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射学研究-扳指的形制与应用

 无限风彩 2020-05-16

故宫博物院 故00124765-6/8

导语:

这期《明清射学研究》内容来自于群内分享的关于桶扳指的形制与使用方式等内容,基本涵盖筒扳的制式,使用方式等一些可能大多数人理解有误的知识点。

编者注:许多射手对筒扳指的用法讳莫如深,认为这是一个“不应该捅破的窗户纸”,甚至夸张到“会影响别人收入”这样的理由。但是编者却没有看到有任何发表如此言论的射手,能够有理有据地,引经据典地考证筒扳指的用法。何况筒扳指在清朝,是战阵军士们的工具,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极低。而九年义务教育过的现代人将这个工具捧成玄学,莫有自画牢笼之嫌。所以希望在这篇文章中,讲清楚筒扳指的形制与它的使用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文字较多,请耐心阅读。

本章结构:

  • 筒扳小考

  • 筒扳的使用

  • 筒扳的形制

  • 环章小考

  • 其他实物

  • 结语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筒扳小考

清代筒扳指分为两面,在佩戴时凸口(即下图右)朝拇指根部;(即下图左)朝拇指顶部。从带扳指的方向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对清代筒扳有基本的了解,编者看到许多古董商会将筒扳上下颠倒佩戴,认为凹口的斜面用于扣弦,这是缺乏基础知识之故。

文扳指上的碗口与馒头口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与明代重文轻武不同,清代的文扳指等饰品遵从“文随武制”的概念,比如上图中的文扳指与武扳指形制差别不大。而清朝与汉唐类似,贵族的尚武精神尤其浓重,文扳指的演变也是由长时间佩戴扳指以习惯战场环境的习惯发展而来。而骑射等也是清代高官贵族,特别是满洲贵族的必修技艺,在雍正《大清会典》中就有如下记录:

旗人凡少长贵贱悉皆专心练习,未有一人不娴熟弓马者。士子应试必先试其骑射,合式方准入闱,盖恐其专习文艺或至骑射生疏......人才软弱,岂国家创制立法之意乎。凡旗人外任文官六十岁以下者,限二年内仍熟练骑射,倘二年后有不能骑射者,该督抚即行参劾。若督抚徇隐,经朕查知将督抚一并治罪。

雍正朝《大清会典》卷一〇二·兵部

在木兰秋狝之前,皇帝也会亲自考察大臣的骑射武功,对不合格者也有严厉惩罚,有安不忘危的意义。在《内务府奏档案》中有如下记录:

......昨日上驷院员外朗鹤庆于皇上面前射布靶,竟未能开弓,且使箭扣开裂。该员甚为错误,殊属无用......先前,主事桂成在皇上射布靶时,曾因箭矢折断被罚俸六个月。员外朗鹤庆应照此例罚俸,以示儆戒。

清乾隆《内务府奏档案》295号

而一些军营中射术不高,无力开弓者 ,皇帝更是会派遣善于射箭的宦官前去教导,有羞辱并激其进步之意。


清 艾启蒙 《乾隆一箭双鹿图》

筒扳的使用

扳指的形制与用法等内容之前群内的另一位资深清射爱好者,“快慢机”老夏曾在公众号“手战堂射箭录”中写过两篇详细的文章(如下)其中讲到了筒扳形制,用法等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字简练,许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看懂并理解其中精髓的射手则更少。

筒扳指的形制与用法(1) 

筒扳指的形制与用法(2)

本章内容,希望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更详细地对筒扳的形制,用法进行讲解,以资补充复述的作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理解。

国外博物馆馆藏清代筒扳实物

在编写本文时,编者发现许多扳指的设计目的都是贴合正确的手型与使用方式。所以在结构上将扳指的使用放在形制之前。筒扳的使用也是国内争议较多的话题,许多射手众说纷纭难有定论,筒扳的使用也并无官方记载,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也讲到明清时期军阵射法密不外传的情况,这也导致了对于扳指用法缺乏可靠的官方“背书”。

作为一个军事体育技能,贴近实战使用环境和状态是筒扳使用方法最好的标尺。虽然我们已经脱离了血雨腥风的冷兵器战场,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提炼出其中的几个核心的要素对各种筒扳的使用方式进行考量:使用重弓(60磅以上)大拉锯实战距离下进行精准射击

