日。由于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腊八都会用谷物和干果煮粥供佛。

准确地说,腊八粥专指在腊八这天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而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煮成的粥,它的名字应该是“七宝五味粥”,又称佛粥。

中国佛教寺院,最早有腊八粥的记载,是北宋徽宗时代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寺院施粥的记载。明清之后,腊八煮粥习俗才逐渐在民间盛行起来。

关于腊八粥的用料和口味,若真是要深究起来,恐怕也会引起类似豆腐脑甜咸之争的南北论战。然而,只要我们经历过一次寺院中的腊八传供,就不会再着意这些形式,而会深深感动于传供过程中带来的舍与得的体悟。

传供,是佛教法会的仪式之一。僧人和信众排成整齐的两队,将佛粥、供果经无数人的双手,由外向里一直传递至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前供台上,以纪念祖佛成道,表达知恩感恩之情,并从中体悟蕴含经手传递过程中的舍与得的关系。

一切的仪式感,归根到底,最终目的都是通过触及灵魂从而影响行为的改变。凡心怀善念默默付出之人,即便将已到手的好东西递赠与了他人,手中也不会空空荡荡,心中更不会觉得空空落落,不是吗?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作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年冷缸饭,一顿腊八粥”之说。现今国内的僧人大多不再乞食,济困的意义弱化了,但分享感恩的意义是更突出了,大多数寺院只要不是太过不去,都会在腊八这天施粥,将感恩之心回馈社会。

      说到这,想起泰国的僧人还保留着乞食的仪式。清早曼谷的大街上,常会看到大步流星的僧人们赤足托钵,沿门化缘。人们毫无例外会非常恭谨的供养食物,女子更是双掌合十卑微地跪在地面上轻声吟诵,绝对不会抬头直视僧人的面目。不知道泰国僧人是否会用吃不完的食物晒干煮粥回馈信众,但虔诚的女子们跪在穿黄袍的高大僧人脚下的画面,一直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怎么都抹不去,信仰真的是件很神圣的事。  

      话题转回腊八粥,清代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通便、明目安神的作用介绍的很是详细,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

红豆、薏米,健脾燥湿、利水消肿。花生润肺和胃、止咳下乳。核桃仁补肾,益智健脑、强筋壮骨,对于肠燥便秘也颇有效用。

小元宝一样可爱的菱角米,还是夏末时候,跑去微山湖边韩镇吃漂汤鱼丸时偶然买到的。那是一对中年夫妻开的鱼餐馆,漂汤鱼丸鲜美绝伦,现在想想都忍不住口水直流,高手绝对在民间。当然了,那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齐民要术》中载:“菱能养神强志,除百病,益精气。食之能安中补脏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本草纲目》中说菱角食能消暑解热,除烦止渴; 熟食能益气健脾, 祛疾强身。

《食疗本草》记载,'菱角入药,能消渴,解酒毒,利尿通乳'。

      

杭州灵隐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上承周秦腊祭习俗遗绪,下启唐宋江南地区腊八节习俗之先,集宗教信仰与世俗观念于一体,可以说是历史很悠久了。2018年,灵隐寺被确认为《灵隐 腊八节习俗》保护单位,接下来还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州的同学有福了,今日起得早的话,可以赶去参加灵隐寺的腊八法会,传供食粥,阿弥陀佛!

林海若,中国药科大学资深校友。关注阅草堂,进“斗谱趣谈” ,阅林海若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