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柳宗元的情归处~柳州

 桂临塞上 2020-05-17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柳宗元和柳州的缘分,可能是天注定的。】

柳宗元和柳州名字上都有个“柳”字,虽然柳州之名出自柳江,在隋代就有叫。虽然一查就知道,但是,人人还是更愿意相信柳州的“柳”是出自柳宗元,可能也是因为对这位柳刺史的爱戴和感恩吧!不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柳州的发展进化史与柳宗元有着莫大大的关系。

龙城石刻又名剑铭碑

【龙城石刻】

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

元和十年(816年),和刘禹锡在衡阳分别后,带着和好友的约定,柳宗元于当年夏天到了柳州。

初到柳州,他惊叹柳州的古树参天,杂草丛生,到处都有毒蛇猛兽,荒蛮而偏僻。正如其在《寄韦珩》一诗里所说的,“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但是,他没有颓废,那时候,也已经从千万孤独里走了出来,走出了人生困境,精神上有了依托,年过不惑,他开始振作。

虽然语言不通,条件简陋,开展工作非常困难。但是,这些所有的曲折与障碍,并未摧毁他的坚强意志,依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文章和诗作,同时不忘造福百姓,他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为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给当地的民风民俗带来了新的改变!这个在《龙城石刻》上有体现。

龙城石刻是柳宗元书写手迹。清朝乾隆年间修编的《马平县志》有载:“······柳侯手书龙城柳一碑横尺余高六寸,亦在祠内······”,又有传说龙城石刻是柳宗元凿井时候自地下而得。或许这是柳宗元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吧,那个时候,民众迷信鬼神,不敢破土打井,生活用水要到河边取,岸陡难走,每逢刮风下雨,更是苦不堪言,为了教化民众,驱鬼神,他不遗余力,想出这样的点子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宋代王铚伪托柳宗元作《龙城录》,所载碑文与今见石刻略有不同。现存石刻跋语说,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龚重始得于柳公井中”。据《马平县志》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又有一姓王的在柳州桔子园旧地掘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柳侯祠时,其后人献出石刻,右江道王锦把它砌嵌于祠壁。民国17年(1928年)柳州大火,石刻受损,民国22年,地方人士周耀文重刻。解放后又有复制。

龙城石刻的坎坷,亦如他人生的坎坷!不管哪种记载,都是他政绩的见证,可以说是他立志改变柳州的精神面貌的决心,也可以说是他的祈愿!

【寄情山水】

柳宗元心系柳州人民,也同样热爱柳州山水自然风光。他游览了柳江和附近的山峰,写下了兼有地理志和游记特色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他把自己的忧患心情融入柳州奇特的山水景观描写之中,写出烩炙人口的诗篇。更是把当时荒蛮的柳州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的风景区。《马平县志》记载了很多和柳宗元有关的景点,比如,柳江边的东亭,峨山(现名鹅山),鱼峰山,驾鹤山,屏山,大龙潭,马鞍山,对仙弈岩等等

《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古人都喜欢登高记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登高,是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登高,就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柳宗元也不例外,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说,“峨山在野中,无麓”。(现在的峨山,改名鹅山,已经纳入在柳州市区内的西部,其形似鹅,是柳州市区内第一高山,已建成公园。)“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登高西北望,极目之处,尽是融州的高大山峦。哪里能看到长安?他彼时体弱多病,或许登高是知道自己北归无望,登高除了思念自己家乡,或许还有告别的意味吧?

总之,他把身和心都奉献给了柳州!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大叶榕下,留下了他的些许惆怅和烦闷,他转身就把所有的思绪投入到柳州的建设中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不会纠结“如何望相处,西北是融州”。思念家乡,不如把柳州当做家乡来建设,以慰解思乡之情!可惜的是,大叶榕在明代时候毁于兵灾。《马平县志》记载:“大叶榕在水南上寨,叶生则暖,叶落则寒。唐柳子厚有‘榕叶满庭莺乱啼’之句。明末为兵所伐”

【柳州的形象大使】

元和十四年 ( 公元 819 年 ) 十一月八日,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柳宗元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的名字与柳州共存,以至世人又称之为“柳柳州”。永州十年的羁旅生涯影响,抵不过柳州的四年为政!修孔庙,兴教化,除鬼神,凿水井,办医学,惩借贷,建实业,植桔林,富人民。这些是他留给柳州的财富。

如今的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城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这里,柳宗元的遗迹虽然不多,但柳宗元的影响处处可见。为了纪念这位曾经的“父母官”,柳州不仅修了“柳侯祠”,建了柳侯公园,还立了柳宗元雕像。虽然任柳州刺史仅有4年时间,但柳宗元对柳州的卓越贡献,却是不能遗忘的。

柳宗元病逝后,灵枢运回长安。柳州百姓在原停灵枢处修建他的衣冠墓,又在罗池旁修建罗池庙 ( 现称柳侯祠 ) 以缅怀祭祀。次年春,韩愈命笔撰写了《柳州罗池庙碑》一文以悼念亡友柳宗元。碑文中记载着柳宗元在柳州劝农桑、除陋俗、修道路、修寺庙、放奴婢、兴礼法教化等等内容,文末作“迎享送神诗”,供柳州人祭祀柳宗元时歌唱。时中书舍人史馆编修沈传师挥毫书写碑文及诗,一同刻字于罗池庙中。

两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又欣然泼墨独选其诗而书。南宋嘉定十年(1217),苏轼之作首次被刻碑于罗池庙。于是,这块汇集“唐宋八大家”三家(柳宗元的轶事、韩愈的文章、苏轼的书法)珍奇的“三绝碑”得以面世。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永州司理刘可勤见读碑文,敬慕柳宗元文事,遂遣人摹刻于永州柳侯祠中。此后,永州百姓祭祀柳宗元也有诗文读唱了。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柳州不是柳宗元家乡,却胜似其家乡。

我是威记,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