本节中讲到的手法,最早由老夏提出,他也是国内最早能长时间使用筒扳射8力半(110磅)弓的射手。而学习这一手法的射手,也能够稳定在使用70~80磅的清弓,在30米至40米保持相当的精准度,并且在这一弓力与距离下,拉锯并没有较大的改变。本段对筒扳的使用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筒扳的手法开弓的手法别箭的手法

编者注:这段内容可能有一部分射手抱有质疑,认为数据过于夸张。编者自身与老夏等射手有过接触,认为读者可以抱有以下两个心态来看待这一数据:

  • 首先,这一技巧是通过几位射手实践、摸索、验证得出的道理,符合上文中所述的贴近实战的三个考量标准。但是诸位读者非眼见之实,编者认为在阅读时应该抱有辩证的态度

  • 其次,作为军事体育技艺,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诸位无妨对比其他技巧,在上述的考量标准下进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

  • 最后,编者认为,每一个射箭运动都要遵从射箭运动的基本逻辑,即保证直线用力持续用力对称用力。这三个名词会在下期关于射法的内容中详解。但是读者可以在阅读下文中的技巧时思考是否符合这三个基本逻辑。

左:编者演示 右:横截面演示

筒扳的手法

筒扳在佩戴时,上沿的凹口斜面下沿应与拇指第一关节持平,扳指整体微覆盖指关节(可见上图)。使用时,大拇微扣在凹口的斜面上将弓弦的压力传递到拇指上,射手从而能够整体发力。但是大拇指“扣”的角度不可过深,或是使用现代坡扳的扣法(下图左)。这样的方式会使得拇指肚受到大量的压力,给拇指带来不正常的压迫,指肚也会出现下图右的毛细血管爆裂充血的现象。编者自己就有一段时间误使用这样的方法,地中海能长时间使用60多磅,却不能用筒扳长时间使用40磅的清弓。

左:编者演示深扣 右:编者的血泪教训留念

正确的拇指动作,也会一部分受扳指形制的影响,具体关于扳指形制我们会在下一节中详解。扳指的凹口如果过陡,则拇指无法正确弯曲,会导致射手无法将弓弦的拉力转移至整个拇指,且扳指容易滑脱。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射手内扣扳指从而保证拉弦稳固,但是侧向用力会影响射箭的直线力等基本逻辑。而扳指的碗口如果过平,更会导致上图所展示的情况,让射手像使用现代坡扳指一样深扣。而即使是坡扳,早期的坡扳使用时拇指的角度也与筒扳类似。

韩国爱好者复原的坡扳,可见拇指所扣不深

开弓的手法

清弓筒扳的开弓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如上图),在较低磅数(50磅以下)上可以使用平开式的开弓方式;在开重弓(60磅以上)时则可使用凤眼式


平开式示意图

1)平开式 是较为适合初学者建立良好开弓习惯的开弓手法,也是五十磅以下较低磅弓上推荐的开弓方式。此法扣弦时,扳指中心线与弦垂直,扳指的底面与射箭面(弓弦的运动面)垂直,即拇指中轴与箭枝几近平行(下图)

注:左手拿来拍照了,箭头有点坠,所以看上去有一点不平行

在现代日本手套使用时,手套中的手型与平开式有相同的原理。这一手法在开弓时,可以让射手感知自己是否开弓时是正向的、直线的用力,也可以检验射手是否持续地向弓弦施加直线的作用力。

在老夏的文章中提到了“昂力“这一概念,这一用力方式也是清射正确开弓的基础。“昂力“是通过拇指向手心内合(如上图)将原本大拇指承受的拉力由整个拉弓手承担,从而更好地发力。

古籍中经常提到筒扳指开弓拇指用“昂力”,其实没多么复杂:拇指根部的大鱼际肌肉用力“锁”住拇指的位置,既不要刻意向手心用力扣,也不要让弓力带了向外打开,保持住扳指中心线与箭的指向平行,让筒扳指自然“别”在拇指上。这时弓的拉力主要是靠扳指内壁的摩擦力、“凹口”斜面下沿对拇指第一关节内侧的压力、扳指下沿对拇指根外侧的压力、以及拇指肚压“凹口”的斜面来分担。受力点分散是筒扳指利于开重弓的重要原因

