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国学大师,文化偶像

 我是双鱼非鱼啊 2020-05-16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化偶像。

1

豪门陈府

晚清时候,长沙岳麓山下,住着陈家祖孙三代。

陈寅恪的祖父就是鼎鼎大名的陈宝箴。

陈寅恪5岁时,祖父被任命为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很受光绪帝赏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爱结交名士,曾推荐梁启超担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幼年的陈寅恪喜欢读书,不擅长运动,偏爱安静。

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陈寅恪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家道中落

“百日维新”失败后,陈宝箴和陈三立均被革职,永不叙用。

陈宝箴带着家人离开长沙,返回江西南昌。

两年后,祖父陈寅恪“突然去世”,父亲陈三立寄情诗词,从此远离政治。

未满12岁的陈寅恪离开故土,踏上游学征程。

自1902年起,他先后在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就读。

陈寅恪放弃了热门的政治学,选择了冷门的古代语言作为专业。

3

诀别北平

1937年前,陈寅恪一家住在清华园南院,日子安静祥和。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陈寅恪不得不携夫人与孩子避难长沙。

离开北平的时候,陈寅恪已经右眼失明了。

乱世之中,一家人辗转奔走于昆明、桂林、成都、香港等地。

在成都燕京大学执教期间,陈寅恪不幸左眼也失明。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寅恪于1946年10月重返北平,当他再次回到清华园执教时,已是盲人教授。

此后他的照片,多是拄着拐杖或者坐在沙发上。

陈寅恪在北平呆了两年。

1948年,战火再次逼近,年底,一家人又登上飞离北平的飞机来到北方,最后抵达广州。

这次离开,陈寅恪留下一首诗:

临老三回值乱离,蔡威泪尽血犹垂。

众生颠倒成何说,残命维持转自疑。

去眼池台成永诀,销魂巷陌记当时。

北归一梦原知短,如此匆匆更可悲。

从诗中便可知,此时陈寅恪已暗下决心与北平永别。

如果说第一次逃离北平是被动与无奈的,那么第二次离开便多了些被动与决绝。

此后,陈寅恪不是没有机会再回北京,而是他本人不愿意。

建国后,陈寅恪被邀请就任中国科学院社会哲学科学部历史研究第二所所长。

同时,国务院也派专人请陈寅恪回北京,他却以“贪恋广州暖和”和“从来怕做行政领带工作”为由,不肯前往任职。

陈寅恪最终留在广州,,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20年。

4

晚年陈寅恪

和许多文人一样,晚年的陈寅恪未能躲避迫害。

在受批斗的日子里,陈寅恪完成了洋洋洒洒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心力衰竭去世。

陈寅恪是独立与自由最好的践行者。

他避开政治或许是因为不愿多与现实抗争,他内心纠结的只是“民族文化之衰颓”。

陈寅恪留下的精神遗产,在文化断层的年代,鼓舞着失落的文人们,成为他们借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食粮。

陈寅恪不愿做文化偶像,只愿在复杂的利益格局变化中独善其身,安心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