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的感觉

 魏春田 2020-05-16

说心里话对山没什么好感,看见山就看见了贫困,看见了一双双渴望走出大山的眼晴。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说山好,古人写也写出了很多讴歌山的诗和文章。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赞美山的千古佳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将对山的赞美更是推到了一个哲学层面。

现代人也爱山,也会像古人一样写诗写文赞美山。随手在网上找了几句“这儿的岩石,有的娇小玲珑,宛如破土而出的春笋;有的精巧雅致,好似含苞待放的睡莲;有的气势磅礴,仿佛飞流直下的瀑布。” 当红日从万山丛中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染红天空的时候,那银白色的雪山,好像少女点上胭脂的面颊,显得格外娇艳。”除了诗文,现代人甚至会将山拍成纪录片来宣传,比如《大秦岭》。

更多的人则喜欢登山,甚至搞穿越。在山里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体会与自然相与为一的感觉。

但无论写诗,无论作文;无论古人,也无论今人,所有这些对山的偏爱,均是在远观,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山而发现的美。即使走进了山,也是一个山外的人。因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的人,没有不想离开这带给他们贫穷与灾难的山,也许在他们心里,那些对大山情有独钟的文人墨客,不过是无病呻吟的梦呓而已。

之所以对山的感觉不好,是因为山带来的贫穷。

若干年前看过一个电视片《穿越贫困》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大山,也曾走进过大山中的人家,见过东倒西歪的房屋和叮当乱响的米缸,也品尝过饥寒交迫的味道。当衣不能御寒,食不足以裹腹。上有年卧床不起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再四顾身边的大山,那是不会有任何一点点的诗情画意,有的只剩下对大山的愤恨,这也就是愚公为何要世世代代去挖掉横亘在门前的太行山与王屋山的原因。

山是富裕路上的拦路虎,是贫穷的根源。

Hello,伙伴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