快慢机,公众号:手战堂射箭录筒扳指的形制与用法(2)

上:正确的“昂力“与撒放器的比喻

下:错误的“昂力“与撒放器的比喻

在编者与老夏关于“昂力”这一技巧的讨论中,老夏提供了上图左的两张照片,分别是正确的“昂力”与错误的“昂力”。通过右侧复合弓钳式撒放器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昂力”应是虎口夹紧,将弓弦的力整体由拇指传导至拉弓手,拉弓手腕则不能弯曲且要放松,这样才能将弓弦的拉力从拉弓手传导至整个手臂;而下面的错误示范,则如同撒放器的两边错开后拉弓,这样的动作会导致弓弦对拇指有一个侧向的压力,让射手需要深扣或是用力拧弦才能够稳住弓弦,而这样错误的发力上文中也有提到,与射箭运动的基础逻辑不符。


两种凤眼式,依弓力轻重有不同

2)凤眼式 是用于开重弓时使用的手法,老夏在之前文章中所写的内容收录如下。另外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射手应先娴熟地使用平开式的射法,从较低的磅数(30/40磅)起;再在动作熟练力量增长后在60+磅数的弓上使用凤眼式,意在辅助拇指。如果在较轻的弓上使用凤眼式可能会导致撒放刻意,影响箭枝飞行,而较重的弓对于动作的微小斜向力更加包容,故而此法中拇指食指的斜向力对于箭枝飞行影响甚微。

凤眼式的要点是:拇指保持弯曲并用昂力;食指轻压拇指指甲盖而不是在扳指上,利用杠杆原理辅助拇指不被强大的弓力拉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握拳。需要注意的是:尽量用拇指来分担大部分力量,而不是靠食指用力钩住拇指

快慢机,公众号:手战堂射箭录筒扳指的形制与用法(2)

别箭的手法

古时箭枝因为箭扣较大,箭杆较粗(如下图),需要射手通过上图中演示的方向发力别住箭枝。

作者收藏的清代官迷阵箭

但是别箭的力量不能过大,开弓时仍然要遵从上述的直线用力原理,别箭的旋转力不得变成“拧弦”来影响直线力。斜向的用力也会破坏直线力,影响射箭精准度与发力的顺畅度。

非直线用力的情况

学习资料

在清代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对于帝王射箭的描绘,从中汲取关于动作的知识。在竞技反曲与弓道等运动里,对射箭后的残姿相当看重,因为射箭后的残姿代表着射手是否正确发力。郎世宁绘的乾隆涉猎等一系列图像,群内讨论认为有相当高的学习价值。作为西洋画家,郎世宁对画作的细节观察记录极深,在作画时郎世宁会找一位射箭出众的侍卫反复作出绘画需要的动作,细致地观察描写最优秀射手的前臂,骨骼支撑,手指姿势等,读者可以在这些画作中寻找技术动作的精髓。

“对甲”的疑问

现代许多射手推崇一种“对甲”的筒扳使用手法,即食指与拇指的指甲相对。这一手法的来源往往考证于下面这张晚清扎马步习射的年轻人。但是在一些高清资源中,作者发现这个射手的拉弦手食指第一指关节疑似缺失(下图)。

编者也认为这张图片上射手的食指第一指关节因为疾病等未知原因断指,这一手法应是上文中“凤眼式”的一个变种,因缺少指节而用第二指节辅助开弓。这一射法,在一些现代射手用对甲的手法习射大磅弓时,都曾有撒放时弓弦回弹,劈开食指指甲盖的案例,所以编者认为这一射法是否是当时通用的射法应存疑

另一张疑似断指的“对甲”

许多射手学习清射时,往往会对着绘画,照片等资料照搬,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学习方式。当时的摄影需要曝光时间长,许多照片中的射手的动作会由此变形,而且当时许多的西洋摄影师抱着猎奇的心理拍照,可能相片中的射手根本不会射箭。这些照片资料还需要读者去辩证地吸收学习


作者收藏的部分扳指

桶扳的形制

桶扳指的形制可以从大致四点来看:凸口的角度;凹口的角度;扳指的内口;贴合射手。

1)凸口的角度 | 凸口的角度一部分关系撒放的流畅程度与扣弦的牢固程度。现在主流的扳指制作者的作品,或是太陡或是太平。凸口的平陡区别可以从下图中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对比下看出。

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扳指

由左至右凸口从陡到平

国内许多制作的扳指凸口的坡度就较陡(下图左);而国内另一位知名角弓制作者所制的扳指坡度都较平(下图右),几近没有坡度。这两个情况都各自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陷?

