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砸了几十万培养孩子的特长,可能真的“没什么用”

 咩咩羔 2020-05-17

今天,GAUCHEWOOD带来一篇非常启发新知的文章,他告诉我们,“对于普娃,像音乐体育美术等传统特长,很难练出‘用处’,反而是家长觉得‘没用’的,看起来像随便玩儿的兴趣爱好,反而可以成为孩子差异化竞争的强项,为孩子带来成功”。

作者:GAUCHWOOD

本文原文来自:去哪上夏校

微信号:summerschool2018

国际教育营地专家创立的素质教育平台

选营避坑必知、K12课外干货

夏校经历分享,这里都有


一到升学季,好多家长焦虑得不得了。但事实上,正在被比较、被筛选的孩子们,才是最辛苦的人。

梅尔·莱文(美国最权威的《学术指导》杂志(Scholastic Instructor)读者投票排行第一的教育学大师)在他的《世上没有懒孩子》中,对于现代孩子的生活方式做出了这样的感叹:

我们需要明白,童年期与成年期有根本不同。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你被期待在许多基础领域获得成功。你被要求能够较好地写作,画出得体的画,有一些运动技能,还要会精确地算数。人们对你的评价常常基于你在多个领域中输出的数量、质量,甚至速度。


孩子们更不容易的是,随着他们长大,能和同龄人比较的维度却越来越少,学业成绩、活动特长必须样样过硬,才能具有足够优势。但特长,好像一直都是很令人迷茫的一点——什么样的特长才算“有用”?

今天,GAUCHEWOOD带来一篇非常启发新知的文章,他告诉我们,“对于普娃,像音乐体育美术等传统特长,很难练出‘用处’,反而是家长觉得‘没用’的,看起来像随便玩儿的兴趣爱好,反而可以成为孩子差异化竞争的强项,为孩子带来成功”。

01.
大多数孩子,都会慢慢放弃特长练习

很多孩子所谓的“特长”,就是为了参加竞赛或者考级用,本质上都是一种可量化的自选科目,以期待获得量化的结果,比如加分,比如帮助提分,这样也许升学时能加分或进特长班。

记得以前听有位家长问过老师,“我家孩子好好学习国际象棋,能不能帮助他学好数学”?那位老师笑道,“既然目标是学好数学,那为啥不用下象棋的时间来做数学练习呢?绕这么一大圈干嘛?”


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这种特长当然有一定意义,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类特长其实是用孩子为数不多的时间,和家长已经不够的金钱获取的,那么为何不把这些资源用在学科内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嘛。

何况 ,类似音乐、体育类型的特长,除非到了顶尖水平,基本上没有分数上的交换价值。不像学科内容中,语文考60分也是分

所以,“特长”这种可量化的优点,就又变成了一种缺点,第一需要天赋,第二需要时间上的大量投入,而且时间精力上,还会和学业形成竞争关系。

尤其到了初中,大多数孩子会陆续放弃童年时的爱好兴趣, 把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学科的考试学习中。这种选择,其实是符合经济理性的,因为如果学业优秀再有一些才艺,那确实是多才多艺;可是如果学业成绩不够好,那岂不就是不务正业了呀


但是,为啥大多数孩子小时候又都学过一点才艺呢?正如《园丁与木匠》说的: “这是人性的缩影。我们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平均水平优秀”。

对于自家孩子的“乐观主义偏见”是个很温馨的习惯,就好像吴军有一次和俞敏洪对谈,说“我们每个家长都假定自己的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前5%,按照这个假设对自己的孩子设期望”。

所以,我们从小就觉得自己孩子会成为文武双全样样精通的学霸,学啥都前途无量,看到什么兴趣班都忍不住给TA报一下。但是随着学业竞争的压力,我们也伤心地一步步放弃了对孩子的乐观主义偏见

2
越是普娃,个人特点越重要

但是,家长们的乐观主义偏见有没有道理呢?

有一本叫做《人生十二法则》的书,作者龙虾教授说,“成人必须经过多年才能具有多维度的特点,这些特点帮我们避免了过度的比较和压力”。这种“多维度特点”,能不能用来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呢?其实是可以的。


1、培养个人特质,可以帮你讲出独一无二的故事

前阵子,我女儿申请上了一所她很喜欢的国际化高中。学校提出的招生要求,我对于其中一点感到颇为费解:

“自信的,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兴趣特长,而且愿意为兴趣花时间 ,不一定是学术领域的,任何的都可以”。

兴趣爱好如果是在学术领域,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一定是学术领域,那这个对于学生或学校来说有啥用呢?有的。

这就要说到美国大学的一个申请特色——文书和活动。我们都知道申请美国大学,这两项很重要,但是,这个文书要请人代写不是也很容易吗?活动不是也很容易跟风造假吗?

