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师承/跟师高建忠】深度还原中医就诊现场 久病当虑“神不使”

 逸农农 2020-05-17

久病当虑“神不使”

---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案例实录

王某,女,51岁。2010年9月15日初诊。

胃脘不舒3年,近4~5月加重。时发胃脘嘈杂,波及胸胁、背部。呃逆,有时心下痛,背痛,腰腿痛,纳食尚可。大便偏干,2~3日一行。近日凌晨2~3时腹痛致醒,呃逆后始缓。2年前行子宫切除术。6月24日他院胃镜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心烦懊恼,咽部有憋胀感。舌淡暗、苔薄腻不匀、脉细弦缓。处方:吴茱萸1包(3克)、黄连1包(3克)、肉桂1包(3克)、栀子1包(10克)、淡豆豉1包(10克)、厚朴1包(3克)、青皮1包(6克)、陈皮1包(6克),4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2010年9月19日二诊。症状缓解。舌淡暗、苔条状黄白、脉细弦缓。处方:柴胡1包(6克)、黄芩1包(10克)、桂枝1包(6克)、赤芍1包(10克)、吴茱萸1包(3克)、黄连1包(3克)、干姜1包(3克)、青皮1包(6克)、陈皮1包(6克)、焦神曲1包(10克),14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处方说明

本书中,很多处方中药物的单位“包”为中药配方颗粒的计量单位,为了将这些医案原汁原味儿地呈献给读者,笔者在整理时未做改动。将每包配方颗粒相当于多少克中药饮片的换算关系制成《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剂量换算表》附于书末,供读者查阅。

在此一并说明,后面不再赘述。(备注:方剂剂量已经备注如上)

案情简介

本案患者在首诊时描述了很多不舒服的症状,还有医院的检查报告等。在描述的时候显得有些杂乱,医生一边听患者描述一边记录其中的主要信息,所以记录也显得有些杂乱。

当医生遇到这类患者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这些病症特别难治,有时候甚至连见效都是困难的。从患者对症状的描述和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关注。

换言之,因为疾病长时间的困扰,致使患者的精神状态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医患交流的场景:

医生问:怎么难受了?

患者说:大夫,你看我最近三年老难受,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哪里难受。

按:老师在医案里只是写了一个胃脘不舒,但是如果你让她继续说,她还能给你说很多很多,到最后她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哪里难受。

医生问:具体哪儿难受了?

患者说:一共难受了三年了,最近四到五个月加重了。要说具体怎么难受,就是胃里面难受得不行。大夫,我全身疼!你看我前胸这一片难受,后背那一片也难受,腿也难受,哪哪儿都难受!

按:老师问她怎么难受的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老师在这儿用了一个嘈杂,胃脘嘈杂。并且写了个波及胸、胁、背部。有呃逆,有胃痛,这个胃痛老师写的是心下痛,患者还有背痛,腰腿痛。

医生问:吃饭怎么样?

患者说:吃饭还可以。

按:患者主诉胃脘不适,一个胃病患者,并且是病得那么重,吃饭应该不好吧?可患者说吃饭还可以!

当然,这个“还可以”肯定也不是太好,但是这个吃饭不好还没有引起她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这个吃饭的症状还不是很重。

医生问:大便怎么样?睡眠怎么样?

患者说:大便有点干,两到三天一次。最近每天晚上2~3点左右肚子疼!疼得醒来了,过了一会打嗝,再过一会儿,慢慢地又舒服了!然后就睡着了。

按:局部看起来似乎她的胃病很重,但是从患者的表述中,我们能感受到,更多的是类似于那种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更倾向于是一种主观的异常感觉!

或问,患者的胃有没有问题?

有问题,但绝不单单是胃病。给人的感觉是她对自己特别地看重,没有一个地方舒服。

通过上面的表述,不难看出,这仅仅是医生问了这么多问题,如果接着问,头难受不难受?耳朵难受不难受?她有可能也说难受。当局部有具体病灶,再加上主观症状特别杂乱的这类患者,治疗起来会比较难。

思辨现场

问:为什么患者的主观症状多且杂乱?

答:从病机分析:她应该有气血失调,有心神受扰或者心神不安的这一类症状存在,这些会影响到患者的主观感受。

问: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由胃病引起的么?

答:胃镜的结果提示患者有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

但是胃镜的这个结论和患者上述的这些症状是不是必然对应的?

不一定。这一堆症状的出现肯定和胃病有关系,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一堆症状全是由胃病引起来的。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问:患者的这些症状和子宫切除有没有关系呢?

