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簋:“牧野之战”这事儿我知道,是真的

 好了明理 2020-05-17

引言:在《封神演义》中,牧野之战经过想象力和艺术性的加工,成为了一场人神共同参与的大战,最终牧野之战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书虽然有少量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但由于史学研究认为记载过于离谱,所以可信度也不高。利簋(gui)的出土,才最终证实了这场战争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利簋:“牧野之战”这事儿我知道,是真的

一、利簋

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的考古挖掘中,利簋沉睡两千余年后,终于出土重见天日。利簋也被称为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其整体高度为28cm,口径为22cm,重量为7.95kg。整体造型为圈足下连铸方座、垂腹、配有兽首双耳垂珥,整体纹饰以饕餮纹为主。出土之时,现场的人并不知道这件青铜器会给历史研究带来多大的影响。

二、利簋铭文与牧野之战

利簋之所以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仅是因为青铜器文物的数量稀少,更是因为其腹内短短的33个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没有多的一个字,没有少的一个字,但是却向我们证实了牧野之战的真实性。

利簋:“牧野之战”这事儿我知道,是真的

所谓的牧野之战,指的是武王伐纣的最后决胜之战,武王率军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 大破商军,占领朝歌( 今河南淇县),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或是历史资料,对其有少量的记录。如“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经》),“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史记》)。特别是在封神演义中,这场战争被描述成了一场人神共同参与的大战,一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争相登场,各亮法术、法宝,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正发生过这样一场战争,史学界向来意见不合,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记录商纣王“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更是直接被认为是夸大和虚拟。

利簋:“牧野之战”这事儿我知道,是真的

利簋的33个铭文,终结了牧野之战是否存在的争议。铭文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武王征伐纣王,只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在一个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今河南淇县)。第八天后,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将很多的铜、锡作为奖赏赐给了右史利,右史利将这些金属制作成了祭器,用来纪念先祖檀公。后来的研究人员,根据铭文中的星象记录,将牧野之战这一天的时间,确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一天。从此,牧野之战再也不只是神话传说,它确实发生过,而且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我国从此进入了长达791年的周朝,礼乐之兴,即将到来。

三、利簋的艺术欣赏

利簋在整体的造型上,采用的是上圆下方形制,暗示了我国古老“天圆地方”的世界认知观念。纹饰主要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饕餮纹,同时带有局部应用的倒夔纹、夔纹带、蝉纹、云雷纹。观察兽纹,可见远古神兽巨目凝视,森严、肃穆而令人敬畏,溢出一股威严感、神秘感,仿佛面对我们这些现代人,依然在守卫着昔日主人的地位与荣耀。铭文字体采用的是金文,字形整体较为扁长,笔画稳健而厚重,同时带有中间粗、首尾尖的特点,这是当时商代铭文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当今的书法创作,亦有着启发价值。

四、利簋背后的历史真相

吕思勉老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历史不可能被真正完全的揭晓,我们只能无限地靠近历史真相。利簋的记录虽然简单,但是可以确信牧野之战的发生,但是其背后的历史真相,我们则还需要用客观的史学眼光来看待。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直接原因,这点固然不假,但其根本原因为何?还需要辛苦我们的研究人员不断的探索,不断的靠近历史真相,如商朝末期的社会阶级矛盾是怎样的,是否真的如此民不聊生,以至于“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商纣王是否又真的如此残暴,“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是否属实,等等。

利簋:“牧野之战”这事儿我知道,是真的

我们珍视、保护文物,不是因为其稀少,而是因为它记录了我们的来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