为了防止图片引用问题,上图就用手绘来代替

上图左边的陡口,更适合现代材料制作的细弦(这里的粗细指对比古代弦下的粗细,现代弓种的弦在清代弓弦上可以说是“细”的很了);而图右的平口,更适合老式的粗弦。所以在存世实物中,不乏有凸口角度较图右扳指较陡的扳指。(如下图故宫馆藏扳指)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 故00124765-7/8

但是!上图中举例的两种扳指,都仅适用于较低磅数的弓或是清代的粗弦上(两位制作者所用的弓力也不高,在30~40磅左右)在较高磅数的弓(60磅以上)搭配现代弦长时间使用时,如果没有正确的直线用力技巧与一定的力量,上图中陡口的扳指会因为角度过陡,射手会担心滑脱而拇指深扣,则容易夹肉(如下图);而上图中平口的扳指虽贴近古代制式,适合使用古制粗弦,但在现代弦上使用会造成撒放的不干脆,横向用力影响弓弦直线运动。

左:非直线的用力

右:“夹肉”后的状况「编者自己的血泪教训

群内讨论认为,凸口的角度应介于上述平口,陡口两者之间,在高磅数现代弦的情况下,更适合射手培养直线用力,直线开弓的习惯。这一形制也与故宫实物的角度相吻合,诸位射手不妨结合下文中扳指的使用方法一试。

左:编者手绘示意图

右: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 故00124274

2)凹口的角度 | 许多射手对凸口的角度关注甚巨,认为它“直接与弦接触”,是一个扳指的核心所在。实则凹口的角度才是扳指的精髓,如前章扳指的用法中所说,凹口的角度需要配合使用者的手型,引导射手正确地开弓,所以凹口的角度因人而异,需要个人自己去调整。老夏也在文中写到:

新扳指入手后,一般你需要自己打磨、调整凹口斜面的角度,以使用时最舒服、疼痛感最小为宜。

快慢机,公众号:手战堂射箭录筒扳指的形制与用法(1)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 故00124765-4/8

3)扳指的内口 | 许多现代射手认为筒扳内口应是椭圆,追求“契合手型”。但是清代较高级别的存世扳指内口皆为正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正圆内口的筒扳在战场复杂环境中不用复位,无论如何佩戴都可以及时使用;而正圆的内口也会合理地分散开弓时的压力,而不会像其他形状一样集中压力在某一区域。

《弘历射箭图轴》清 郎世宁

4)贴合射手 | 从存世的实物中我们可见扳指的厚薄、高低、甚至凹口凸口的角度都各有不同,如下图中的两件存世实物就区别甚大。存世实物中,清代一位帝王与另一位帝王的扳指都有明显的区别。许多现代射手以某几个自己所见所有的老扳指为“标准器”,认为这是扳指的制式。但是清代官方文献《皇朝礼器图示》等中详细记载了弓、撒袋等详细的制式与级别,却为何单单没有提到扳指的“制式”?

两个完全不同的存世实物

如同反曲射手会根据自身喜好和情况定制推把与护指,扳指的形制也需要按照人的手型进行制作。每个人的手型也各有不同,如下图所示:左图骨节宽大,可能需要在扳指或是手指上缠绕皮绳;中图骨节较小呈锥形,更适合高厚的扳指。

三种不一样的手型

所以对于射手来说,根据自己的手型挑选扳指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射手认为,自己收藏的老扳指是最标准“形制”,但是却没有发现老扳指的做法也千差万别,文献中也没有提到任何一种扳指的“形制”,可见这种郑人买履的行为实在是一种主观的臆断。筒扳是一种工具,而工具需要贴合使用者不是使用者来贴合工具,这是一个许多现代射手们的认知问题。
 

关于如何根据自己的手型来挑选,这里收录老夏写的几段文字。编者认为,初学者可以先用形制较准确的、血线较疏松的平价扳指练习较低磅数的弓,在练习中总结,思考,再改进,这也是射箭器材学习的基本发展逻辑。

