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因编辑最新工具Prime Editor进展盘点

 PaperRSS 2020-05-17

作者: 追风原创

CRISPR系统为代表的基因编辑工具发展迅猛,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编辑。此外,基于CRISPR-Cas9系统开发的新的先导编辑系统(Prime editor,PE)也正在兴起。因此,笔者盘点最近一段时间PE领域的最新进展,以飨读者。

2019年10月21日,CRISPR领域大牛David R. Liu于Nature发表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方法-Prime Editor,可以在不引入DNA双链断裂和供体DNA模板的前提下,实现靶位点的插入,缺失和所有12种类型点突变(原有的ABE和CBE系统仅能实现C-T/G-A,A-G/T-C四种突变类型)。

PE由于突破性地实现了小片段内几乎任意的编辑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上榜 Nature 2019 年度十大杰出论文。随后的相关跟进工作也层出不穷,目前已发表了6篇植物,1篇小鼠,全是国内课题组的文章,不得不说国内跟的还是快啊。此外还有1篇hiPSC,4篇PE设计工具的开发

一、6篇PE植物应用文章

今年3月以来,高彩霞、张勇、夏兰琴、杨进孝、魏鹏程和朱健康团队先后发文将PE系统应用于植物基因组编辑。由于在其他公众号对这些文章已有详细解读,本文不再详叙。总体来说,尽管都能检测到PE编辑的结果,但植物中PE系统的编辑效率是普遍较低且不稳定的。此外,除了高彩霞团队进行了逆转录酶、核酶和编辑条件等的优化,但并不能大幅提高PE效率,其他文章所做优化更是有限。

二、PE小鼠和hiPSC

4月28日,王小龙、黄兴许、刘真团队合作在Cell Discovery发文利用PE系统建立了首个小鼠模型。

先在HEK293T细胞中发现PE3效率优于PE2,因此后面采用PE3系统。然后在小鼠N2a细胞中尝试了Hoxd13和Ar两个位点,发现效率~8–40%。此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PE3b的效率还不如PE3,这在植物中也有发现。在小鼠胚胎中,对于Hoxd13,在18个和16个囊胚中分别观察到8个(44%)和12个(75%)有编辑,突变频率从1.1到18.5%不等。F0代中,Hoxd13-1位点30只小鼠中有8只有突变,Hoxd13-2位点19只突变小鼠中有2只突变,效率和PE植物一样都较低。

5月6日,德国Frank Buchholz团队在Genes发文利用BE和PE系统编辑hiPSC,PE的效率也很低。

三、PE设计工具

由于PE系统的pegRNA设计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参数,毫无疑问其设计工具的开发会是生信领域的热点。果不其然,今年4月份以来,预印本网站bioRxiv连续发表了4篇pegRNA设计工具开发的相关文章。

4月15日,Mario Looso开发multicrispr的pegRNA设计工具;

5月4日,Luca Pinello,J. Keith Joung和David R. Liu合作开发PrimeDesignhttp://primedesign./),一个用户友好的用于PE实验设计的工具。利用PrimeDesign,还构建了PrimeVar,这是第一个用于安装或纠正来自ClinVar数据库的68,500个致病人类基因变异的pegRNA和nicking sgRNA组合的全面和可搜索的数据库。

5月8日耶鲁大学陈斯迪开发的 pegFinde,一个新的pegRNA设计工具(网址:(http://pegfinder./))。

5月9日,纽约基因组中心Neville E. Sanjana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门户网站https://primeedit./,用于设计纠正致病突变的pegRNA。

原文链接:

1. https://www./articles/s41421-020-0165-z

2. https:///10.3390/genes11050511

3. https:///10.1101/2020.05.06.081612

4. https:///10.1101/2020.05.04.077750

5. https:///10.1101/2020.05.07.083444

6. https:///10.1101/2020.04.15.042861

温馨提示:目前有基因编辑讨论群,有兴趣的朋友加小编邀请加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