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崩溃的边缘,也不能放弃努力

 王者风范755 2020-05-16

大抵上,看过我朋友圈的人对我的印象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好像永远都那么上进,好像只要有一天没有认真地做点什么事情,就是浪费时间,虚度生命。但是,我也经历过一些很崩溃的时刻。

研一时,有过这样一段时间,周一到周五,我在临床科室规培,经管病人,忙得昏天暗地,连正常的作息都没法保证。周六我要去学校上一整天的理论课,从早晨到晚上。上课的前一天(也就是周五),我需要再仔细看一看经管的几个病人次日(也就是周六)需要作什么样的处理,然后把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处理方案都写在一张纸上,跟一个小组的同事做好交接。周六在学校上完课回医院时已经是晚上十点钟左右,回去再看一看病人,开始写病程记录。同事可能帮忙下医嘱,查看病人,却永无可能帮忙写病程记录。别问为什么,同事也有自己的事情,再说同事对你经管的患者也不了解。周日想休息一下,也不太可能,只要你还有经管的患者没有出院,查房、下医嘱、换药、拔管、写病程记录……所有一切都不可能停止。

接着各种类型的理论考试纷至沓来。感觉最有难度的莫过于英语考试和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考试了。原因很简单,我英语阅读还不错,听力不是太好,可我们研究生英语考试只考听力,不考笔试。而我的统计学在毕业多年后,也基本上是零基础了,什么logistic,什么生存分析,重新学习起来很费劲。所以,我需要时间准备这些考试。但当时仅参加临床科室(堪称全院最忙碌的科室之一)规培,我就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大龄研究生,我可能反复地告诉自己,不要认输,不要低头,我可以坚持,但是无论如何我没有办法糊弄自己的身体,身体发出的信号是,我真的很累,很累,因为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如果哪一天做手术没有午休,那一整个下午人都是昏昏沉沉的,那完全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我从哪里找时间准备我的考试?一直到英语考试前三天,我感觉到真的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决定每天午休之前先做一套听力考试题,晚上下班回宿舍,不管加班到多晚,我再做一套听力考试题。那三天时间,我做完了六套听力考试题,最终以72分顺利通过了那场考试。准备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更加艰难。我之前在我的文章《从基层军医到三甲医院的一线医生》里面描述过那一段生活经历:在考试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晚上下班后回来一直学到12点钟,凌晨5点多钟就起床接着学一阵子,7点多钟就要去食堂吃饭,然后去科室上班,然后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这期间,如果中午没有手术,我就午休,因为早上起的太早,如果中午有手术,那就只能靠毅力强撑过去),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才以76分的成绩通过了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的考试。

后来科室要为医院的春晚彩排一个节目。策划者说我的角色非常重要,我是整个节目的关键环节,必须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彩排我都需要到场。所以,有好几次我人还在手术台上,电话就打过来了:“快点过来,马上开始彩排了!”手术结束,我便匆匆地给病人下好术后医嘱。手术后都要写术后当日记录和手术记录,并且有时限要求,但彩排催得紧,我只好先建立模板,等彩排结束了再回来认真写。就是这样。我的记忆力本来就不太好,正常情况下做完手术直接写这些记录都已经感觉费劲,现在这样一来……我只能说,要以大局为重。至于我回来后,还要加班多长时间去完善那些文字记录,当然只是自己的事情。至于我回来后,忘记了某些重要的手术步骤,忘记了某些重要的结构特征,而不得不一遍遍地当面咨询我的上级老师,或者给上级老师打电话咨询,当然只是自己的事情。

后来,我经管了几个病情特殊的病人。当然都是第一次碰到。其间,我遭遇的一些事情,简直可以用“艰难”来形容,让人欲哭无泪。我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个患者,当时已经严重到肾衰竭。上级老师说你给A科室发个会诊吧!我按照要求给A科室发了会诊。A科室说,像患者这种情况,不是我们科室的问题,你们可以给B科室发会诊看看。上级老师又说那你给B科室发会诊吧。我按照要求给B科室发了会诊。B科室会诊意见是,这种情况你们应该找A科室来解决,患者目前还不需要我们科来处理。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鬼使神差,那天下午患者的哥哥跑到医生办公室来找我,问道:“我妹妹的病,你们打算怎么办?”我说:“我们还在请求相关科室会诊,但目前还没有明确具体诊治方案!”患者的哥哥急了,说道:“我妹妹都已经那样了!你们今天无论如何都要给我们一个答复!”说完便气冲冲地走了。家属说话态度非常强硬,我完全能够理解,换位思考,假如是我,我也肯定会这样。但当时我的上级老师一直在做手术,这种情况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怎么可能给他一个答复呢?我脑子里面有无数个大写的问号。患者明明已经严重到肾衰竭,但却达不到相关科室的处置标准。这算怎么回事?我应该何去何从?是应该另辟蹊径,还是质疑那一套所谓的标准?我能肯定的是,救命要紧,需要尽快拿出处理方案,刻不容缓!等到老师做完手术下来,已经很晚,那时老师一身疲惫地瘫坐在板凳上,连话都不想讲。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给老师讲我会诊一圈之后的结果,我很希望我已经独自解决了问题。但是患者的情况紧急,我又不得不讲。最后,老师使出了杀手锏,直接给X科室主任打了个电话,讲了患者的病情,讲了我们会诊后出乎意料的结果,人命关天,X科室终于同意协助解决患者的肾衰竭问题。

