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穷人家”的娃一眼就能认出来? 李玫瑾: 身上这3点掩盖不住

 幽游glbk6u9hbx 2020-05-17

在生活当中,贫穷与富贵之间,很多时候差距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不同,所以有人说:穷人家跟富人家的孩子很好辨认,有些特征是瞒不住的。

穷人和富人看起来好像只是身份与财富不同,但其实更多的还有心理、气质、性格等全方位的差别。

有些人可能会为了面子,而去将自己打扮得很华丽,用那些昂贵的物品,让自己显得好像是个富人,但其实自己的“穷人”身份,早已被人一眼看穿。

同样在孩子的身上也是如此,有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为了自己不被别人嘲笑,就会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些刻意的隐瞒和伪装,但这样是没有用的,因为有一些特征是很难掩盖的。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一样:当你的孩子处于贫穷与富贵之间时,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隐瞒,因为身上是掩盖不住这3点差别的。

内心自卑,表面要强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穷人家”的孩子相对于富有家庭的孩子来说,依然有着很多无法获得的物质条件,如果父母长时间向孩子传递“穷”的思想,那么孩子难免就会产生一些自卑心理。

其实在生活当中,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的上进心不比任何人差,但他们的内心却总是因为父母灌输“穷”的思想而感到自卑,虽然他们也想通过长大后的成绩来改变,可大部分的自卑心理是会伴随他们一生的。

虽然朋友之间不会因为金钱而产生隔阂,但孩子所在的心性上却是很要强的,有些父母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上进心,同时也能够促进孩子进步。

但这样想是不对的,这其实是心里所产生的自卑,只会让孩子更加促进心理的伤害、严重缺乏自信,一旦遇到了很大的人生挫折时,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就会发生改变。

过度节约,心胸容易变得狭窄

现在很多的家庭经济条件已经奔向小康社会,但还是会有很多的家庭依旧处于贫穷的思想当中。

而就是因为父母的这种思想,让孩子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每次父母给零花钱后,孩子也会省着花,慢慢他就会认为钱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家庭当中的过度节约也会映射在孩子身上,这种节约不仅会害了家庭中正常的生活,还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东西过度保护,因为孩子担心一旦失去了,那就再也无法得到了。

这种心理也会一直伴随着孩子长大,孩子会认为自己一直都是个“穷孩子”,不仅不会分享自己的东西,还会变得心胸狭窄。

眼界太低,格局有限

“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是很少有机会去四处旅游、见识广阔的天地,因而他们的阅历非常有限、眼界有效,自然格局也就会小很多,即使有机会摆在面前,他们也无法及时把握,从而错失良机。

这些令人心疼的特征在“穷人家”孩子的身上,除了家庭条件的因素以外,其实更多的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这一点在大学是最为明显的,同一个宿舍,家庭状况好一些的,可能聊起的东西,家庭状况不好的可能都没有听说过。

除了旅游,父母还可以怎样带孩子开阔眼界和格局?

其实在生活当中,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除了金钱还有内心和头脑的富足,那些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在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上投资和下功夫,这样家庭的孩子见过的世面、开的眼界也会更多。

虽然这样的家庭未必有钱,但孩子的内心却是被富养长大的,比如:看一套能够开眼界的童书,有远见的父母能够立刻看到它带给孩子的价值。

正如这套《第一次遇见科学》,非常适合5~14岁的孩子,在家里面就能够游遍世界各地,这是一套结合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习公司庞大的教育资源,研发的一系列儿童科学启蒙课程、书籍及配套产品。

《第一次遇见科学》中有一套课程,是中国首套系统性的、针对5~14岁孩子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中分为3个单元,包含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在内的96个主题。

其中3个单元的知识与概念有梯度进展,让从认识自己开始,逐渐向经验世界以外的科学知识扩展,最终帮助孩子搭建起初步认识世界的桥梁。

在课程当中,老师与孩子们进行互动问答,启发和引导孩子观察、推理、判断,并帮助孩子总结、归纳建构知识。

这是一套孩子看一眼就入迷的教材,更是引领孩子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中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好奇心、沟通能力、数学素养、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全球的认知能力。

这套书中内附高清大图,每一幅图片都来自于美国国家地理高清自然图片,基于stem理念整合各种学科领域,培养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能力,使用科学方法整体处理事务的能力,引领孩子遇见科学。

让孩子在求知的道路上启程,在最高意义上实现自己,从而让孩子在书中扩展格局、增加见识,这套书推荐给有需要的父母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