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画圈卖250万,写两字468万,画球3534万,玩书画的原因更震撼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0-05-17

马云画个圈卖250万,写两字468万,画个球3534万,玩书画的原因更震撼!

▲路易丝《戴草帽的自画像》。

你一定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马云凭什么画个圈,就能卖250万,而且这个圈(见下图4)就是涂鸦,什么也不是。还有他写的两个字,别人都看不清楚是“话禅”还是“活禅”,在一场慈善拍卖中,竟然卖出了468万的高价,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画了一个球,远看就是一个地球,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422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3534万。

▲陈承卫《自画像——危险时刻》。

看了这些信息很多网友就会质疑,凭什么?

▲马云的朋克舞台形象。

马云画的这个圈,用诸多网友的话说,这画的不是放大版的黑蚊香,就是杭城早餐点上摊的一张鸡蛋饼;有的说不是一盘海草,就是一根古藤,上面长满了鲜苔;有的还说不是直升山顶盘山路,就是吸到海底的漩涡……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解和感受。至于值不值这么多钱,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你觉得不值,除非流拍没有要,还可以说说,现在是有人出了这个价了,你再说那就不符事实了。而且马云画的圈,不只是靠画本身才能体现其价值的,画外的价值更具社会意义、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马云画的圈。

同理,马云写的这两个字,也被网友称为“蝌蚪文”,与传统书法相比,绝对是江湖体。但是马云之前,中国书法家有像他这样写过吗?而且还上了拍卖市场,天下也就这么一件,值多少钱就看那些志在必得的人,别人再和他竞价,他照样会加价,到人家不敢加为止。钱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得到这幅字,因为是他的马云写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马云写的“蝌蚪文”。

而和朋友合作画的这个球,在画这个球之前就是事先策划好的,就是要给中国一环保组织筹款而画的,而且和马云合作画这幅油画的曾梵志,就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之一。所以这幅取名《桃花源》的油画,不是它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它究竟能拍出多少钱。从130万港币起拍,经过了32轮买主之间的激烈竞价,最后马云的朋友以3600万港币获得,这个价格高出了起拍价27.69倍,加上佣金成交价为4220万元港币,按当时折算成人民币约为3534万。真金白银才是关键,至于谁拍走也不重要,重要是马云把拍卖的钱全部捐给了环保组织,并启动了这个项目。

▲马云和曾梵志。

大家与其羡慕马云随便写两个字,画几笔,就能卖这么多钱,甚至质疑真假,不如看看马云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马云为什么这些年除了打太极拳之外,突然喜欢上写字画画了。另外,这个原因对我们每个人多少还是有一些价值的。

▲马云和曾梵志合作画的地球。

▲拍卖现场。

“未来三十年,不学艺术将会找不到工作”。这是马云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演讲中说的一句话,震耳发聩。因为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人能做的机械工作都会被机器代替,司机、快递员将被无人驾驶代替,商场、餐馆、饭店等收银员和高速公路收费员都会被刷脸支付代替,就算是脑力工作的新闻记者也会被新闻写作机器人代替,编程程序员也会被智能学习型机器人自动编程所代替……只要依赖知识和科技的工作都会被智能机器人代替,唯一不能代替的,就是完全靠通过体验和感受来完成的艺术创作。

▲克利姆特《吻》。

在马云看来,我们人类和机器的竞争,就是体验和感受的竞争。他说,“如果现在还不让孩子不去学会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时代,过去一百年是知识的时代、科技的时代,未来一百年是体验的时代、是服务的时代,机器将会取代过去两百年来很多知识和技术。”

▲席勒油画《自画像》。

一直以来,我们总觉得知识是有用的,艺术是没有用的,只是供消遣和娱乐。有趣的是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对艺术教育对比研究,做了一份有5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最有用?”,毕业1-5年的人回答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人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人回答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则认为:“艺术最有用”。

▲毕加索《自画像》。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认为比起机器擅长逻辑运算,人类的思考和艺术创作正是“涉及洞察力、直觉以及为得到意外结果,而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组合的过程”,而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依靠人的洞察、体验和感觉。比如路易丝的自画像(图一),陈承卫的自画像危险时刻(图二),还有席勒、梵高、毕加索给自己画的《自画像》,以及梵高和黄建南眼中各不相同的星空。

▲梵高《自画像》。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现代神经科学的泰斗级人物埃里克·坎德尔认为,艺术不仅仅是进化的副产品,更是人类生存和进化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因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情和同情心,对他人的理解和社交能力等重要品性都是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巩固的。而艺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本质,让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不仅因为每个人的大脑不同,而且还与每个人大脑的创新能力有关。

▲梵高眼中的《星空》。

同样,艺术欣赏也是观众调动自己的洞察和直觉的过程。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认为,艺术欣赏的过程有两步:第一步是视觉接收外在的信息,得到一个总体印象,这个能力是天生的;第二步是观赏者应用既有的知识、记忆和情感,把接收到的信息分析处理,通过模拟他人的内心世界,来增强调节自身情绪和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从而赋予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新的意义,这个能力需要学习和积累。这些智能机器人是无法做到的。

▲中国著名油画家黄建南的《星际》。

“以前的二十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二十年,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马云在演讲中的这句话不是耸人听闻,不要说未来二十年,就是现在已有很多工种被人工智能接替了。而马云的对策,就是去学艺术,它才能帮你在未来三十年找到工作,在机器时代赢得竞争。对此,你怎么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