答:她两年前做过子宫切除术。在做子宫切除术之前,她的胃和肚子就难受。当时医生说做了手术以后,胃和肚子就不难受了。结果手术以后,肚子还是难受。而且最近4~5个月,难受得更厉害了。

做子宫切除手术之前她肯定会有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和子宫的疾病有关,子宫存在问题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不然为什么要切掉子宫。

就手术本身而言:一方面对她心神的安宁是一种扰动;另一方面对她气血的循行是一种阻碍。因此,这一堆症状的出现和这个手术应当存在一定的关系。

问:既然症状的主观性太强,那就需要多参考舌脉的信息。通过舌脉辨证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答:舌质淡暗。从辨阴阳的角度来说,提示是阴证;舌苔薄腻,不均匀。这个薄腻意味着有湿邪,不均匀意味着脾虚。其实典型的不均匀就是剥苔。虽然这里不是典型的剥苔,但是看起来厚薄不均匀,提示脾虚湿困;脉细弦缓,这也是个阴脉。

阴舌、阴脉,并且在这种偏虚、偏阴的基础上还有一点湿邪。

问:面对这些纷杂的症状,如何对证用药?

答:当时是这么想的。患者有心烦懊恼,那能不能用栀子豉汤?这里还有大便偏干,也符合用栀子豉汤的指征。

再加上胃脘部嘈杂,呃逆,有时候胃痛,有时候背痛。从这些症状上看,尽管她没有明显的反酸,但是通过这些症状还是想到了左金丸,于是就合用了左金丸。等于说是左金丸合栀子豉汤。

在这个基础上,由于整个病机偏阴证,前面还用了黄连、栀子这类苦寒药,为了保持方剂整体的平衡,需要加点偏热的药来平衡整个处方的寒热。再加上患者经常呃逆,于是就用了一味既能温阳,又具有降逆功效的药---肉桂。

本来桂枝也有降冲逆的作用,这里可以考虑用桂枝。但是想到这位患者的年龄因素和病程较长,于是就把桂枝改成了肉桂。

舌苔薄腻,考虑有湿邪。这里的肚子胀、肚子疼、大便干等症状,还是考虑腹气不太通,于是加了一味厚朴来燥湿、行气、消胀。

问:为什么不加枳实?

答:厚朴有化湿的作用,而枳实没有。厚朴有温中的作用,而枳实偏寒。

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到整体气机的不畅,并且这种不畅是以中焦的气机不畅和气机上逆为主。再加上患者的心情也不是那么高兴,有点郁闷的那种感觉(病了那么长时间,用了这么多药,还是没有好,心里觉得难受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又加了青、陈皮。

陈皮理的是脾胃的气机,青皮理的是肝脾的气机。以前有些中医老先生的处方里,青皮还经常用于食积。很多医生也经常把青皮配伍到消食药里面,认为青皮有一定的消食作用,和中焦关系也很密切。

问:为什么没用甘草?

答:因为舌苔偏腻。并且左金丸里没有甘草,栀子豉汤里没有甘草,所以这里也没看用甘草。

可以说这张方子属试探性的处方,既有治疗意义,也有诊断意义。

问:本案治疗起来较难,患者复诊时感觉症状缓解,意味着什么?

答:患者吃完药按时来复诊,感觉这个药“吃比不吃强”。能从她嘴里说出这样一句话很不容易。

这一类的患者服药之后,在下次复诊的时候会告诉医生哪些症状加重,哪儿又不舒服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本案这位患者,至少吃了四剂药之后没有告诉我们哪一个症状加重了。这就像压跷跷板一样,往下摁这个症状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把那个症状给跷起来了。

这是位外地的患者,吃上药觉得还行,于是就对医生说:“你看我还得回老家,你给我多开点药吧?”患者向医生要求多开药,说明她对治疗还是有信心的,还是想继续服药的。

问:既然首诊处方有效,二诊为什么要换方?

笞:虽然第一次吃完药感觉还可以,但是到了二诊,我们应该明白,这张方子,再也不能用了。再用效果也就止于此了。

问:为啥效果止于此?

答:我们分析一下:用栀子豉汤是要解决心烦懊恼。不管用对没有,似乎都能停了。如果用得对,心烦懊恼应该没了。如果用错了,再继续用,她仍然心烦懊恼。所以栀子豉汤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左金丸也是一样的,如果用得合适,对胃脘部的症状缓解也应该是立竿见影的。

患者这次来尽管说症状有些好转,但是并没有说:“大夫,这药吃上可灵了,我这些症状好转得如何如何。

这样看来,单靠左金丸或者以左金丸为主方合栀子豉汤顶不起治疗的大梁。虽然见效,但如果继续用下去,效果也止于见效。

虽然这里的“止于见效”提示我们不能够再继续用此方,但是并不意味这张方子无用。因为它给我们下一步的辨证论治探明了道路。

问:这张方子及服用后的疗效反馈,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答:这张方子首先告诉我们,这个证确实属于阴证。因为用上吴茱萸、肉桂、青皮、陈皮,患者会感觉舒服一些。

其次告诉我们,在这个阴证里面夹有阳证,因为我们用上黄连、栀子之后,病情并没有加重。

最后告诉我们,当用厚朴、青皮、陈皮这一类的药去理气,用黄连、吴茱萸来恢复气机升降数时候,患者感觉吃比不吃强。说明我们的治疗思路是对的。

在患者的病机里面,气机紊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我们用首诊处方来恢复气机升降的时候,发现它确实是可以见效的,只是疗效不像我们期望的那么明显。

问: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在恢复气机升降的同时,我们不妨同时恢复它的出入。

当想到这儿的时候,就把处方转过来了。栀子豉汤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不用了。左金丸恢复气机的升降,还继续用。不但用左金丸恢复中焦气机升降,处方里的黄芩、黄连配吴茱萸、干姜辛开苦降,也有助于恢复气机的升降,等于是把恢复气机升降的力量加大了。

问:二诊的主方选用了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主要用来干什么?