如果您是刚刚接触射箭,扳指的内径以佩戴时略有摩擦感,佩戴后没有晃动感为宜

如果您因长期习射造成了拇指第一关节粗大,可以先用游标卡尺测量拇指第一关节的宽度。测量时略有压迫感为宜,但不要压到骨头,否则就紧了。

关于筒扳指的壁厚,感觉略大于弓弦直径即可。过薄强度不够,过厚则脱弦不爽脆。

扳指的高度,宜长、不宜短,长的扳指戴在拇指上不易移位。理想的高度是:下沿齐拇指根部内侧的横纹,上沿略高过拇指第一关节的横纹,但拇指第一关节依然能够自由弯曲为宜。

快慢机,公众号:手战堂射箭录筒扳指的形制与用法(1)

扳指横截面的线条

感谢公众号关注同仁绘制右图

关于血线 清代实战筒扳指由驼鹿角制成,鹿角外层都是坚硬的骨质,而中间是较为疏松的角髓。扳指上所谓的血线就是鹿角的角髓部分,在佩戴使用时较为透气,且粗糙的内壁能够保证使用过程中不会滑脱。

关于扳指的血线,老夏在文章中也讲到了如何挑选和实战器的特点,摘录如下:

如果单纯为了射箭,我喜欢宽而疏松的血线。使用时透气面大摩擦力也大不滑手。 

  选择时可以把扳指戴在食指上,然后把血线贴在嘴上慢慢吹气,若食指感到温热的气流,OK,快花钱买下来吧!若只感到温热的潮气也可以

快慢机,公众号:手战堂射箭录筒扳指的形制与用法(1)

左:细密的血线  右:疏松的血线

许多射手偏爱细密光亮的扳指,从文玩审美的角度来看,上图中的扳指可能许多射手会选择左图的扳指而非右图。《黑龙江外纪》中记载“色如象齿,以制射韘。盛暑无秽气然黑章环绕匀而不晕者,截数角不得其一。” 这是许多射手都熟知的一段内容,黑章环绕更是成为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关于环章我们马上在下节中进行详解,这里想着重讲“盛暑无秽气”这一内容。

编者佩戴扳指驾车的照片

编者最近正在尝试一整天佩戴扳指,戴了一段时间后认为盛暑无秽气”指的正是对好扳指血线的要求。编者同时有细密血线的扳指与疏松血线的扳指,在一整天的佩戴,夹杂每天陆续习射的使用下,细密血线的扳指很快因为扳指内积汗而打滑无法继续开弓,这些扳指即使在日常佩戴时也会因为不透气造成拇指的不适;而疏松血线的扳指则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内壁摩擦,在练习时不用换扳指使用,在日常的佩戴中也不会有不适,编者曾经在15小时的长途航班上连续佩戴也无不适。所以上文中的“盛暑无秽气”  应该指的是即使在盛夏时节,扳指也不会因血线过细密而积汗、发臭并影响射手使用。

群内同好的疏松血线扳指 

注:中间扳指血线的颜色为后期人工添置


台北故宫博物院 黑章瓷扳指

环章小考

色如象齿,以制射韘。盛暑无秽气。然黑章环绕匀而不晕者,截数角不得其一。店肆所售,皆伪造也。

《梦溪笔谈》沈括 | 《黑龙江外记》卷八 西清

角扁而阔,莹洁如玉......截之镂为决,胜象骨,值数万钱。

《一统志》| 《朔方备乘|北缴风物考》

国内传统弓射手对“黑章环绕”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更有甚者不顾扳指的形制与实用性而追求那条均匀黑色的角髓。这样本末倒置的追求,实在是有晚清八旗纨绔子弟的风范。

《紫光阁功臣录》中的黑章扳指

在满清的宫廷画如《紫光阁功臣录》、《乾隆大阅图》等中,可以看到许多此类细黑血线的扳指。这类细黑环章的扳指与《紫光阁功臣录》中的角弓,櫜鞯等一样,为代表身份地位的赏赐器物。

《乾隆大阅图》中的黑章扳指

但是,从这类扳指的存世实物上可见,其均匀的“环章”并不是自然的角髓,而大多是人工作色的结果。在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线上资料库中各有一个染红色“环章”的环章扳指,作者还看到过染黑色、红色、绿色环章的存世实物。《紫光阁功臣录》中的环章,极有可能是这样人工染色的方式制作而成。

人工作色的扳指(红色)

可能会有读者有疑问,在故宫博物院线上资源中有两只符合现代射手脑海中“黑章环绕”标准的扳指(如下),且其环章为天然角髓。那么“黑章环绕”是否就如这两个实物一样?