后来,我在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从基层军医到三甲医院的一线医生》里面有过这样一段描述:2019年4月28日我经管的三个患者同时出院,这天我值班。2019年4月29日我经管的另外一个患者出院,这天我继续值班(此前与一名同事的值班时间作过调整)。一直到4月30日晚上我才整改完这4个经管患者的返修病历。这中间发生过很多事情,很多的始料未及。一个患者直到出院当天都没有复印身份证和医保卡,时间紧急,我跑着去帮她复印,后来她又把检查的超声报告单带走了,家住的很远,我只能跑去超声科申请补打了一份。一个患者的病检结果从电脑上看已经出来两天了,但纸质报告单还没有送过来,从以往病理科送报告单的“速度”来判断,这很不正常。没有办法,我亲自跑到病理科把单子取回来了。一个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这样的情况我当然不是第一次碰到,但因为患者回病房的时候这袋血还没有输完,就产生了一张“输血操作过程监测表”,我还真是第一次碰到。于是,我就询问了科室一位护士关于这张表的其他一些细节。主要是说,这张表要由我们科室护士站打印出来,由患者当时所在手术室的巡回护士填写好后再送下来。然而直到三天以后,患者的病历夹里面还是没有这张表的下落。患者已经出院,表又没有看见,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科室一位护士。那位护士告诉我说,患者出院以后,系统里面就没有相关的信息了,那张表连补打的机会都没有了。言外之意当然是我必须得把那张表找回来。我几经周折,跑了两趟手术间,才得知那张表到了我们一个同事的口袋里,填表的巡回护士嘱咐那位同事把表捎下来交给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天知道发生了什么!最后,那张表拿到我的手中时,经过了两次对折,我松了口气,暗自庆幸着总算找到了。我翻开了一个患者的血糖监测页和血压监测页,一点一点去完善因为电脑资源紧缺而没有细致去写的病程记录,因为这样便可以让位给需要急用电脑的同事。我按照带教老师的要求,将所有需要修改的文字一一改正,需要增加的内容一一增加,没有问到的内容,打给出院的患者,继续追问。最后,按照我自己整理的出院清单对4个患者的返修病历逐项自查,打勾。终于结束了。走出科室的那一刻,我仿佛浴火重生!

是的,有过那样一些时刻,我真的感到自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似乎想要丢下手里的一切,什么都不用管了。既然现实的一切看上去总是那么令人绝望。我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努力的人?我的努力能够改变些什么呢?病房里的病人永远那么多。混乱永远那么多。冲突永远那么多。矛盾永远那么多。所以,我努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多年以前,那部刷爆荧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叫许三多,许三多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我是认同这一句台词的,它简单纯朴却深入本质。我们应该如何去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或许,我们应该站在未来,想像一下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再来评价自己的今天,会不会留有太多的遗憾?想像一下,行将就木的时候,会不会还有很多想要去做的事情?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在退潮的海滩上,拣起那些被冲到岸上的鱼,往大海里扔。有人说:“别傻了,那么多鱼你是扔不完的。没人会注意你的。”小男孩边继续往海里扔鱼儿,边回答说:“我扔进去一条,就可以救一条小鱼啊!这条鱼在乎,这条鱼也在乎啊!”

是的,我努力去做点什么,于绝望的现实总是有那么些意义的。霍金的《时间简史》里有这么一句话,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外加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努力是可以找到意义的,因为只有努力才可能让现实变得更好。因为总有人在乎。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霍金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

所以,即使处在崩溃的边缘,也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还有美好的希望。因为还有属于我们共同的星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