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一生的豁达,浓缩成了一首词,值得一读再读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5-17

由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特殊性,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唐宋时期最为突出。而当文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还要承受心灵上的旷世孤独。所以就有不少文人心怀郁结,就此沉沦,甚至英年早逝。但也有小部分文人,能够在贬谪后保持豁达的襟怀,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便逐渐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形成了豁达的襟怀。而说到苏轼的豁达,就不得不提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名篇《定风波》。可以说苏轼是将自己一生的豁达,浓缩成了一首词,从而为遭遇挫折的人,带去了新的希望,值得一读再读。

至于苏轼这首《定风波》的背景,根据其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我们可知苏轼当时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逢风雨,就在同行之人深感狼狈的时候,苏轼却透过大自然的风雨变幻获得了顿悟和启示,进而写出了这首词。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先,词的开篇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便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襟怀。它的意思是说,不要害怕那树林中传来的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声吟咏从容而行。从字面意思来看,苏轼主要是渲染了雨骤风狂的环境氛围。并且还突出了自己与同行之人的不同,即他人都很狼狈,而苏轼却是不畏惧、不颓丧,更是自在的吟咏歌唱、徐徐前行。

由此可见,面对自然中的风雨,苏轼能以豁达的襟怀坦然处之。同理,也就是说苏轼面对政治上的风雨也如此。然后,紧接着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苏轼从自然中的风雨写到人生中的风雨,即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它又有什么可怕?我披着蓑衣便能在风雨里度过平生。其实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苏轼在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时也能坦然处之。

词的下片起始三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自然界雨过天晴的景象。即在微寒的春风中,我的酒意渐渐清醒,山头上的斜阳也出来相迎。很显然,这三句是与上片所写的自然界风雨相对应。而无论是自然界的雨过天晴,还是人生中的雨过天晴,它带给人的感受,无疑都是心胸为之开阔的。

因此,它实际上也为词的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作了铺垫。即回过头再看之前雨骤风狂的情景,它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不如就这样过去,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我们常说苏轼的作品中,即便是很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里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即自然界的风雨和放晴不过是寻常之事,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不也是寻常之事吗?又何足挂齿呢?可见苏轼豁达的襟怀。纵观这首《定风波》,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苏轼的豁达人生理念,也展现了苏轼的积极精神追求。而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在心得,可谓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