故宫馆藏的环章扳指

对于现代射手认为“黑章环绕”指新制扳指角髓颜色为黑色的形容,编者始终抱有存疑态度。因为驼鹿角自身即使风化年份再长,在制作完成后角髓部分也并非黑色,而是像下面右图所示的牙白色或是牙黄色。左是作者的一枚环章角髓的扳指,其角髓是人工作色而非天然的颜色。

角髓在使用过程中因其质地疏松,会比上下的角质层更易变色。所谓“黑章环绕”,可能指的是使用长时间后角髓渐渐变黑,而非刚制作完成后的颜色。编者认为,追求长时间使用后器物的状态与现代文玩爱好者追求“包浆”类似,现代射手追求环章,应该挑选粗细均匀,角髓粗大疏松,形制正确的扳指,而不是只追求那一条很可能是作色的黑线。许多现代扳指制作者用油、茶叶等浸泡上色,反倒可能影响角髓的透气性,得不偿失。


其他实物

这章内容源自编者在编辑整理本文内容时看到的一些有趣的存世清扳指实物,在这里将这些实物做一个集合与诸位分享。

铁圈? | 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库中,有上图中这样一只扳指。可以看出,这只扳指外层的“血线”实际上是一圈带着红锈的铁圈,扳指也有着几道裂缝。这一直筒平底的形制在后金时期已有出现,属于早期做法,文扳指也有沿用这一形制的实物。这只扳指内壁孔隙较粗,可能是一只“黑章环绕”的扳指在意外碎裂后用胶粘固,并在外层”用金属材料加固,并且追求“黑章环绕”的效果用了黑色的铁质材料。

海象牙 | 同样在故宫博物院线上文库中,编者发现了一只与上段中铁圈扳指相似制式的扳指。读者们可以发现这只扳指由海象牙(古称虬角 qíu jué)制成。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也有多只乾隆年海象牙嵌金银丝扳指(如下)。可见海象牙是清朝宫廷制作文扳指较为流行的材料。

塔形 |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上段中的乾隆御用海象牙扳指形制都与直筒状的扳指或是收腰的扳指不同,这些扳指无论材质是海象牙,玉石或是犀角都呈塔形。在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线上资料中的扳指对比时可以发现,这些扳指都来自于乾隆时期。很可能这一形制符合乾隆的审美。

皮扳指 | 许多现代传统弓射手的第一个扳指就是皮扳指,在故宫博物院数字文库中也有四只存世的皮扳指。与现代皮扳不同,存世的皮扳指扣弦处是一段角骨的“凸面”,用铁钉与皮制部分卯实。读者们可以看到,扣弦处的角骨“凸面”与上文中讲到的筒扳凸面一致这一种类的扳指存世量极少,佩戴时可以清晰看到拇指状态,可能是宫内教授皇子习射的工具,用于学习平开式手法


结语

筒扳是清代长时间在实战中演变改进的一个实用工具,也与清弓,大拉锯射法一起,构建了整个清射的拼图。在我们挑选、使用、学习筒扳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下两点:

  • 首先,因使用磅数的变化与个人手型的不同,筒扳的使用技巧应优先于筒扳的挑选,作为一位射手,只有足够的练习与切身的体会,才能够分辨扳指的优劣。

  • 其次,我想引用匈牙利骑射大师卡萨的一句话“我们不是要追求成为祖先,而是要追求祖先所追求的。”同理,我们不应拘泥于存世实物的形制,而是应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与目的,对于这些内容的了解,才应该是我们学习了解古代射法,工具的目的。

虽然筒扳是一个较小的工具,但是将其用文字清楚的讲出还是花了近平时三倍的文字量。在这里也感谢诸读者有耐心读完这一篇文字,希望这些内容对你制作、挑选、使用筒扳有所增益。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会针对清射的技巧进行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