答:主要来调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调理气机升降出入方面,它调出入的能力比调升降的能力更强。

等于是用柴胡桂枝汤合左金丸来调整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这里我们仍然加青皮、陈皮调理肝脾的气机,并用焦神曲来温中。

这儿既没有用参,也没有用甘草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了神曲。

问:这位患者虚不虚?

答:虚,但现在还不能用补。到这次复诊的时候,患者的舌苔表现得特别明显。第一次是看起来不匀,但这一次看起来,在中间有一明显的条状部分,舌苔是薄白的。

也就是说中间这个条状的部分,基本上接近于正常的舌苔。而在舌的两侧,就是在肝胆的这个区域上,舌苔有点黄白薄腻。从脏腑辨证上来说,这仍属肝脾不和或者木土不和之证,支持选用柴胡桂枝汤作为主方。

问:本案辨为阴证,二诊处方用药的偏性该如何掌握?

答:在二诊处方里,柴胡、黄芩、赤芍、黄连四味凉药,桂枝、吴茱萸、干姜、青皮、陈皮、焦神曲六味热药。整张方子还是偏温的。

并且这儿故意用了一味焦神曲温中,守住中焦,不想让凉药把脾胃给伤到。这样用药,希望患者全身的症状开始缓解。

医案拓展

1、关于半夏泻心汤

在这儿会问一个问题,就是为啥首诊处方没有甩半夏递心汤?

患者以心下胃脘部为病变中心,虽症状杂乱,但论恢复中焦气机的升降,半夏泻心汤无疑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为什么这里却没用半夏泻心汤?

之所以没有选用半夏泻心汤,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该方的主证在心下:病位相对局限。当症状波及胸、胁、背、腹甚至蔓延至腰腿的时候,就超出了半夏泻心汤主证的范围。

当然,我们可以先治心下,后管其他的症状。但是在半夏泻心汤的成因里面,有一部分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从小柴胡汤演变过来的。

半夏泻心汤怎么就从小柴胡汤演变过来了?为什么要去掉柴胡?

就是因为它的症状局限于心下,没有胸胁,于是去了柴胡,变成了半夏泻心汤。

那么在这位患者身上,我们如果用半夏泻心汤,就需要把柴胡再加进来,因为她有胁肋部的症状。这样一往回退,意味着在这儿可能要用到小柴胡汤。

但是,这里用小柴胡汤合不合适呢?

患者既没有口苦,也没有咽干,更没有目眩,并且舌苔还偏腻。口苦、咽干、目眩都没有,所以在这儿用小柴胡汤不合适。

既然用小柴胡汤不合适,那么用半夏泻心汤也不合适。更何况通过辨证分析,认为本案患者偏于阴证。如果用半夏泻心汤,就意味着要对它进行比较大的加减。

另一方面就是半夏泻心汤解决不了心烦懊恼。心烦懊恼,咽部憋胀,胸部憋胀,这些症状似乎都不是半夏泻心汤能解决的。于是首诊既没有用半夏泻心汤,也没有用小柴胡汤。而是用了左金丸合栀子豉汤加减。

2、治气,治血

本案患者属中老年人,发病时间长,伴有气、血、神的相互失调。首诊属投石问路,对证处方。用左金丸合栀子豉汤加减,针对气机升降进行调理,二诊获效,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预期。

根据复诊获得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在调理气机升降的同时兼顾气机的出入。于是二诊选柴胡桂枝汤为主方,合左金丸加减。

选用柴胡桂枝汤为主方化裁,还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就是患者有全身疼的症状。

她在叙述病情的时候说肚子疼、胃疼、背疼、腰腿疼等等。这些症状均可由气机不畅引起,那么我们的治疗目的就是要让她周身气机流通起来。

从本案二诊处方我们能够看到,调畅气机用的全是气药,仅赤芍一味血药。也就是说我们明明看到这位忠者有一条很重要的病机是气血失调,但是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仍然是以治气为主,而不是治血。

为什么治气不治血?

首先因为舌苔偏腻,血药不利于舌苔的消退。其次是患者脾胃虚弱,血药有伤损脾胃的弊端。因此我们治疗的重点是先恢复脾胃的枢转和生化作用,再恢复整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

当然,如果症状缓解到一定程度,逐渐出现了血瘀证的症状时,我们不妨再加用活血药,转为以行气活血为主。但是在一开始这个阶段,当没有明显使用血药的指征,并且脾胃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可以随意用理血药,切记。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大道至简:跟师高建忠抄方笔记

图书作者:冯文全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