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室』太子:由隋到清的封建时代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白衣钱子 2020-05-16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五胡乱华”之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时期,中华大地再次步入大一统时代。不过隋和秦一样是一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朝代很快更跌至更为繁荣强盛的李唐王朝。

唐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是唐代宗李豫,这时已经是中唐时期了,初唐和盛唐的皇帝们因为各种原因都不是嫡长子出身。

唐代宗李豫在位时期平定了唐玄宗晚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完成了祖父和父亲未完成的遗愿。不过李豫并未将参与叛乱的河朔将领彻底消灭,而是将其收编,客观上造成了晚唐时期藩镇割据、不听中央号令的局面。(当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是唐德宗李适,因为平叛有功,后来顺理成章即位)

唐朝帝王世系

除此之外唐朝还有三位皇帝是以长子身份继位的,因为晚唐以后政局混乱,因此皇帝们生前都没有立皇后,因此只是长子身份。

唐顺宗李诵比较可伶,老老实实做了25年的太子,好不容易熬死老爸成为皇帝,却即位不到七个月就被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给儿子当上了太上皇,太上皇当了不到五个月又不明缘由的嗝屁了。

唐顺宗退位原因在于二王八司马事件触犯了宦官的权益

另外两位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和唐懿宗李漼都是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一个年纪轻轻就被宦官杀死,另一个喜欢佛教,迎奉佛骨为自己祈福却病重而亡。

两宋十八帝之中,只有宋神宗赵顼、宋钦宗赵桓和宋恭帝赵㬎是嫡长子身份即位的。

宋神宗赵顼当政时大宋早已积贫积弱,他重用王安石发动熙宁变法,却在新旧两派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变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本人也英年而逝抑郁而亡。

宋钦宗赵桓即位是因为其父亲宋徽宗赵佶不想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在金军兵围汴梁城时传位给儿子赵桓的,最后却也是靖康之耻的悲剧;

宋恭帝赵㬎即位时正直蒙古大军兵围杭州,最后年幼的赵㬎跟随祖母出降元军,最后到西藏出家做起了高僧。赵㬎比其他两位兄弟幸运多了,赵昰和赵昺跟随陆秀夫东南沿海抵抗元军,最后都失败了。

与北宋同时期的辽朝,由于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因此皇位继承制度还保持着上古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不过是被选举人是耶律皇室家族内部成员,世选大会一般由太后主持,因此辽代太后摄政制度也具有重要地位。

辽代第二位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二子,最后在太后述律平支持下战胜了长子耶律倍而继位。因此辽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传统世选制影响由强转弱和嫡长继承观念由弱变强的过程,两者是一退一进、此消彼长的关系。

辽兴宗之母萧绰便是辽代有名的摄政太后

辽代初期,皇位在长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两脉之间来回传承,引起了多次的宫廷政变。直到辽景宗耶律贤当上皇帝之后,长子继承制才完全得以确立。以后的皇帝均是长子出身,减少了内部派系争斗,保证了皇位的有效传承。长子继承制也得到较好的遵守,直到辽代灭亡以及后来的西辽时代。

辽代皇帝世袭图

接连灭亡辽和北宋的金朝,其皇位世袭制度与辽相似,在金朝建立之前,完颜部落只是大辽统治下众多女真部落中的一个,而完颜家族也多次担任女真部落联盟的首领。

直到辽代末期,辽对女真各部落压榨越发刻薄,最终完颜阿骨打一统各部称帝反辽。金太祖完颜旻本身就是次子的身份,其家族前代也有过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传统,因此他死后由四弟完颜晟继位。金太宗之后,太祖的三个儿子虽然都没有继位,但三个儿子的儿子都先后当过皇帝。

金代皇帝世袭

直到金世宗继位之后,金代皇帝传承制度才比较稳定下来,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标志着金代上层统治的汉化逐渐成形。可是自卫绍王完颜永济之后,身处漠北大漠的蒙古部落开始崛起,又开始了金灭辽一般如出一辙的重复过程。

金代嫡庶之争多次

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扩张之路。虽然蒙古帝国在军事上战无不胜,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皇位(大汗位)继承制度。蒙古部落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室韦部落,与其他游牧民族相似,其权力钱财传承方式还是原始父系社会早期的形式,其他儿子先分家立户,然后由最小的儿子再继承父亲剩余的财产及社会地位,即幼子守灶。

幼子守灶制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年幼儿子权益,使其在条件艰苦的古代环境存活。

成吉思汗在世时立下遗嘱由三子窝阔台即位,但却把大部分军队分给了四子拖雷。铁木真死后,因为大汗选举要经过忽里台大会认可,因此拖雷监国两年,虽然后来窝阔台成功上位,不过以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内斗的种子在这里已经深埋。后来汗位又回到拖雷一系,不过元代的皇位传承也是十分混乱复杂。

不过忽必烈之后的皇帝都出自真金这个没有当过皇帝的太子一脉,元武宗本来与元仁宗约定好兄终弟及、传位与侄,结果元仁宗违背誓约传给儿子导致了元朝后期关于帝位的一系列争斗政变。

元代皇帝世袭

元代之后的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明朝的皇位世袭制度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进行的。

明代十六帝中,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符合礼法要求;

①洪熙帝朱高炽是永乐帝的嫡长子

②宣德帝朱瞻基是洪熙的嫡长子

③宣德的长子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事件,曾两度为帝)

④朱祁镇的长子是成化帝朱见深

⑤朱见深的继承者是三子朱佑樘(朱佑樘两个哥哥都早夭,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

⑥朱佑樘的长子是正德帝朱厚照

⑦嘉靖帝朱厚熜的继承者是三子隆庆帝朱载垕(两个哥哥也是早夭)

⑧朱载垕的长子是万历帝朱翊钧

⑨朱翊钧的长子泰昌帝朱常洛

⑩朱常洛的长子天启帝朱由校。

⑴其他不是长子身份的有永乐帝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上位

⑵景泰帝朱祁钰因为哥哥朱祁镇被抓被群臣拥立

⑶嘉靖因为堂兄朱厚照无后由外藩就位

⑷最后一任皇帝是朱由校的弟弟崇祯帝朱由检。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因此其皇位继承制度也和辽、金和元相似,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化。

清初是实行的汗位推选制度,其中以八王议政为代表的满清上层贵族有很大话语权;

康熙时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康熙帝却给予几个主要儿子开府的权力。在立储问题上康熙本人也摇摆不定,加上太子胤礽不争气,最后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发生

雍正乾隆时期,吸取了各方教训后,确立了秘密建储的继承方式,一改过去立嫡立长的传统,改为在皇帝子嗣中选择贤能的为储君,当然优先考虑嫡长。清代只有道光帝旻宁是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此外同治算半个,因为咸丰就他一个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