其实,如果看看《纽约时报》上的收集的文书,就会发现这里面体现的不是多少学术优点(那些通过标化考试和GPA都可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个完整故事体现出的个人特质。这几乎是很难伪造的,折射出他除了学术成绩以外的其他维度。


申请文书就是你的话筒——它传递着你的世界观与抱负。它不仅仅是一封简历,或是对你已经做过的事情的回顾。它需要你满怀热情地去讲述一个故事,用个性化的、有意思的趣闻来展现你的性格、你的兴趣、你的价值观、你的生活经历、你对世界的看法 、你的抱负,甚至是你的幽默感”。

而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有这种长期培育起来的特点,那就说明,TA能够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里能够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坚持来做好。具有这类特性的人,不管他将来选择什么样的学科和什么样的工作,都更可能做得更好

2、真正的个人特质,难以提前规划

那么这种特点哪里来呢?我们并不能宿命论地说,“某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有特点”。鲜明的个人特点,需要在成长岁月中被发现、培育、发扬,否则只是一种曾经的可能性而已。


真正的个人特质有个特点,就是难以提前规划。

因为如果家长去提前规划,那么肯定就选择了是比较容易量化、容易竞赛的培训类项目了 。而这样又会陷入一个窠臼:万一不坚持,或者是出不了成绩,不就糟糕了?这样培养不出真正的个人特质。

我建议家长能采取的措施,是类似蒙特梭利老师的那种职责——“观察”,然后再加以适当的帮忙。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15岁男孩,他小时候的特点,只是喜欢收集各种深海怪鱼的图片,吓唬大人,好像挺无厘头的。没想到后来就喜欢上了生物,初一就制作了一个很专业的纪录片《鹭岛之殇》,关于保护厦门环境。后来他去美高留学后,也继续保持拍摄纪录片的习惯,现在在伯克利读生物,他做的关于黄石公园的纪录片就特别棒。

孩子兴趣的发展,真的是没有固定路径可循。

黄石公园记录片,来自网络

2、走体制内路线的孩子,个人特质能实现差异化竞争

此外,这种个人特质, 是不是国际化教育路线才需要的“屠龙之技”呢?对于需要在体制内高考的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又有啥必要呢?当然有。

按照现在的升学概率来说,绝大多数孩子会被层层筛选出名校候选名单,因为每年一本就录取那么一点人。然后,你会发现,再努力,好像也很难和牛娃竞争,因为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这时候,普通学子就更要有多元化的特点,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

举个例子说, 有个我认识的男孩从小就很热爱汽车,对汽车的了解远超一般程度。初二的时候我和他聊起来,依然很惊奇他对于汽车的了解,甚至对于汽车的国内外各种视频节目也了如指掌,可见他一直保持着这方面的理解和兴趣。

我和他开起玩笑,以后可以当个汽车测评大V嘛 。后来想想,这么有特点的孩子,确实是可以考虑把他对汽车的了解和热情分享给观众,并作为一种事业。


3、一旦找到个人特质,最好坚持下去

但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即便发现了擅长的个人特质,如果没能坚持,依然不会带来多少差异性竞争力。

我认识的另外一个女孩,从小就写作能力很强,小学时的网上连载文章已经有不少读者。可是上了中学就忙着考试,写各种应试作文。虽然后来学的是财会专业,她一直觉得她适合以写作作为职业。可我后来看到她的作品,大为惋惜,感觉还不如小时候的灵气,原因就是潜在的才能没有了进一步发展。

从我的旁观来看,爱汽车的男孩,和爱写作的女孩,他们有这样的特点,其实都是从小长期自我培养的结果。他们付出的努力和热情,如果不是带有同理心的大人,可能很难理解。

男孩把他的童年时光都多半花在收集各种汽车的资料上,甚至和我每次聊天也把我假定为同好,自然而然地试图用他的热爱来打动我

而女孩, 她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很多作品,意味着她具有对于语言差别的敏感性,对于打磨语言的热情和耐心,对于自己能写出好作品的自信,甚至对于脑海中的读者的想象力和把握度,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自我训练和琢磨,并没有那么简单。

而两个孩子的区别就在于,女孩的爱好没有能接着发展,最后往往就悄悄削弱了

03.
如何培养普娃的个人特质?不要太求“有用”

发现个人特质,需要的是观察和耐心,未必需要家长推崇的高效执行力。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到孩子的个人特点时,家长和孩子面对的,不是单选或多选的选择题,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论述题, 是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发现和培育的。

因为当我们说到孩子的特点的时候,这些潜在的特点,往往是让家长觉得没用,那么也可能最后证明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们很多人都具有后见之明,所以总觉得自己能为孩子的未来做很好的规划。可是, 这次疫情就可以让我们看出,我们对于世界是有多么不了解, 对于未来的预计能力是有多差。

那么,为孩子预期未来的道路,预备未来的能力,我们家长的这种信心,会不会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呢?


而且,不管是学业还是传统意义上那些特长,虽然教学方式越来越高效,培养出的牛娃也越来越多,但是其实质,都是成人们以一种系统的方法,把知识或技能“喂”给学生。水平再高,也难以证明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寻找方向的能力 。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成年人的指导呢?假如孩子前面散布好多条明暗不定的路,甚至根本看不清路呢?

反过来说,孩子假如能够有长期培养出来的个人特点,那么虽然不能量化比较,但是却意味着,这孩子为了TA喜欢的东西,能够寻求资源和信息,寻找下一步方向 ,不断自我鼓励和衡量。

如果TA的爱好能就此不断发展,变成某一方面的专业,那么你就可以对于TA未来的人生放心了。

后记:

总结起来,爱好需要在孩子偏好的基础上(不一定是学术领域),长期地练习(愿意花时间),才有可能变成这个人的个人特质,在单一的考试成绩之外,真正丰富这个人的维度,从而无形中摆脱成绩比较的激烈竞争,成为一种人生的保底。

而作为家长,们也确实可以发挥自己的“乐观主义偏见”,确信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独一无二、富有个人特质的孩子,鼓励孩子保有童年的那种自信,自由自主地寻找自己的兴趣并加以坚持。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可能不被他当前的目标困住,而逐步成长为一个面对生活挑战无所畏惧的成年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